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栋 《地理教学》2005,(10):31-33
在Rigby Heinemann1995出版的澳大利亚高中地理教材Global Interactions:A Senior Geography(全球相互作用)单元中,有关于“贫穷国家的共同特征”的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指出,国家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典型的共同特征。教材选择了发生在柬埔寨Chrop Ampil村庄中的一个案例,并指出,在许多贫穷的国家,大多数人为了他们的生存继续依赖小规模的(通常作为生存手段的)农业生产。教材在给出案例的同时,呈示了下表,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比较知道,发达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贫穷的国家相比,只有比例非常小的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一、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确定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课标要求教师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人教版教材内容选用的案例是东北地区,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区域进行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如下图)。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然后教材从四大部分进行阐述,用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3.
王世文 《地理教学》2010,(12):13-14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以及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的特点、形成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教材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该节教材以陈述性内容为主,思维空间有限,教学中如果按课本顺序让学生一种类型一种类型地学习、建构,显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好,学生没有激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的教材为:英国Nelson Thorne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的《视野3》(horizons 3)教材是为11~14岁学生编写的,教材共有6个单元,其中第1单元“地质构造”介绍了地震;美国培生教育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科学发现者《地球内部》(inside Earth)教材是为6~8年级的学生编写的,教材共有6个单元,  相似文献   

5.
本节教材是在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及第六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之后安排的,这三部分教材前后呼应,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农业生产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原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区域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历史降水资料、灾情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本文以地级市为评估单元,以各评估单元3种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为评价对象,在发展和完善现有连续无雨日干旱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干旱反应的差异,设计了一套农业作物干旱等级判定及其概率研究方法,同时,提出评估单元不同作物干旱等级损失率的计算方法,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损失评估的计算模型。本文以西南区为案例区进行了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结果发现:①采用研究方法求算的各评估单元风险损失结果能有效地表达各评估单元之间的农业干旱风险差异;②根据计算的农业干旱风险指数划分的风险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案例区内农业干旱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③西南区农业干旱高度和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该区西部和北部的一些高原、山地之中,而轻度和中度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其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基本依据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性。有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由此造成国内现行的几大版本教材中的分类与解读也不尽统一。现从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体系角度,结合各大版本教材中的划分依据,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进行解析,并对相关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析比较,努力厘清其中的区别与联系。只要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把握住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内涵,就能践行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地理教学转变。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根据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原理,以GIS技术为支撑,在闽东南沿系地区进行景观尺度上的农业土地景观生态类与景观单元空间格局的优化配置。并对生产性景观单元进行了土地利用模式设计,以形成高效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农业景观生态规律与设计有助于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户是我国农区的微观经济单元,是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主体。以农户为对象的农业技术扩散采用行为的研究对于诱导农户行为、提高农业技术的采用效率、促进农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评述最新进展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希冀有助于推进国内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深入研究,进而为促进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从投入、产出、社会发展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与阶段划分。结果表明:① 从空间格局看,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沿东北-西南轴线地区较高,轴线东西两侧地区较低”的空间格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环渤海地区为高值集聚区;② 从发展速度看,东北地区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北部地区发展速度整体大于南部;③ 从所处阶段看,2018年处在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的地市占比达86%,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处在由“初步实现”向“基本实现”的转变阶段;④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个分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⑤ 不同地区应针对发展优势及资源禀赋,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夏小东 《地理教学》2014,(11):30-31
正【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简析】本章教材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节为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特征和保护。四大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重点均是在几大相同的地理要素上,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探究方法也是相同的,所以本章第二节可谓是对青藏地区特征描述的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由前后紧密联系的三部分组成。首先,介绍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基础。其次,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最后,分析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地理》2007年2月第2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二章第五单元。”  相似文献   

15.
陈莉  闵晓飞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67-1375
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现状,选取新疆12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方面构建了新疆两化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2016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相关数据,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协同度的评价模型,对新疆12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度在12个地市中排名分别为第1名、第2名、第3名;吐鲁番市、哈密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居中;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乌鲁木齐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度在新疆排名分别为第10名、第11名、第12名。从新疆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情况和两者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各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最后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中,这部分内容学过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只是天气、气象知识的表象。而高中地理是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学习前面大气组成、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及大气环流等理论后,  相似文献   

17.
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尺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揭懋汕  郭洁  陈罗烨  雪燕  薛领 《地理研究》2016,35(5):898-908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低于传统TFP,但两者差距有缩小的趋势,2011年前者超过后者。第二,农业生态TFP贡献了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的54.9%,比传统TFP的份额低了3.6%,要素投入贡献为45.1%。第三,分解项上,前沿技术进步率是农业生态TFP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生态TFP与传统TFP差距缩小的动因。第四,空间分布上,生态TFP大于传统TFP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的地区;西部由于生态TFP和传统FTP都较低,呈现出“双重恶化”现象;除了嵊泗县以外,农业生态TE和TEC均低于传统TE和TEC,生态FTP也整体低于传统FTP。  相似文献   

18.
文都河流域地貌类型与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河北文都河流域地貌类型特征,提出各种地貌单元的农业综合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述河北文都河流域地貌类型特征,提出各种地貌单元的农业综合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彦随  王大伟  彭留英 《地理学报》2004,59(Z1):175-1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了"地理学为农业发展服务"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地理学在农业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区域性、综合性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针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农业地理学还需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分工、安全战略,以及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综合性研究.农业地理学者应继续发扬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好传统,适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