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震办 《山西地震》2007,(1):29-29
2006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太原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对省城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立即开启避难场所,组织群众避难。  相似文献   

2.
简讯     
太原市建设山西省首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6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太原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对省城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立即开启避难场所,组织群众避难。经多方考察,太原市确定在迎泽公园建立全省首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至2006年底,根据国家标准在迎泽公园制定了应急自供水、供电、棚宿、照明、厕所、排污、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广播、消防、…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基础,开发了基于Google地图API技术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查询、地图量测、避难场所最优路径和应急避险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取居住地周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信息和应急避险等知识,同时在城市突发灾害后的抢险救灾、疏散及安置居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增强城市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灾害韧性,降低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对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ANP-SWOT模型对其发展规划进行分析。首先运用SWOT分析方法确定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未来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其次运用ANP分析法构建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规划的网络层次结构,结合专家咨询,通过赋值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发展策略。结果显示,分布不均、数量不足、尚未形成专门的应急预案是制约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的关键问题;最佳发展策略是加快推进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构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给出了各避难场所适宜等级,检验了场所的避难服务功能,为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提出建议,对增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合理性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是“天津市地震安全基础工程”分项之一,由天滓市政府投资146万元。应急避难场所的建成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的临时安置场所。并且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本文从建设内容、建设原则、主要功能与服务、主要成果与效益、问题与建议五个方面对试点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晨晨  王威    马东辉    苏经宇   《世界地震工程》2018,34(4):049-59
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在防灾避难场所中属于基础设施部分,在场所的建设中必不可少,一个完善的标识系统在疏散和安置灾民、减少伤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目前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其次,以标识牌系统的完整性、美观性、安全性和平灾结合为优化设计原则,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影响应急标识设计的各项指标及重要度,进行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优化设计;最后,以泰州中学新校区中心避难场所为例,结合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类型、使用功能和要求以及地方的风俗文化与环境,从大小、类型、高度和颜色等方面对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系统进行规划方案整体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可有效提升地方应急管理能力与城市韧性。基于中国城市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统计数据集,采用实证分析、GIS综合叠置与非参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成因分析,并结合新形势要求与国内外实践经验给出发展提升对策。结果表明:我国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存在“重政策,轻效能” 、 “重专项,轻统筹” 、 “重体量,轻标准” 、 “重硬件,轻软件” 、 “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经与灾害背景与承灾体统计数据对比,可根据“统筹工作组织体制” 、 “规范规划建设机制” 、 “创新运营管理模式” 、 “完善法制条例体系”方面分析关键成因并提出提升对策。本研究对有序推进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实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成反比的情况下,应对重大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刻不容缓。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对市内各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具有毁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于震后严重受损的地区,设计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提出基于微粒群算法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研究。将退火算法的微粒群理论与城乡地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相结合,在约束条件较多的情况下,将应急避难场所视为一个粒子,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创建目标函数,从而实现对城乡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规划设计;其次设计应急场所的内容与位置模型,集合城乡需求点布局的影响因素,修建不同的应急场所设施点,并以覆盖全部需求点为目标,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规划。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微粒群算法具有较好的规划效率,可保证规划后的城乡住区在受到地震侵害后,受灾人群有即时的可避难场所,为人们的震后生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适宜与否,能否在灾时和灾后及时发挥应急避难功能,将直接决定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情况。基于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本文以石家庄为例,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三个层面构建了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运用熵值权重法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对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中有3处达到适宜等级,2处达到一般适宜等级,4处是不适宜等级。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建设性建议。结果可检验石家庄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为石家庄市新增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灾害事件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运用AHP法,在遵循科学性、优化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并参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宁夏南部高烈度区中小学校进行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该区域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升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郑州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整理郑州市地震地质、城建、市政、园林绿化、交通等基础资料,按照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的相关要求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给出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分布现状,进行了人均可用面积的分析计算;依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要求进行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和远期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震时临时安置受灾人员的必要场所。通过对美国地震应急避难场的调研,发现其在管理、功能和类型等方面都和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作,并充分考虑特殊社会群体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已知避难建筑相较于场地型避难场所更有利于中长期避难,而目前我国城镇避难场所建设以场地型为主,建筑型避难场所存在严重不足。基于此,首先提出将中小学校舍建设为建筑型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从空间利用角度对其可作为避难建筑的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中小学体育馆、食堂、宿舍和教室可建设为避难建筑;其次对我国城镇地区现状中小学校舍能够作为避难建筑的容灾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状满足100%的短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以及满足60%的中长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最后通过计算进行预测,可知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其所需的避难规模能够在日常城镇中小学校舍建设更新中逐步实现,大约需要未来20年时间基本可以实现中等规模灾害建筑型避难,大灾害长期避难能够满足100%的中长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具有规划规模可实现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震防灾避难所的发展沿革是露宿→窝棚→简易房、帐篷→过渡安置房。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表明,露宿是最危险的避难方式;窝棚有最基本的防灾功能;简易房和帐篷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汶川大地震后兴建的彩钢过渡安置房是我国中长期避难场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可对各城市普及性地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逐步提高,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部分建设项目与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超标与不足,因此定量和综合的能力评价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应急避难场所各种能力,梳理出3个层次、18个因素,并通过专家调查方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形成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文中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其完善的建议.初步可认为,本文提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极度缺乏、无法推进的现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及我国现行避难场所抗震设防标准现状,提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整合现行避难场所强制性标准、完善避难场所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并分析、探讨影响避难建筑设防标准的因素,结合我国中小学校抗震设防及建筑规模,给出基于“平灾结合”原则推进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英淑 《中国地震》2022,38(2):322-337
通过梳理日本防控传统传染病视角下的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方法,对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日本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面临的困境,总结出新冠肺炎疫情下日本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新动向,以及日本政府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实施的具体措施,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与防止感染对策、日常运营管理对策等,以期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应急避难场所的运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