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单台测震分析辅助软件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单台测震分析的辅助软件。该软件对我国需要的测震五日报及月报报告,具有全面的处理能力;对EDSP-IAS测震分析软件形成的震相文件,通过自动计算可以生成地震报告,无须人工干预;对台站经常使用的震相走时便查表可以方便的采用任意两个参数进行查询;对台站涉及的震级计算、震中距计算等功能提供良好的运用界面。从腾冲台的实际运用效果来看,该软件可以为台站测震分析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速报中平台程序基本流程和使用特点,程序采用Vi编程方法实现以二维坐标点阵结构显示汉字,与台网的交互软件(EDSP-IAS)中的WaveView程序自动链接运行,该闰台界面操作方便直观,易于定位地震参数,自动速报上网和自动寻呼。  相似文献   

3.
目前使用的地震速报软件SSB需要人工输入各种数据。本文介绍了合肥地震台技术人员开发的速报软件,该软件能直接从SSDP地震分析软件产生的独立地震事件的“详细结果”中读取数据,自动生成规范的大震速报文件。此外,通过外挂PCU数据传输程序,迅速将结果上报到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提高了大震速报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测震台址勘选中数据处理的重要性和计算结果的真实性,避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因手工分析计算出现错误,通过深入分析手工计算流程,设计编写了一套辅助控制程序,配合EDSP-IAS和地噪声处理软件,实现勘选数据处理流程的自动运行与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出现差错,为台址勘选实测地噪声值数据批处理提供便捷。该辅助程序可用于烈度速报新建台址勘选数据批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了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自行开发研制的日标定脉冲自动量取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对软件投入使用后自动量取的日标定脉冲的幅度和周期结果与人工量取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精度很高,可以取代人工量取。此软件运用后,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地震观测资料的价值和利用率,台站应标注出记录清楚的地震震相.但识别地震震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能够给工作人员在人机交互标注地震震相时提供参考和提示,研制出地震后续震相自动生成软件.此软件只要指定震相走时表文件目录和需处理的震相文件,即可实现后续震相的自动添加.软件目前在红山地震台运行正常,日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家数字地震台数据自动备份软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台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由两台计算机和其他一些外部设备组成,由于两台机器需要连续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为了保证机器的高稳定性工作,多数台站的前台机都选用了工控机,工控机的价格较贵,考虑到价格因素,建台初期,各台上的工控机的配置都不高,通常硬盘只有2G大小,最多能存储10天的地震数据,如不及时备份,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因此,每天到前台机备份连续波形数据和地震事件文件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各个领域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我们数字化观测系统所带来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它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及工作方法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中,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强大功能完全可以实现数据备份的自动化,我们利用Visual Basic6.0开发了国家数据地震台数据自动备份软件,该软件每天将上一天的数据自动复制到指定的机器中,编好的程序可以加入Windows操作系统,随机器自动定时启动,自动完成数据备份任务。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地震参数计算与数据传输程序,能够通过交互方式自动完成mb、mB、MS7、MS、ML五个震级及其他相关地震参数的计算,自动生成大震速报文件,直接连接PCU速报。不仅适用于数字地震仪同时也可以用于模拟仪器(如DD—1,DK—1)解决了SSB大震速报软件数据不易改动、容易出错、速度慢等问题。同时也完善了SSDP软件参数计算功能,提高了数字测震台的效能和速报水平,充分发挥了数字地震仪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Matlab读取MSDP软件地震分析后产生的phase文件,采用Matlab中GUIDE功能,实现小程序高度集成化,一键后台自动生成地震目录并输出,使得分析地震事件后,无需再从库里导出地震目录,便于地震分析资料统计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IBM-PC微机上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地震台测震资料处理及目标数据文件存储的SOR87数据库软件系统。该软件的全部源程序均采用BASIC语言编写,经编译后产生可执行的目标程序模块,在主控程序模块的管理下运行。该软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震卡片的输入计算,并将结果数据有盘;②调用所存盘数据自动编译打印输出5日电报稿;③利用“中国地震临时报告”资料复核单台报告,并对数据进行修正(包括修改、删除、插入等功能);④打印单台报告;⑤按新规范所规定格式存盘(参考台站通讯52期),从而与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进行磁盘转递。  相似文献   

11.
中强地震余震序列地震目录编目是否完备、 震源参数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余震序列特征分析、 震后趋势快速判断和强余震预测等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中存在较多单台记录地震事件,地震观测报告仅给出其震级,而未给出震中位置. 由于余震波形间的相互交叠干扰,使得余震最大振幅的测量误差较大,造成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单台事件震级误差较大. 精确估计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中和震级,能够补充完善现有地震目录,提高地震目录的完备性. 本文对单台记录地震事件震中和震级的估计不仅限于单个台站,而是通过分析区域台网中多个台站的波形记录实现. 首先以余震序列中震级较大、 波形记录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波形作为模板,使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检测单台记录的地震事件在多个台站的震相到时. 如果能在4个以上台站检测到震相,则利用测震台网常用的HYPOSAT方法估计其震中位置,并利用多个台站记录波形与模板地震的振幅比估计其震级. 之后计算主震发生后不同时间的最小完备性震级,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以分析此地震余震序列的目录完备性. 经过计算共得到253个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其中177个事件的震中位置,其震中空间分布范围与余震序列中其它地震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震级复测以及与人工拾取震相到时误差对比表明,该方法所得震相检测和震级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主震及最大余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较多数量单台事件的目录所给出的震级偏低,分析认为可能受主震与较大余震后续震相以及余震间相互干扰所致. 主震发生0.02—0.3天内,其余震序列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的对数呈线性下降,在0.3天后最小完备性震级稳定在ML1.1左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小波分析独特的时—频分析特性,对轮台5,1级地震前近场多台地倾斜连续观测资料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在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地倾斜台站几乎都接收到了相同频段的异常信号,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异常信号出现在各个台站的时间也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震前3-4个月:震前异常具有从外围向震中发展且幅度明显增强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认为:这些异常可能与1999年轮台5,1级地震的孕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波形相似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序列中单台事件目录校正的方法。以福建仙游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差地震定位(HypoDD)算法对多台事件进行重定位,依据记录波形相似性将仙游地震序列事件划分为161个事件丛集,以多台事件重定位目录为参考,对单台事件目录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单台事件目录的合理校正,有助于提升地震序列目录的完整性和地震目录的实用性。以HypoDD重定位目录为参考的校正目录可用于地震参数计算。分析校正后的仙游地震序列目录认为,序列中的单台事件主要由金钟水库库区局部应力调整诱发。   相似文献   

