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自2002年9月14日至2004年9月28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对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的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雪的pH值和电导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本区域的主导山谷风风向NE和ENE密切相关。在春季,由于尘暴发生频率的增加,表层雪的pH值呈现较强碱性,电导率达到最大值;在冬季,由于原生气溶胶向次生气溶胶的转化,pH值呈现较弱碱性,电导率达到最小值。在后沉积过程中(2003年10月4日至2004年9月8日),雪坑中不同时期的pH值和电导率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淋溶过程。电导率的峰值P1进入粒雪冰的时间比与它相对应的大粒径(直径>10 μm)微粒的浓度峰值提前40天左右;在有的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峰值出现在污化层附近,与污化层的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污化层对可溶性离子的淋溶作用可能有一定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Ca2+是影响表层雪中pH值和电导率变化的最主要离子。  相似文献   

3.
侯书贵 《冰川冻土》2001,23(2):185-188
通过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典型渗浸带内同一位置先后获取的一个3.0m和一个2.3m雪坑化学剖面的比较,发现沉积后过程不仅能够改变雪层的原始峰谷位置,且能导致不同种类化学记录间的位相差异,在利用高消融地区冰芯记录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有必要排除沉积后 作用对雪层原始化学记录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50 m雪芯雪冰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1996/1997年度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 m雪芯雪冰化学资料, 对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 a来的雪冰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3种海盐离子(Cl -, Na+ 和Mg2+)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除个别年份出现高值外, 变化均较为平缓, 总体上呈现出略微上升趋势;Ca2+和K+的变化更为平缓, 总体变化趋势很不明显; 变化最为剧烈的是NO-3, NH+4和SO2-4, NO-3和NH+4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 除变化幅度大外, 总体变化趋势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SO2-4最为明显的变化特征是记录了过去250 a来的16次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5.
东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5点的雪层密度与剖面特征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对东南极冰盖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5点的50m雪芯及雪坑进行了雪层密度与剖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处雪的密实化过程属冷型落实化类型,第一和第二临界密度深度分别为10.4m和60.4m深霜不育,雪层中为数不多的雏形深霜层厚度仅几厘米,多分布在冰壳层的上、下两侧,16.0m以上,发芯透光性的变化不明显,之下,透光性逐渐表现出韵律变化,雪层中辐射壳和风壳频繁出现,其中辐射壳可作为划分年层的重要依据,综合雪层内的各种层位特征,初步划分出LGB65雪芯的年层约为243a,总的年平均积累率为131.9mm,20世纪60年代年积累率低于平均水平,70年代中期以后,;积累率出现大幅度增加,进250a来该处的年积累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报道了珠江水系桂平、高要和清远3个站河水主要离子及部分微量元素近一年持续观测数据。结果显示,河水中的Cl-主要通过夏季风降雨从海洋输送而来,Cl-/Na比值呈现季风雨季较高的特点,K含量则与Rb含量显著相关,指示河水中K主要是由硅酸盐化学风化贡献,而 Rb/K 比值与水温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暗示植物分解对河水中K的贡献不大。3个站点中河水的主要离子及微量元素均主要来自碳酸盐的化学风化的贡献,相对而言桂平站碳酸盐化学风化的贡献最大,高要站次之,而清远站则来自硅酸盐化学风化的贡献较大。流域的化学风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硅酸盐的化学风化主要呈现夏秋季节较强,冬季相对较弱的特点,而碳酸盐的化学风化也呈现显著的季节波动,但3个站的变化样式并不一致,可能存在更复杂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雪冰可以记录源自于地球表面的各种化学物质信号.从2002年9月到2005年10月3年的时段内,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采集积雪样品,运用比较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其中主要离子、不溶粉尘、痕量金属和δ18O等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积雪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依次为:Ca2+>SO42->NO3->Cl->NH4+>Mg2+>Na+>K+,其中Ca2+是主要的阳离子,SO42-是主要的阴离子.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除NO3-之外,其他离子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正相关.积雪中δ18O值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与大气温度变化相反的规律.积雪中不溶粉尘和主要化学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期间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表明沙尘活动对冰川区化学物质输入有较大贡献;此外,痕量金属(Cd、Pb、Zn、Al、Fe)季节变化特征表明,人类活动的污染物对于研究区雪冰中的化学特征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雪冰化学的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雪的低温环境有助于使保存在其中的各种信息不被破坏,所以雪是记录大气信息的良好载体.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四周被戈壁沙漠所包围,植被覆盖面积极小,纬向西风环流携带而来的大西洋水汽为它提供了主要的水汽来源,降水事件以降雪为主.  相似文献   

