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1997年11月(秋季)、1999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上层水域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毛颚类18种。秋、春、夏3个季节毛颚类平均丰度分别为(6.86±3.08)、(9.95±3.50)和(7.11±3.34)个/m3。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enflata)、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太平洋齿箭虫(Serratosagitta pacifica)是3个航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肥胖软箭虫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区毛颚类按其生态特征可分为暖水广布种、大洋性暖水种和暖水近岸种三个类群,前两者对毛颚类丰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毛颚类丰度分布受东亚季风驱动的南海环流影响显著,在秋季东北季风期,毛颚类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高值区位于西南部,与海洋锋对应;在夏季西南季风期,毛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作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南沙群岛海区毛颚类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西部毛颚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戴燕玉 《海洋学报》1989,11(4):486-492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西部综合调查所获的浮游毛颚类样品,经分析共出现26种毛颚类,其中,尤以肥胖箭虫、百陶箭虫和拿卡箭虫最优势,本海区毛颚类虽周年可见,但以春、夏两季较多,尤其是夏季,其种类数和个体数皆居年的最高值,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暖水性、近岸暖温性、广盐暖水和外海暖水等4个生态类群,其季节变化分布规律与沿岸水系、外海水系的消长和推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1997年11月(秋季)、1999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上层水域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毛颚类18种。秋、春、夏3个季节毛颚类平均丰度分别为(6.86±3.08)、(9.95±3.50)和(7.11±3.34)个/m3。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太平洋齿箭虫(Serratosagitta pacifica)是3个航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肥胖软箭虫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区毛颚类按其生态特征可分为暖水广布种、大洋性暖水种和暖水近岸种三个类群,前两者对毛颚类丰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毛颚类丰度分布受东亚季风驱动的南海环流影响显著,在秋季东北季风期,毛颚类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高值区位于西南部,与海洋锋对应;在夏季西南季风期,毛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作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南沙群岛海区毛颚类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于2018年1—11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强壮箭虫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其聚集特征。结果显示,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中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值为17.92 ind/m~3,呈现冬季夏季春季秋季的变化规律;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中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值为41.17 ind/m~3,呈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的变化规律。在水平分布上,2种网型中的强壮箭虫都在近岸和河流入海口附近有高丰度值。强壮箭虫在胶州湾海域呈聚集状态分布,强壮箭虫的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其中温度和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浅水Ⅰ型网中的强壮箭虫大约是浅水Ⅱ型网中的2.3倍,对比历史资料发现,本次调查的强壮箭虫丰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黄海沿岸强壮箭虫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8月~2007年11月对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进行的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根据强壮箭虫的个体丰度分析其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特征,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其聚集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4个季节强壮箭虫的平均丰度为63.2ind·m3,呈现秋季冬季夏季春季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上,春夏两季形成的丰度密集中心多于秋冬两季,但高丰度区分布范围小于秋冬两季;春夏两季丰度密集中心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而秋冬两季则以远岸海域为主。垂直分布上,春夏季强壮箭虫表层平均丰度高于底层,而秋冬季表层平均丰度则低于底层;强壮箭虫存在一昼夜内2次上升和2次下沉的垂直移动现象,其上升和下沉的时间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强壮箭虫在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呈现聚集分布。强壮箭虫的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有关,其中温度、盐度、桡足类分布是影响强壮箭虫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冬季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2年12月象山港海区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区出现浮游动物44种,可以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岸低盐性类群的种类较多,其优势种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gibber、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和拿卡箭虫Sagittanagae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盐暖水性类群的种数均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趋势与丰度的一致。湾顶部水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都出现最高值,从湾顶部往湾口方向,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象山港海区周日连续站观测的结果显示,夜间半日潮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白昼半日潮时,低平潮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丰度均出现了最高值。  相似文献   

