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火电和核电电厂建设在滨海区域。文章概述了我国滨海电厂(包括火电和核电)的地理分布、热量排放和单机容量现状,回顾了近30年滨海电厂的空间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滨海电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同装机容量下,滨海核电设计排放热量比滨海火电设计排放热量多58%。滨海火电平均单机容量远远大于全国火电。20世纪90年代,我国滨海电厂主要分布在河口和海湾附近;截至2020年,滨海电厂在海湾、开放海域和河口装机容量的分布比例约为7:2:1。从尽量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考虑,位于河口的滨海电厂应开展电力结构调整;在保障建设运营安全的前提下,滨海电厂,特别是滨海核电应尽量选址在开放海域。  相似文献   

2.
平原水网地区湖泊的水环境容量及允许负荷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平原水网地区的湖泊具体特征出发,探讨了平原水网地区的湖泊水面允许负荷量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并对我国著名的淡水湖太湖进行了计算,为太湖的水质规划和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总结了近30年来中国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的状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湖泊沉积研究受油田开发的带动而得以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的内容侧重气候变化,研究区域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完善,测年手段更趋精确。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新特点表现为:注重研究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湖泊,加强短时间尺度研究,注重人为因素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今后研究方向为:①加强环境指标与环境要素间的定量关系研究;②加强分析人为因素对环境演变的影响。③加强高分辨率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的整体、长序列研究,建立湖泊数据库。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洋线虫空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本文是1987年10月对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一个取样站(E_2站)的调查结果。该站水深10m;底质为粘土质粉砂,其粉砂和粘土的含量分别为51%和48%。小型动物的密度为(1315±752)×10~3 ind/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小型动物总丰度的86.7%,平均密度为(1140±662)×10~3 ind/m~2。扩散卡方检验表明,海洋线虫主要种群的分布为集合分布。异质性卡方值表明,在所研究的样品分离尺度上可作出微生境的划分。结合优势种食性类型的分析探讨了控制小尺度空间分布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报道了春季(2006年4月)海洋病毒丰度在黄海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病毒丰度与细菌丰度、叶绿素α浓度、温度和盐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水中病毒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08x107~9.90x107个/mL,平均值是5.62×107个/mL土2.28x107个/mL,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01×1...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架区底层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在断面分布上,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其中,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汕头海域最低;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粤东海域较低;在100m水深范围内,渔获率随水深的增...  相似文献   

7.
基于参数空间分布的海洋生态系统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大尺度海洋生态系统时,由于子区域的生态系统有着各自的特征,导致参数值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因此参数在整个研究区域取常数的做法必须改进.基于此,使用气候模式FOAM的气侯态背景场驱动一个简单的三维海洋生态系统模型,并引入参数的空间分布,在全球尺度上通过伴随方法同化SeaWiFS叶绿素资料.引入参数空间分布后,同化结果得到很大改进:浮游植物表层生物量(氮)的平均差从0.155 3减小至0.060 6 mmol·m-3,下降了60.9%,有效地降低了模拟值与观测值在空间上的差异;浮游植物表层生物量平均值也从0.103 1上升至0.125 2 mmol·m-3,更接近SeaWiFS观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参数的空间分布来改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北海湾无机磷和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的调查资料,对北海湾无机磷与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湾无机磷含量主要受北海、合浦沿岸排污的影响,南流江中岸水影响不大;溶解氧的空间分布表面上以沿岸水的影响,实际了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起主导作用;该湾△O2l△P比为1:290,与Redfield提出的理论值1:276相比偏高,从理论上表明了北海湾溶解氧主要以产氧的浮游  相似文献   

9.
立足样品测试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空间插值、地质统计以及景观生态学方法,深入分析了深圳大鹏湾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球状模型对相应半变异函数进行理论建模。结果表明,碎屑矿物分布的Hurst分维数为0.28~0.97,空间几何分维数为1.03~1.72;Moran Ⅰ型空间自相关系数-0.15~0.53。在此基础上,以等值线分布所包围范围作为划分尺度,以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作为度量,得到的矿物分布所反映出的信息量或者富集程度指数为0.88~1.85。  相似文献   

10.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11.
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2007年发布的全球海域温度数据库资料和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2006年发布的海底地形数据库资料,对东海黑潮热核(即高温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表层到250m深,东海黑潮热核的分布区域由表层的靠近中轴线附近逐渐偏向黑潮的东部边缘,分布范围由表层占黑潮流幅的30%以上缩减到250m深度的10%左右,250m以下热核的分布范围和区域再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表层到水深200m,从东海黑潮的入口到出口,热核的温度与深度呈下降的趋势,在200m以下呈上升的趋势,2月份上层下降的趋势最明显;热核在台湾东北部和30°N附近进入吐噶喇海峡处均出现明显的转弯点,随着深度的增加热核的转弯点逐渐偏向东南,在台湾东北部200m水深以上热核转弯点分布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金华 《海洋与湖沼》1993,24(6):616-620
根据我国24个有代表性湖泊的1987-1988年调查资料,选择Chla,Tn,TP,CODMn,SD作为评价参数,采用综合评分指数法,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的24个湖泊中,富营养湖泊16个,占调查总数的66.6%;中富营养湖泊4个,占16.7%;中营养湖泊4个,占16.7%;贫营养湖泊为零。与国外湖泊相比较,主要评价参数Chla,TN,TP的数值普遍较高,富营养湖泊的比  相似文献   

