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众多,冰川融水是当地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冰湖扩张的重要补给,冰湖溃决是当地潜在的自然灾害,因此分析该区域冰川和冰湖的现状与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分析1990—202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30 a来叶如藏布流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由1990年167.80 km2退缩到2020年128.92 km2,共退缩38.88 km2,年均退缩率为0.77%·a-1,且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5800~6400 m之间,集中分布在5°~20°的坡度上。(2) 与冰川变化趋势相反,研究时段冰湖整体表现为扩张趋势,由1990年5.72 km2增加到2020年8.81 km2,30 a共增加3.09 km2,年均增长率为1.80%·a-1。(3) 冰湖主要分布在海拔5000~5600 m范围内,坡度在0~10°分布面积较多,表碛覆盖型冰川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对冰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4) 1990—2017年叶如藏布流域温度与降水波动较大,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则波动下降,导致叶如藏布流域的冰川消融,冰湖扩张。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叶如藏布流域地区提供详细的冰川和冰湖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基础数据,为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资料,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及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朋曲流域1990—2020年冰川边界信息,研究了近30 a来朋曲流域冰川面积的分布、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冰川面积持续缩小,冰川面积的退缩率为1.52%·a-1,对比不同时段...  相似文献   

3.
苏鹏程  李昊  汪洋  刘威 《山地学报》2022,(1):96-105
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喜马拉雅中段波曲河流域冰湖数量增多、面积增大,冰湖溃决频繁发生.冰湖体积作为冰湖研究的基础参数,是冰湖危险性评价、冰湖溃决洪峰流量估算以及防治工程设计的本底数据.国内国外基于观测数据拟合,对冰湖体积计算提出了经验公式,但这些公式用于喜马拉雅地区冰湖体积的估算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  相似文献   

4.
冰湖溃决灾害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灾害之一。详细了解冰湖的面积和水量变化及其原因, 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其溃决的可能性和产生破坏的程度和范围。米堆冰湖为一个典型的冰碛物阻塞冰湖, 1988 年7 月15 日曾发生溃决。本研究利用1980 年1:5 万地形图和DEM、1988 年TM影像、2001 年IKONOS影像以及2001、2007、2009、2010 年ALOS影像, 提取冰湖溃决前后的面积变化, 结合野外实地测得的冰湖水深, 获得冰湖不同时期的水量及其变化。同时, 利用自动水位计, 监测湖泊相对水深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显示, 米堆溃决前面积达到64×104 m2, 水量为699×104 m3, 溃决使得601.83×104 m3的水量溃出, 水位下降了17.18 m, 但溃决口并未达到冰湖最低处, 溃决后仍有97.17×104 m3的水量。近年来, 气温升高融水增加使得冰湖面积和水量不断增加, 按照目前的水量增加速率, 冰湖再次发生溃决的可能性较小, 而在由于其他原因使得冰湖发生堵塞或大量外来物质(冰川断裂、滑坡等)填充进冰湖时, 可能导致冰湖水位急剧上升, 再次发生溃决。  相似文献   

