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 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  相似文献   

2.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和1978年5月18日海城官屯6级地震,是继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7.4级强震后,沿郯城—庐江深断裂地震活动带朝北东方向移动到辽东半岛西北缘的又一次大陆强震活动,在此对海城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海城7.3级和岫岩5.4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008年11月海城4.8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我们对能否借鉴前震震源机制一致性的差异快速判断中强震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熊岳—盖县地区位于海城地震区的南面,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但震级不大的特点,地震空间分布受局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是一个地震活动块体。本文分析了1940年以来本区地震活动与海城地震、华北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熊岳—盖县地区的地震活动灵敏地反映了海城地区及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变化,因而它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变化的“窗口”,它所显示的信息对于研究华北区域应力场变化和预报华北地区强震活动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震强地面运动预测对工程的抗震设计,地震危害性分析以及减轻特定地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辽宁省海城地区的地质资料和发生于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的MS7.3地震资料,分别构造了海城地区的地下速度结构和海城地震的震源模型,并且使用可以准确描述地形起伏的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海城地震的波场传播过程.通过对计算得到的波场快照、合成理论地震图以及地震烈度的分析表明:(1)震源模型、地下的速度结构和地形起伏对海城地震的波场传播模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所产生的近断层效应、方向性效应和盆地效应明显;(2)通过计算得到的海城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与通过震后调查得到的烈度分布大体符合,验证了本文所构造的震源模型和速度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1981年以来,辽宁地区特别是营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从中发现了地震的活动特征;(1)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发震地区是营口-海城地区,并制约了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2)营口地区自1981年以来。形成了自盖州归州经熊岳西海域,盖州西海域,营口市至大石桥高坎,旗口地区的4级地震活动条带,4级地震有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规律,利用营口-海城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曾对1995年4月15日高坎5.0级做了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1981年以来,辽宁地区特别是营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从中发现了地震的活动特征,(1)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发震地区是营口-海城地区,并制约了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2)营口地区自1981年以来,形成了自盖州归州经熊岳西海域、盖州西海域、营口市至大石桥高坎、旗口地区的4级地震活动条带、4级地震有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规律.利用营口-海城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曾对1995年4月15日高坎5.0级做了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8.
地震观测数据是地震预测的基础性数据,利用完整的地震目录掌握大震前后地震序列的频度等分布特征,对准确识别前震序列类型,及地震短临预报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以来海城老震区地震目录的补充修正工作,并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活化的古老克拉通,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发生了1966年邢台M7.2,1975年海城M7.3和1976年唐山M7.8等地震。2012年5月28日,在唐山地震震源区又发生了M4.8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还是唐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一轮地震活动开始的预兆。本文利用华北地区过去40多年的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过去30多年的小震活动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及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应是余震。同时由GPS资料计算的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壳水平应变率也明显高于华北地区的背景值。这些小震活动和地壳水平应变率同时表明邢台、海城和唐山强震区的余震数十年后仍在持续。震后粘性松弛可能是华北地区长时间余震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宇彤  焦明若  李芳 《地震研究》2005,28(3):231-235
1999年海城-岫岩交界地区的Ms5.4地震和1975年海城Ms7.3地震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具有大量的前震和前兆异常。但由于两者震级不同,所以前兆异常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通过对这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特点及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两次地震共性和个性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比了1975年海城地震时在辽南地区得到的地震记录的富氏谱与地面脉动的富氏谱,并指出场地的卓越周期在地震的地面运动中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岫岩西北部的偏岭地区属海城地震的余震区,地震活动受北西向海城河断裂的控制,这里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在有旋扭构造发育的地区,当外区有强震发生时有可能出现震害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海城地震地区地壳三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荣安  徐平 《地震地质》1997,19(1):10-13
用一种新的地震波速图象研究方法和计算程序,处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反演得到海城地震地区及其周围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再次证实海城震区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有明显差异,海城地震的震源位于一个北西走向的低速体上方  相似文献   

14.
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引言1 999年 1 1月 2 9日 1 2时 1 0分在辽宁省岫岩 -海城地区发生了 MS5.4地震 ,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广 ,震感强烈 ,为广大地震工作者所关注。截止到 2 0 0 0年 2月 2 9日止 ,共记录该地区地震 2 30 0余次 ,最大的余震是 2 0 0 0年 1月 1 2日 0 7时 4 3分发生的 MS5.1地震。岫岩 -海城地震发生于辽宁省南部台站分布较密的地区 ,全省各台站从不同的方向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序列活动。我们利用数字台网记录地震初动清楚的特点 ,在主震发生前 ,就做了几次 4级以上前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且密切关注较大地震初动符号的变化 ,随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局分…  相似文献   

15.
1引言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省岫岩-海城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震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也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也受到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这次地震预报成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继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后,二十多年中又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事件.这既让广大地震工作者为地震预报多年含辛茹苦地探索,终于又一次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同时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辽宁的地震工作者这么幸运,1975年海城地震预…  相似文献   

16.
1975年2月4日,中国辽宁发布地震预报,辽宁省南部100多万人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区, 2个半小时之后,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区范围内人员伤亡损失降到最低,此次地震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归功于1966年邢台地震后国家大力推动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在辽宁盖州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4级左右地震,分别为2012年2月2日ML4.7、4.2地震、7月12日ML4.2地震11月1日ML4.0地震以及2013年3月30日ML4.0级地震,地震序列大致呈NW向分布。利用2008年以来盖州地区和海城一岫岩地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软件包Simulps14,给出了两个地.区的小震精定位结果和三维速度结构。发现盖州地区震群发生位置较浅,且随时间向西北向展布;其地下速度结构与海城地区地下速度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分析认为盖州震群是发生在.一条类似于大洋河断裂但规模较小的新的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8.
临沂地区地处郊庐断裂带中段。1975年海城地震后,全区13个县相继成立了地震办公室,各县又全面铺开设置群测群防观测点、宏观哨。唐山地震后,全区业  相似文献   

19.
镶着玻璃的灯箱上,“海城地震”4个红字把观众带回到1975年2月4日.那天晚上7点36分6秒.海城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辽宁省地震局在震前作出了预报,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避免40亿元的经济损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大地震进行的正确预报.参观者禁不住问:“海城地震为何能做出正确预报?”讲解员介绍说,从1966年开始,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强震,并向东北迁移.地震部门根据古今地震活动特点,肯定了辽东半岛为地震危险区.70年代初,辽宁省基本上建成了地震监测  相似文献   

20.
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地热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至1984年间,在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我们利用地质,冶金和化工部门的一批勘探钻孔,观测了这些井孔不同深度的温度,获得了它们沿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同时,由这些观测孔取得岩样,在实验室中测定它们的岩石热导率,从而得到每个钻孔的热流值这些热流值可粗略地给出海城地震区和辽东地区的热结构。结果表明:平行郯庐断裂的辽阳一熊岳北东条带具有相对高的热流值,平均热流为2.0微卡每平方厘米秒,这个条带恰好是下辽河盆地和辽东山地的交界,它与重力异常梯度带显示的北东向上地慢降起带一致。海城地震区的平均热流值达2.3微卡每平方厘米秒,又是高热流值条带上最高的区域。比较海城地震区已知的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后,给出了该地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剖面。我们推测,海城地震区下地壳中的低速层是由于上地慢物质的大规模侵入产生的。高温和低速意味着该层具有塑性力学性质,海城地震震源区恰好位于这样一个塑性状态的介质层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