13.
千岛湖水温垂直分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热力分层及热力循环深刻影响深水湖泊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热力过程会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深水水库型湖泊,千岛湖的热力过程与水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为了分析千岛湖水体水温、湖泊热力分层参数(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的分布,探讨温跃层深度与水温、水体透明度以及水深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2014年7月份与2015年5月份对千岛湖全湖60个采样点的水体理化指标的垂向分布调查数据,计算得到千岛湖热力分层参数,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千岛湖水体水温垂直分布呈现正温分布,春夏季全湖范围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分层现象,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均从上游河口向下游敞水区逐步增大,这种空间变化的趋势在7月份比5月份更显著。水温、透明度和水深是影响温跃层深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湖泊热力分层稳定期温跃层深度与表层水温(0—2m)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透明度和水深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南海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0—11月对南海海域(17—21°N,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dwt/10cm2和(7185±6421)μgdwt/10cm2。研究海域小型动物的平均丰度与莱州湾和南黄海冬季的研究结果较接近,高于东、黄海,低于胶州湾和长江口。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2.9%),多毛类(2.5%)和桡足类(1.5%)所占比例均较小。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41.9%)和多毛类(40.1%)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介形类(3.6%)和桡足类(3.2%)。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2%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该结果与长江口较为接近,而较渤海和黄海低。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线虫的数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N/C)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在一定尺度上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观测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状况。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结果显示:2006—2007年,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PCBs残留量为0.003—0.253mg/kg(湿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外贝类卫生标准,也低于俄罗斯西部沿岸海域、英格兰梅斯河口和日本东京湾贻贝中的含量,但明显高于其它7个亚洲国家沿岸海域贻贝中的含量;牡蛎样品中PCBs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测站最高值(1243ng/g,干重)与最低值(82ng/g)相差15倍,在粤东沿岸海域(487ng/g)明显高于珠江口沿岸海域、粤西沿岸海域、海南岛沿岸海域和北部湾湾顶海域(分别为218、202、207和268ng/g)。2003—2007年,广东沿岸海域牡蛎样品中PCBs干重含量为30—2041ng/g,比1989—1991年的0.35—1.43ng/g明显增加,平均值171ng/g比1989—1991年的0.62ng/g增加近275倍,其区域分布格局在1989—1991年为珠江口沿岸海域>粤东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但近年来变为粤东沿岸海域>珠江口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处理、解释,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并收集整理浙闽地区相关地质资料,将海陆连为一体进行综合解释。浙闽陆区岩浆岩非常发育,并且大致沿28°N为界,北侧岩浆岩大体呈NE向带状分布,南侧则呈NNE向带状分布,且埋深较浅,甚至在有些地区出露地表,其分布特征受区内大断裂的控制。综合地震、重磁资料研究认为,海域岩浆岩多分布在隆起部位或凹陷的边缘位置,发育情况与断裂的展布密切相关。收集整理了海域钻遇岩浆岩的15口钻井资料,沿自SW至NE一线,对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侵入关系对岩浆活动进行了期次和展布特征的划分,初步划分为4期:燕山期、四川期、华北期和喜马拉雅期;4带:浙闽隆起区、中部隆起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岛弧带。  相似文献   

17.
东海海樽类数量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的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海樽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第二大类群,在数量上仅次于桡足类,其丰度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冬、春和夏季的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 orientalis)和冬、秋季的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是影响海樽类数量分布的主要优势种;海樽类高丰度区常位于暖流与各水团交汇处的偏暖流一侧,其数量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暖流势力的消长。海樽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集群性强,较高丰度的分布仅局限在暖流势力范围内,其高丰度水域是东海暖流锋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及空间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文状况、水质状况、生态类型均显著不同的三个太湖典型湖区, 利用^210Pb定年测定了近百年来沉积物及磷的沉积通量.结果发现, 三个湖区磷的沉积通量及其变化规律相差很大.发生蓝藻水华暴发的梅梁湾近百年来沉积物和磷的沉积通量都比较小, 只是在近十几年来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太湖上游的夹浦沉积物沉积速率近百年来持续增加, 只有表层有所下降, 但表层12cm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却显著下降; 处于太湖下游草型化的胥口湾湖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沉积物沉积通量呈增加趋势, 之后呈下降趋势, 磷的沉积通量则呈振荡下降趋势.研究表明, 太湖沉积物中磷的累积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4年海上观测资料讨论东海磷酸盐的分布。指出黑潮水与沿岸水有一明显界面,而黑潮次表层水在此西北部沿陆架涌升并使用平流一扩散模型探讨200~600m层磷酸盐的再生速率的范围和平均逗留时间。  相似文献   

20.
以南海夏季不同深度层次的各站位的温度,盐度,pH,O2,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磷酸盐,硅酸盐等水化学参数作为变量,实施Q型多维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南海的水团可划分为南海表层水,南海次表层水,南海中层水,南海深层水和南海深海盆水等5种类型,聚类分析结果与温盐点聚图解所得的结论完全一致,南海夏季调查的多维聚类分析及T-S点聚图一致表明,南海的海水有着良好的成层结构,自海面至海底的水体运动自然形成了化学性质各异的五个水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