5.
开展中—尼通道沿线冰川/冰湖变化及其相关灾害调查,对减少此类灾害发生、保障该地区安全、维护其在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中—尼通道地形陡峭复杂,现代冰川发育,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物质亏损显著,冰湖扩张明显,冰川相关灾害风险突出,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运用遥感手段结合野外考察对中—尼通道沿线冰川及其相关灾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对直接影响干线通道的典型支沟流域上游冰川分布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并初步分析了与冰川冰湖变化相关的灾害危险性。结论如下:中尼通道沿线13个子流域共发育冰川568条,总面积804.71 km~2,平均冰川覆盖率为12.89%,主要集中在海拔5000~6000 m,27年间(1991—2018年)三通道内的冰川平均退缩率达9.93%。共有冰湖74个,呈逐年扩张态势,20年间(1990—2010年)冰湖平均扩张率达86.5%,其中危险冰湖共计2个。三通道内近半个世纪以来共计发生冰川/冰湖相关灾害共计9起,未来有出现(次生)泥石流/滑坡、洪水、冰湖溃决等形式灾害的可能。发生于柯西河、吉隆藏布和甘达基河一些河段的各类灾害会对山区水库和相关水电设施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可为探讨中—尼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冰湖变化的时空特征、冰川相关灾害的引发机制以及可能灾害预估等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扩张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冰湖扩张特征和扩张方式及其气候意义,有利于认识冰川-冰湖-气候三者的变化关系和冰湖溃决灾害危险性程度。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DEM、ASTER影像等数据,分析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冰湖变化的特征及冰湖-母冰川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探讨其气候效应。结果显示:(1) 存在冰湖的面积增大是冰湖面积扩张的主要贡献者,占总面积净增量的67%,新增湖的面积占总面积净增量的33%;(2) 不同高度带冰湖面积多呈扩张态势,净增面积在5000~5300 m出现峰值,指示气候变化的垂直差异性;(3) 在2000s 母冰川-冰湖距离为0 的冰湖,数量占扩张冰湖总数的19%,而其冰湖面积增量却占了总面积增量的60%,为冰湖扩张的主体,反映出冰湖与母冰川关系越紧密,气候效应越强烈,冰湖面积增加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及冰湖变化与气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结合冰川编目数据,应用比值阈值法和人工目视解译法得到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和冰湖面积变化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冰川和冰湖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1976—2010年,西昆仑山冰川呈现微弱的退缩,面积减少率为4.1%,冰湖面积增加率17.8%。冰川面积与冰湖面积变化呈现反相关,冰川融水补给的增加是冰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2.气温的缓慢上升是西昆仑冰川退缩的原因之一,个别气象站点显示近20 a夏季均温缓慢下降,这与近10年来研究区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相吻合。考虑到青藏高原多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在10~20 a,由于夏季均温的下降,我们推测在接下来几年内西昆仑山冰川可能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退缩。3.昆仑峰区可能存在的跃动冰川以及喀拉塔格山冰川的稳定,表明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响应机制。气象站点数据不能完全解释冰川的变化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冰川区实测气象数据加以讨论。另外,西昆仑山冰川变化还受到冰川规模、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藏帕隆藏布流域内发育了我国境内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群,冰湖星罗棋布,是遭受冰湖溃决危害的典型区域。以帕隆藏布流域然乌-培龙段的冰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环境背景的原则上,通过遥感解译,分析研究区冰湖的分布现状;在基于指标容易获取的基础上,从冰川特征、冰湖特征和下游沟道特征3个类别选取了8个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估指标,并利用模糊物元可拓性理论对研究区的冰湖溃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评估,研究区130个冰湖中,高度危险的有18个,占总数的13.85%;中度危险的有36个,占总数的27.69%;低度危险的有76个,占总数的58.46%;高度危险的冰湖主要集中分布在然乌-松宗区段内。  相似文献   

9.
近20年天山地区冰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基于Landsat TM/ETM+影像等数据,分析1990-2010 年来天山地区冰湖变化特征及其对冰川融水径流的影响。近20 年来,天山冰湖面积平均以0.689 km2a-1 或0.8% a-1的速度扩张,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东天山(0.352 km2 a-1) 贡献的,其次为北天山,面积年均增率为0.165km2 a-1,西天山和中央天山的面积年均增率最小,分别为0.089 km2 a-1和0.083 km2 a-1。除在相对较低海拔(< 2900 m) 和高海拔(> 4100 m) 范围内冰湖面积出现减少的现象,其他各高度带的冰湖面积均在扩张,其中增率最快的在3500~3900 m之间,平均增速达1.6% a-1。冰湖扩张是本区气候变暖和冰川普遍退缩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中小规模的冰湖(< 0.6 km2) 对冰川退缩响应最为敏感。冰湖扩张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因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区域冰川水资源的亏损,每年大约有0.006 Gt 的冰川融水滞留在冰湖中,约占天山冰川年消融量的2‰,但也将加剧本区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的频次和强度。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典型冰湖溃决泥石流预警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坝的形成、溃决机制,主要特点和成灾过程着手,在广泛收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冰川-冰湖-冰湖溃决-冰湖溃决泥石流-冰湖溃决泥石流坝-坝溃决研究基础上,通过川藏公路然乌至培龙段冰湖、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区域考察,选择典型沟道米堆沟和光谢错冰湖典型点进行详勘,按照溃决泥石流重点防治溃决的主要原则,提出研究路段典型冰湖溃决泥石流预警的基本体系和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西藏喜马拉雅山区危险冰湖及其溃决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徐道明  冯清华 《地理学报》1989,44(3):343-352
喜马拉雅山区的冰湖溃决主要属终碛湖溃决。野外考察和编目研究的结果表明,终碛湖占各类高山冰湖总数的1/2和总水体的3/4。鉴别出34个危险终碛湖,其水体容量在10×10~6—30×10~6m~3之间,平均水深31m,实测最大水深在70m左右。危险终碛湖绝大多数形成于小冰期最后一次冰退阶段,由于其形态特征和现代冰川的直接影响而具有潜在的溃决危险;讨论了终碛湖溃决的特征,主要因素及其周期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遥感调查与编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随着我国新一期冰川编目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冰湖编目已提上日程。基于278幅大比例尺地形图(20世纪70-80年代)、38景ASTER影像和7景TM(2004-2008年),通过建立冰湖编目规范,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进行遥感调查与编目,分析近30年来冰湖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本区2004-2008年间共有冰湖1680个,总面积215.28km2;(2)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湖变化总体呈现数量减少、面积增大的趋势,数量减少了4%;总面积增大了29%;(3)近30年来有294个冰湖消失,新增加224个冰湖,变化最快的为冰碛湖,在消失的冰湖中66%为冰碛湖,新增加的冰湖中88%为冰碛湖。进一步分析表明冰湖面积增加是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和冰川加速消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国土资源     
F301.24,P641.82005032498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Impactsof landusechangesongroundwaterresourcesintheHeiheRiver Basin/王根绪,杨玲媛…∥地理学报.—2005,60(3).—456~466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区域水文过程具有深刻影响.利用1960s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和1980年以来的地下水长期观测数据,从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系统两方面,分析了近30年来甘肃省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变化起着决定作用;在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和近10年来人类较大规模开采影响下…  相似文献   