9.
任贾文 《冰川冻土》1999,21(2):151-154
党河南山地区的气候以干冷为主要特征,但这里的冰川仍属亚极地型。目前雪线较过去粗略推断有所上升。对冰川表面雪层、冰川侧融水、冰川前河水和降水样品的主要阴、阳离子分析表明,地表水主要受地表物质成分所控制,化学特征为HCO3、SO4-Ca型,将降水和雪层中离子浓度与其它地区对比后认为,大气中离子来源主要为陆地,人类污染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的化学侵蚀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是流域化学侵蚀过程的主要输出物质。在珠江的马口站、河口站两个断面进行了一个完整水文年(包括4个水文季节)的采样,用容量法对78组样品进行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径流的含量在一个水文年中发生约36%的变化,汛期含量大于枯水期含量。径流含量与悬浮物含量之间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水文季节,西江马口站断面径流含量较为均一,而北江河口站断面各采样点的含量相差较大。西江和北江流域侵蚀通量分别为1103×103mol/km2·a和1289×103mol/km2·a。影响珠江流域侵蚀通量的主要因素是流域内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和径流深度过度的土地开垦和酸雨等现代环境问题也是造成流域化学侵蚀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冰冻圈关键地区雪冰化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采用雪冰常量化学元素示踪体系, 系统分析了冰冻圈关键地区的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和北极中心地带、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亚洲地区现代降水(表层雪冰)化学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点. 研究表明, 两极和高亚洲地区雪冰化学反映了全球或局地大气环境本底:南极现代雪冰化学代表了南半球或全球本底, 北极格陵兰地区代表了北半球对流层中部本底, 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雪冰化学则代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部本底. 其中, 离子浓度在两极冰盖和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接近, 而在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则高得多. 三个地区雪冰化学的季节分布特点是: 在南极冰盖, 海盐气溶胶的"丰"季形成雪层化学峰值, 在北极, 冬春季污染物(所谓"北极霾")和漂尘形成季节峰值, 在高亚洲, 主要是春季降尘形成明显污化层. 青藏高原上大风季节与干季重叠, 静风季节与湿季重叠, 决定了干湿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季节转换. 总之, 主要阴、阳离子在南、北极和高亚洲雪层中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大气气溶胶的源区和传输, 其形成过程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季风和局地尘暴等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表层雪化学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9月底, 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随海拔变化采集89个雪样, 分析了微粒和主要可溶无机离子(Na , K , Mg2 , Ca2 , NH 4, Cl-, NO-3, SO2-4)浓度以及δ18 O, 研究了各种物理化学指标在冰川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大多数样品中主要阴、 阳离子当量摩尔浓度顺序为: NO-3>SO2-4>Cl-;Ca2 >NH 4>Na >Mg2 >K , 碳酸盐类物质是化学离子主要来源. 各种主要可溶离子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过程. 但由于融化再凝结过程, 不是所有离子在污化层浓度最大. 在所采样区域的表层雪中化学离子没有明显变化趋势, 指示局地物质的输入有限. 受降水量效应影响, 暖季δ18 O值低, 冷季高. 样品中, 9种离子被分为: 1)Ca2 , Mg2 和HCO-3~CO2-3;2)NH 4, SO2-4和Cl-;3)NO-3;4)Na , K 四个群组.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中部各拉丹冬峰雪冰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11月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冰川区不同海拔采集了3个雪坑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雪坑中δ18O和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风期间降水中δ18O低于其它季节,表明该地区夏季δ18O的"降水量效应"仍然存在.雪坑中主要离子在非季风期的浓度高于夏季风期.主要离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NH4+、NO3-外,雪坑中其它离子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各拉丹冬峰冰川区仍受到南亚季风的影响,但因其位于夏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域,其影响程度相对于高原南部较弱;同时也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在冬春季节具有较高的粉尘气溶胶沉降.  相似文献   

14.
各拉丹冬峰果曲冰川雪中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中细菌的种属差别显著,夏季雪中细菌具较高的多样性,以a Protobacteia和Actinobacteria类细菌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量的35%和31%,细菌与多种环境相关.冬春季雪中细菌多样性较低,以CFB类群占绝对优势.各拉丹冬雪中细菌的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反映了细菌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切沟中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切沟侵蚀不仅破坏土地资源,而且影响下游地区环境。目前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没有包括切沟侵蚀,因此研究切沟中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是建立切沟侵蚀模型的基础,也是恢复植被的基础。在陕西省安塞大南沟流域选择一个切沟,从1998-2000年连续 3年在 4~10月间对切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切沟中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沟顶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土壤容积湿度达到10.3%。沟坡则较差,但沿沟坡向下到沟底,土壤水分不断增加,分别为 6.3%、6.4%和10.4%。沟坡陡崖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接近凋萎湿度,容积含水量仅为4.6%~5.9%。沟底土壤湿度有所好转,为 7.7%。从雨季开始到结束,整体上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但随降雨事件发生波动。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土壤水分条件好的部位,如沟顶、沟坡底部和沟底。尤以沟底变化最大。沟坡陡崖土壤湿度随季节没有任何变化。从1998-2000年,随降水量减少,切沟所有部位土壤湿度持续下降,即使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顶和沟坡下部,土壤湿度也仅为 8.1%~8.8%,其它部位则都接近于凋萎湿度。土壤水分亏缺相当严重。切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主要受降雨入渗补给影响,而沟底则与径流的产生有关。因此应进一步研究不同降雨类型与径流产生、以及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球化学变量的空间自相关与互相关及空间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降水与暴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运行密切相关的降水和暴雨季节变化的地域分布,其中包括旬降水量和最大1d暴雨量多年平均值、暴雨年际变化、时-面-深关系等要素的季节变化;提出了降水季节集中系数分布图;讨论了降水、一般暴雨和稀遇暴雨季节变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20 0 3年12月2 4~2 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第七届全国天体化学与空间化学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是在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正式立项,二、三期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我国南极陨石的回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共4 6人,报告2 6个,主要围绕月球探测和南极陨石研究两个主题。会议不仅详细介绍了我国探月第一期工程的主要科学目标,更富有远见地探讨了探月工程的第二、三期的科学目标,包括近距离月貌和地质研究、月球内部结构构造分析、就位成分分析、月 地日空间环境监测,以及月基天文观测和研究。与月球…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