7.
夏季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在青岛近海海域(35°19′~36°35′N, 119°50′~121°33′E)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8种,浮游幼虫18类.种类数的平面分布为灵山湾、琅琊台湾附近海区较多,其他海区较少.优势种类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拟长脚虫戎(Parathemisto gaudichaudi)、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e)和短尾类幼虫(Brachyura larvae).调查海区近岸暖温类群、近岸暖水类群、近岸低盐类群、温带外海类群四种生态类群共存,但以近岸暖温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的水平分布趋势相似,都从调查海区的外海区向近岸逐渐降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相反,从青岛近岸向调查海区外海逐渐降低.与该区域1959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差别不大,主要种类中华哲水蚤丰度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数量分布年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峻峰  左涛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3,35(6):195-203
分析对比1959年、1982年、1998-2000年以及2007-2010年4个不同时期南黄海中部(34.25°~37.45°N,122.00°~124.00°E)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数量时空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温度可能对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分布影响较大;强壮箭虫则受盐度影响较大。PDO暖位相时期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显著低于冷位相时期,强壮箭虫则相反。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丰度与提前3个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强壮箭虫丰度仅与当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等因子的关系,本文依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6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A)和负二项分布参数的倒数(CA)等聚集指标,分析了强壮箭虫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了强壮箭虫密度的时空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强壮箭虫平均密度为21.85 ind/m3,春、秋季高,冬、夏季低;其密度的空间分布以黄河入海口附近水域为密集中心,向远岸水域逐渐降低;强壮箭虫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聚集特征随密度的变化存在两次聚集和两次扩散;水深、表层水温和浮游桡足类密度是影响其密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总偏差解释率为55.11%,强壮箭虫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小,随表层水温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随桡足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强壮箭虫密度受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环境因子变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的生活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元子  孙松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10,41(2):180-185
根据对胶州湾外一站位连续1年逐月采样所获得的资料,研究报道了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的生活史特征。南黄海强壮箭虫共有5个世代:(1)春季世代(2—5月),生长率为0.0066/d;(2)夏季世代(6—8月),生长率为0.0038/d;(3)夏季世代(6—9月),生长率为0.0090/d;(4)夏季-秋季世代(7—11月),生长率为0.0152/d;(5)秋季-春季世代(10—5月),生长率为0.0160/d。强壮箭虫的生产力和摄食率分别为0.67gC/(m2·a)和2.33gC/(m2·a)。本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强壮箭虫5个世代中的夏-秋世代和秋-春2个世代的生长率较高;南黄海强壮箭虫的全年平均生产力显著低于东京湾,但对南黄海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却与东京湾相当。  相似文献   

11.
强壮箭虫是我国温带海域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本文通过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的逐月综合调查,研究了大网浮游动物中强壮箭虫丰度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为22.6 ind/m3,高峰值出现在12月(47.5 ind/m3),最低值出现在8月(7.8 ind/m3);在水平分布上,除了夏季的8月,全年近岸海域强壮箭虫丰度均高于外海海域,且在10月及次年2月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作为肉食性浮游动物,强壮箭虫丰度时空变化除了受温度和盐度影响外,还与饵料生物(主要是桡足类)丰度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其丰度周年变化规律在不同海域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光照强度、光周期、光质下对强壮箭虫的摄食强度和日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质对强壮箭虫的摄食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与强壮箭虫摄食率的关系式为:Y=-5×10-7X2+0.0026X+1.0043.光强在2800lx时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最高,为4.4 ind·d-1.光周期L∶D为12∶12时强壮箭虫对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最高,在蓝光下强壮箭虫对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和日粮均高于绿光组和黄光组.实验范围内,强壮箭虫的摄食强度与体长成正比,而日粮与体长成反比.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毛颚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倩  孙松  霍元子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10,41(4):639-644
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摄食、生物量、生产力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毛颚类3种: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拿卡箭虫(Sagitta 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其中强壮箭虫全年出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年平均密度达到45.3ind/m3;拿卡箭虫和百陶箭虫在秋、冬、春季出现,年平均密度分别为0.17ind/m3和0.35ind/m3。通过推算得到胶州湾毛颚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07.92mg/m2,年平均生产力为1.47mgC/(m2·d),占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11.6%。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冬季达到全年最大值,分别为5.71%和83.47%,在春季、夏季、秋季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0.67%、0.08%、6.48%,对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7.00%、2.48%和48.88%。由此可见,在冬季毛颚类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等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毛颚动物鉴定的准确性,进一步探索毛颚动物箭虫纲箭虫科各属的系统发育地位,文章采用形态学鉴定与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对南海北部采集的部分箭虫种类进行鉴定,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包括粗壮猛箭虫(Ferosagitta robusta)、小型滨箭虫(Aidanosagitta neglecta)、规则滨箭虫(Aidanosagitta regularis)在内的箭虫,其形态鉴定结果与分子鉴定的结果一致,其COⅠ(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第一亚基,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中与Gen Bank得到的相应箭虫COⅠ序列以91%~100%高支持率形成各自单系枝。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015,平均值为0.004;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1~0.173,平均值为0.127;种内遗传距离和种间遗传距离未重叠,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证实了COⅠ基因作为毛颚动物DNA条形码标准基因的可行性。本研究首次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箭虫科内各属的系统发育分析,首次从分子层面探讨其系统发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晓  王宗灵  蒲新明  刘萍 《海洋学报》2013,35(5):147-155
基于2006年7-8月在南黄海西部 (32°~37°N,124°E以西) 进行的13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生态环境指示种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以往多,中华哲水蚤对浮游动物丰度贡献最高,超过50%,生物量也明显高于以往,本研究胶质性浮游动物生物量超过非胶质性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差别不大,中华哲水蚤存在2个丰度高值区,一个位于叶绿素a浓度较低的黄海冷水团内,一个位于海区南部;强壮滨箭虫出现频率最高,高丰度区与中华哲水蚤不同,主要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至海州湾外侧;细足法鲹主要分布在34°N以北的冷水团范围内,在盐度低于31的海区几乎绝迹;太平洋磷虾主要分布在33°~35°N的深水区。暖水种精致真刺水蚤和肥胖软箭虫在海区南部较多,与北向的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有关,其分布北限受到南向的苏北沿岸流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这两种浮游动物在南黄海的分布可以反映上述海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汕头沿岸水体沙壳纤毛虫季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7年枯水期(4月)和丰水期(11月)期间,对汕头沿岸海区沙壳虫进行了采样研究,探讨了沙壳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调查发现,除了表层海水温度以外,表层海水盐度、硝酸盐浓度、硅酸盐浓度均是春季低于秋季.在两个季节的5个采样点共鉴定出7属14种沙壳纤毛虫,其中优势种均为简单薄铃虫Lepmtintinnus simpl...  相似文献   