14.
冰川终碛湖溃决引发的大规模山洪泥石流灾害,常给下游沿河一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冰川终碛湖一次溃决常未到底,其部分溃决后,残留湖因源头冰川进退、冰舌持续消融致后期湖面面积增大,湖水量增加,作者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冰川终碛湖溃决-再生现象。以西藏波密米堆沟光谢错和聂拉木章藏布次仁玛错冰湖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遥感解译方法,分析了光谢错和次仁玛错冰湖面积的变化和冰川末端进退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光谢错、次仁玛错呈现出冰湖面积增大→溃决缩小→面积再增大的过程,光谢错在1988年溃决后面积已恢复至溃决前的63.6%,次仁玛错在1981年溃决后面积已基本恢复至溃决前的大小;从1980年代末至现在,贡扎冰川、阿玛次仁冰川末端处于退缩状态,终碛湖面积呈扩张状态。结合波密、聂拉木两气象站多年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同步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冰川终碛湖再生现象的机理:1.冰川末端的前进与后退是冰湖面积变化的主导者,冰舌前进推动湖盆底冰碛物和溃口两侧岸坡垮塌导致堵塞泄流通道,冰川末端的退缩提供了空间条件;2.持续高温与强降雨的耦合作用是冰湖溃决的直接激发条件,持续高温累积是冰川消融冰湖面积增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方法的中国冰湖编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制一整套基于3S技术的冰湖编目规范与方法,以159景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与Google Earth中的影像数据等,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冰湖边界,首次完成了基于统一规范的中国冰湖编目数据库建设,查清了2015±1~2年中国冰湖的整体分布状态。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共有冰湖17300个,总面积1132.83±147.449 km2,其中冰川补给湖约占中国冰湖总面积的74.6%和总数量的66.5%。并且冰湖数量与面积分布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流域上,外流区冰湖广泛发育,其中恒河—雅鲁藏布江流域是中国冰湖分布最多的流域,现有冰湖7898个,面积约622.42±75.55 km2,分别占中国冰湖总量的45.7%和54.9%;海拔上,中国冰湖分布于2167~6247 m的海拔范围内,各山脉的冰湖面积呈近似正态分布,总体在5000~5500 m处达到峰值,占总面积的36.7%(975.06±128.83 km2);但各个山脉的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的冰湖分布最为集中,分别占中国冰湖总面积的28.3%和26.4%。  相似文献   

16.
湖沼学     
湖  泊  学P339 2 0 0 5 0 2 10 14近百年来西居延海湖泊水位变化的湖岸林树轮记录 =Wa terlevelchangeofthewestJuyanLakeinthepast 10 0yearsrecordedinthetreeringoftheshrubsinthelakebanks/肖生春 ,肖洪浪…∥冰川冻土 .— 2 0 0 4 ,2 6 (5 ) .— 5 5 7~ 5 6 2研究结果表明 :标准年表和西河下游 5~ 8月平均地下水位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而且这一相关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 .利用标准化年表和地下水位的相关关系 ,重建了西居延海近 10 0a以来 5~ 8月的水位变化 ,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可靠的 .结合西居延海在 196 0 - 196 2年干涸的…  相似文献   

