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塔盆地属甘肃省河西走廊沙漠化强烈发展地区,倘若水资源利用不当更加加剧沙漠化过程。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本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作者建议以盆地为整治单元,全面规划、定向控制,坚特以开源与节流结合,"蓄、引、灌、排、补"并举,综合整治山、水、田、林、路。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并建立绿洲防护体系,以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绿洲。  相似文献   

2.
降雨变化对东江流域径流的影响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降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地理与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应用流域水文模型HSPF建立了东江流域的径流模拟模型,并结合日降雨随机模拟模型,分析了降雨的长期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对东江流域的径流影响显著,径流量随降雨量均值与降雨量变差系数的增减而增减;相同的降雨量均值变化幅度条件下,径流增减的变化幅度相近;降雨量变差系数增加对径流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变差系数减小的影响,降雨强度的变化是影响径流量的重要因素,降雨量变化剧烈时,产生的径流更多;在同等的变化幅度内,降雨量均值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变差系数;由降雨情景变化引起的月径流的变化在6~8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是近年来国内外水文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阐述城镇化、工业和农业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的影响;分析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机制;提出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措施。应注重地球物理技术和环境同位素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调查中的应用,注重治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新技术的开发,开展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调查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表达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地下水超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该文基于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获取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信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建立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与各含水层水位变化的响应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GWR模型能够表征77%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相关关系,可更直观地揭示不同地区地下水超采对地面沉降影响的空间特征,更好地表达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的空间非平稳性.基于GWR模型的研究表明,不同含水层的水位变化对不同地面沉降区的影响不同,第二、三承压含水层的开采对严重和较严重沉降区的正向影响较大,与北京市以第二、三承压含水层为主要应用水的统计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区地下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渗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岩溶地区地下工程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由于地下工程建造对场地水文地质环境改变的不可逆性,将对原有的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由于深埋大断面地下工程抵抗高水头压力的能力弱,在高水头外水压力下结构渗漏风险大,同时地下结构上浮的风险也大,因此研究地下工程建造及运行期间改变场地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黔中岩溶场地某大型深埋地下工程为例,通过地下室建造对场地地下水流场改变的数值模拟计算,获得地下工程建造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规律,并对岩溶地区地下工程抗浮水位的取值进行了探讨,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岩溶地区地下工程的抗浮水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阮伏水 《热带地理》1995,15(2):138-146
本文利用实测降雨与径流小区资料对闽东南地区不同降雨类型的雨强等特点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0分钟瞬时最大雨强为侵蚀性降雨指标,其指标在该地区为I60≥9mm;建立了研究区年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式,并根据谝绘制了研究区R值分布图。  相似文献   

7.
降雨入渗补给量在平原地区约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50~80%。本文采用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方法,从分析降雨入渗水分运动特点着手,寻求在不同的土壤和地下水埋深的条件下,入渗总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土壤前期含水量等要素的关系,并根据蓄满入渗补给的原理,计算入渗总量中补给地下水的部分,同时,又将上述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其它方法计算的结果及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阐明了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排水问题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现状等,分析了研究了地下水的资源量,可开采量,滩地的排水问题及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实施分水方案后对黑河下游地下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由于黑河中上游的水土资源近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加之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使得下游河道来水量逐年减少,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为了遏制这种恶化,以及加以恢复和重建下游的生态环境,自2000年7月开始在黑河下游实施国家分水方案。本文根据近五年来的黑河分水资料以及对分水前后地下水监测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分水过程及分水量在各年的变化,以及分水前后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同时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探讨了分水前后地下水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地下水位与植被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下游分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拟建大柳树灌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系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柳树灌区所在区域是全国的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全国的安危, 作者分析了大柳树灌区对区域气候、大气质量、土壤有关生态过程和土壤养分迁移及土壤中甲烷的形成排放的影响, 并就其可能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对湿地的影响、次生盐渍化以及从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抗逆性的对比等方面对大柳树灌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认为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 使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遭到人为破坏。为使该地区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 建议该区应着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草业。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卢金发  刘爱霞 《地理科学》2002,22(5):552-556
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片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序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厄尔尼诺与亚洲季风对港澳地区降雨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研究了香港1853~1997年(145年)、澳门1901~1997年(97年)的月和年降雨量的一些特征。主要结论是:(1)香港、澳门年降雨量存在准2~6年的周期振荡,澳门年降雨量有很强的长期趋势,香港年降雨量无明显趋势;(2)香港、澳门年内雨量的峰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期(6月和8月),而谷值在东北季风期(12月);(3)EI Nino事件年,香港、澳门年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多为正,降雨偏多。在La Nila事件年,香港、澳门年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多为负,降雨偏少。  相似文献   