17.
毛颚类(Chaetognaths)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对探索海流和水团变化以及海洋食物链中能量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2011年4~5月在印度洋东北海域(80°E~98.5°E,5°S~6°N)29个站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毛颚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毛颚类14种,以暖水大洋广布种为主,其中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太平洋箭虫Sagitta pacifica、飞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凶形箭虫Sagitta ferox是调查海域的优势种。依据调查站位设置及环境特征,将调查海域分东部断面、赤道断面和西部断面。种数变化范围为5~14种,种数分布不均匀,东部断面每站一般低于10种,而赤道断面及西部断面的种数相对较丰富。毛颚类平均丰度为5.35(±2.82)ind·m-3,分布亦不均匀,西部断面的丰度比赤道和东部断面均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毛颚类可分3个组群(相似度水平50%),组群I包括11种,是调查海域的主要种类,分布较广,而另外两个组群仅3种,主要出现在东部和西部断面的少数调查站;调查站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特别是西部断面站位之间的相似度70%。西部断面受沿岸水和涌升水的影响,出现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  相似文献   

18.
渤海强壮箭虫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纪明  李军 《海洋科学》1995,19(6):38-42
阐明了强壮箭虫营浮游动物食物,主要捕食桡足类。真刺唇角水量、双刺唇角水蚤和小拟哲水蚤是它的主要捕食对象。强壮箭虫有同种相残的弱性,但发生频率不高。其消化道内的小颗粒硅藻和甲藻并非由它主动摄入。  相似文献   

19.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热带西太平洋沿台湾南部到雅浦海山一个断面和雅浦海山海区研究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浮游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635ind./L,生物量范围为0—1.53μg C/L,丰度和生物量高值分布于200m以浅,其中,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5ind./L,占总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0—14.62%之间。浮游纤毛虫丰度垂直分布均呈现"双峰型"模式:在表层和叶绿素极大值层(DCM)出现高值。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76种。雅浦海山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卢氏真铃虫、管状真铃虫、膨大波膜虫,西太平洋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海勒斯真铃虫、酒杯类管虫、尖锐号角虫。有些种类分布在100m以浅,有的种类分布在100m以深,说明砂壳纤毛虫在100m水深左右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Ⅰ.数量分布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戴燕玉 《海洋学报》2006,28(6):106-111
根据国家海洋局1977年12月份至1978年11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28°~34°N,120°30'~127°00'E)广大海域进行周年逐月份的12航次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毛颚类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调查区毛颚类的数量以6~9月份较高,7月份为年最高值.1~4月份为年低值期,尤以4月份为最低谷.其中在数量上取主导作用的种类是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强壮箭虫(S.crassa)拿卡箭虫(S.nagae)和百陶箭虫(S.bedoti)等种类.在平面分布上,长江口以北毛颚类数量一般高于长江口以南的海域,在南黄海,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均有出现高值.在东海高密集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交汇区,尤其在长江冲淡水、沿岸水和外海高温高盐水交汇的锋面最为密集.这对于不同水系在研究区内运动和消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