17.
姚晓军  刘时银  魏俊锋 《地理学报》2010,65(11):1381-1390
喜马拉雅地区冰湖溃决洪水灾害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估算冰湖溃决洪峰流量和模拟洪水演进的必要参数之一,冰湖库容量准确计算十分重要。2009 年9 月对西藏定结县龙巴萨巴湖科考时,应用HydroboxTM高分辨率回声测深仪对该湖进行了测深试验,共采集6916 个离散数据点,测得冰湖最深处为101.94 m,平均水深47.50 m。结合同一时段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结果,通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模拟龙巴萨巴湖湖盆形态,并计算出该湖2009 年库容量为0.64×108 m3。利用GIS技术对1977-2008 年不同年份的Landsat MSS、地形图、Landsat TM和ASTER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结果表明近30 年来龙巴萨巴湖长度和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且自2000 年以来更为显著。利用不同时期龙巴萨巴湖面积和计算的库容量,得到冰碛湖库容-面积计算公式,可为喜马拉雅地区其他冰碛湖库容量估算提供理论参考。龙巴萨巴湖的扩张方向与其母冰川后退方向保持一致。通过对龙巴萨巴湖所在区域中国境内5 个气象站点气温、降水数据的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冰湖规模扩大是气候变暖和冰川退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以1992年、2002年、2013年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人工解译阿尔泰山区三期冰湖边界与类型,叠置获取由SRTM DEM派生的流域、海拔、坡向属性,分析冰湖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探讨影响该区冰湖演化的因素。研究表明:1目前该区共有冰湖1147片,总面积101.63 km2。近20年冰湖总体数量增多、面积增大。2冰川侵蚀湖与冰碛阻塞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3随着气温升高,冰川侵蚀湖水量盈亏峰值上升至更高海拔,冰碛阻塞湖变化愈不稳定。4西风环流对该区冰湖影响深远,偏西向坡面降水量充足,故偏西向冰川侵蚀湖总体变化量小,而偏西向冰碛阻塞湖则在收入持续大于支出的情况下不断扩张。5相对于中国西部其他高山高原区,该区海拔低,冰湖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各空间单元中冰湖收入与支出水量多少受气温升高与降水减少幅度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OT-VGT NDVI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POT-VGT NDVI数据集、数字高程模型(DEM)和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与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方法,提取与分析了流域不同海拔梯度和植被类型的1999—2013年NDVI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高海拔大流域NDVI变化与高程、植被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梯度近15a的NDVI年际变化趋势与各植被类型的相似,均呈显著增长状态。3 500 m海拔梯度NDVI变化的增长速率最大。7—9月和10—12月4 500 m海拔梯度NDVI的生长期较长。2.阔叶林和针叶林近15 a的NDVI增长速率较大,灌草过渡、灌丛、草甸、草原、高山植被的增长速率较小。1—3月的灌丛,4—6月的草甸和草原,7—9月的阔叶林、灌草过渡、灌丛、草甸和高山植被,10—12月的阔叶林、针叶林、灌草过渡、灌丛、草原和高山植被近15 a的NDVI变化均呈显著增长趋势。3.流域NDVI变化具有显著的海拔梯度性和植被垂直地带性。3 500 m海拔梯度的NDVI变化主要受针叶林、阔叶林的影响,3 500 m海拔梯度的NDVI变化主要受针叶林、灌草过渡、灌丛、草甸、高山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碛湖溃决灾害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尤其突出,对冰碛湖溃决灾害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DEM和2004-2008年间的ASTER影像等数据,应用直接判别方法和基于事件树模型,通过确定不同类型冰碛湖溃决模式发生的定性描述和概率转换关系,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湖进行潜在危险性冰碛湖的识别和危险性冰碛湖溃决概率等级估算.结果显示,在2004-2008年间,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共有14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冰湖,其中溃决概率等级为"非常高"的44个、 "高"的47个、"中"的24个、"低"的24个、"非常低"的4个,溃决概率为"非常高"和"高"等级的91个潜在危险性冰碛湖亟需进一步进行溃决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