13.
对外开放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开放与河南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河南的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河南经济发展还不具备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河南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在18个地(市)分布格局都是集中于局部地区,集中程度先增大后减小。这种格局对各地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对华北水资源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5.
森林是否减少河流水量(年径流),是人类利用森林措施改造自然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国际文献资料中,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有不少资料与分析,推论森林减少年径流;也有不少数据与分析证明森林可以增加年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数学分析,阐述全球变暖影响华北地区变暖变干的特点,将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森林对年径流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森林是否减少河流水量(年径流),是人类利用森林措施改造自然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国际文献资料中,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有不少资料与分析,推论森林减少年径流;也有不少数据与分析证明森林可以增加年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湿地三次生态补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是影响湿地中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状况,从2010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有计划地对湿地生态恢复区进行生态补水。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的影响,利用实测资料,基于Visual MODFLOW建立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着重分析2010年、2011年和2013年补水期间清水沟湿地生态恢复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沟湿地生态恢复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包括降水入渗、河流入渗和湿地地表水体入渗(简称湿地入渗),其中,降水入渗为最主要的补给项,并受年内气象条件影响;在补水总量不变,补水面积扩大的情况下,湿地入渗量增加,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湿地入渗量分别为2.80×104m3/d、6.12×104m3/d和9.06×104m3/d;地下水储存量增加明显,三年的增加量分别为1.54×104m3/d、8.18×104m3/d和14.5×104m3/d;生态补水期间,湿地入渗速率不断增加,补水结束后,入渗速率减缓;湿地入渗补给使生态恢复区地下水水位抬升,最终达到稳定,三年湿地生态恢复区的地下水水位分别约抬升0.6 m、0.52 m和0.41 m,补水范围增大,湿地水位降低,补水对湿地内地下水的抬升幅度略有减小;三年的生态补水对湿地周边地下水水位的侧向影响范围分别为约1 000 m、900 m和800 m,补水范围越大,湿地周边地下水的侧向影响范围越小而影响面积越大。相关结论能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调水及补水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对地下水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郑丹  陈亚宁  薛燕 《干旱区地理》2004,27(2):216-220
结合2000~2002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间歇性输水后地下水变化的监测数据.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输水后地下水位动态响应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输水量与地下水的响应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横向上.随着向塔河生态输水次数和输水量的增加.地下水的响应范围逐渐扩大.但随远离输水河槽中轴线,响应程度减小.地下水位的抬升幅度减弱;纵向上,输水河段上游区段地下水位响应范围最大,中游区段次之,下游区段较小。在第二次输水过程中,靠近河岸地下水位出现急剧上升,而在第三次输水过程中,地下水的响应范围则有巨幅增加.输水量与输水持续时间与地下水位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水文地质条件是回灌能力分区的主要条件,包括含水层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地下水位埋深等。其中含水层岩性是影响回灌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为地下水位埋深。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沉积岩性、富水性情况及地下水位埋深等综合分析,呼和浩特市第四系含水组回灌能力较强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地层岩性颗粒粗,水位埋深大,灌采比大部分在50%以上,大黑河平原区地层岩性颗粒细,水位埋深小于10m,回灌能力较弱,灌采比大部分在30%以下。总体上呼和浩特市地层回灌能力有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