14.
蒋海昆  侯海峰 《内陆地震》2003,17(2):101-108
依据震前资料,对2002年7月23日南黄海北部Ms4.9地震的年度预测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对关键预测依据进行初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图像在同一区域的集中演化及3级地震的丛集活动对未来地震发生地点的判别具有指示意义;该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结构的分析(活跃时段划分及其对比、准周期活动特征等)对年度预测的时间判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软弱土层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水平永久变形和不均匀沉陷,是发生震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远震作用下,软弱土层地区的破坏烈度高于其他较坚硬岩土地区,软弱土层上部的中高层建筑物和构筑物更易遭受破坏。通过回顾和分析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在汕头市的地震反应特征及震害影响,指出应加强软弱土层地区的工程抗震设计,提高防灾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地震事件识别是地震层析成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处理宽频带流动台阵天然地震记录中识别地震事件过程中,利用传统的人工识别方法耗时巨大,效率十分低。本文首先运用STA/LTA 对地震事件进行初步判断,并结合支持向量机信号检测算法和多台联合检验法来提高地震事件判别的准确度及抗干扰能力,达到天然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南岭流动台阵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综合识别算法可自动快速准确地判别地震事件,并可用于地震震相的拾取。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与永登地震相同的方法,研究了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后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电性各向异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临震前电性主轴、快S偏振方向都是从北偏西方向转为北偏东,而该次地震的P轴为北偏东50°,三者总体上是一致的.由于该次地震与松山电磁台同处一个断层构造上,因此视电阻率变化在各频段均较强,但ρyx比ρxy变化大,这一点与永登地震不同.另外,由于收集的小震资料较少,快慢S波时间延迟的分析结果没能反映出应力强度的积累,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该次地震孕育与永登地震后应力调整纠缠在一起的结果(两者距离12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9.
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20.
A lot of seismic volcanic rocks and strong earthquake-induced thixotropic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soft mud-sandy sediments(seismites)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Shijiatun Member of the Hongtuya Form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Jiaozhou City of the Zhucheng Sag, eastern China. Seismic volcanic rocks are volcanic rocks with co-seismic deformation structures which were produced by major earthquakes destroying volcano ejecta. Seismites are sediment layers with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formed by strong earthquake triggering saturated or semi-consolidated soft sediments to produce liquefaction, thixotropy, faults, cracks and filling and so forth. The Shijiatun Member of the Hongtuya Formation mainly consists of basaltic volcano rocks interbedded with mud-sandy(muddy sand and sandy mud)deposition layers of the river-lake facies. In the Shijiatun Member, main types of seismic volcanic rocks are shattered basalts with co-seismic fissures and seismic basaltic breccias. The thixotropic deformations of soft mud-sandy sediments mainly include thixotropic mud-sandy veins and thixotropic mud-sandy layers with tortuous boundaries. Under the strong earthquake action, saturated mud-sandy sediments could not be liquefied, instead resulting in thixotropy, i.e. their texture can be damaged and their flow-ability or rheology becomes strong. Because basaltic volcano rocks were damaged(shattered, seismic broken), a major earthquake can lead to thixotropic mud-sandy sediments flowing along seismic fissures in basalt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deformation structure of thixotropic veins, and boundaries between volcano rock and mud-sand layer became quite winding. Under the koinonia of gravity and vibration force, seismic breccia blocks sunk into thixotropic mud-sandy layer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inclusions of thixotropic mud-sandy sediments. Seismic intensity reflected by these strong earthquake records during the end stage of the Late Cretaceous was about Ⅶ to more than X degrees. The Shijiatun Member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of the Baichihe fault in the northern Zhucheng Sag, and the fault has generated many strong tectonic and earthquake activities at the end of the late Cretaceous, also provided the channel for intrusion and eruption of basaltic magma then. At the end of the late Cretaceous, intermittent intrusion and eruption of basaltic magma took place along the Baichihe fault, meanwhile the volcano earthquakes took place or tectonic earthquakes were generated by the Baichihe fault which cause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volcano lava and underlying strata of red saturated muddy-sand,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seismo-genesis deformations of volcanic rocks interbedded with mud-sandy sediment layers. Therefore, strong seismic events recorded by them should be responses to strong tectonic taphrogenesis of the Zhucheng Sag and intense activity of the Baichihe fault in the end of Late Cretaceous. In addition, these seismogenic deformation structures of rock-soil layers provide new data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effect produced by seismic force in similar rock-soil fou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