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涟邵煤田测水煤系煤层灰分的构造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统计方法和耗散结构原理,对原煤灰分产率和构造分异作用的关系进行研究。煤层的剪切破裂可分为碎裂、碎粒和碎粉3个阶段,与原始结构煤灰分比较,原煤灰分在这3个阶段分别处于相等、增大和减小3种状态。原煤灰分的这种规律性变化与构造的分异作用有关。构造对煤层的分异作用实质上是构造煤从碎粒阶段的无序混杂状态到碎粉阶段煤和非煤组分重组后的新的有序状态的一种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2.
湖南涟邵煤田测水煤系中的层间滑动混杂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运用板块理论的观点,论述了湘中涟邵煤田北段测水煤系滑脱构造形成的层间滑动混杂体的成因、组成特征,认为层间滑动混杂体是在温度不高,压力不大,滑动速率多变并经过多次顺层滑动作用形成的。它对解释主要可采煤层厚度、结构变化原因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涟邵煤田北段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并存,前者表现为逆冲叠瓦扇,其主干断层向下收敛于加里东不整合面附近,总体沿加里东不整合面向西逆冲推覆,后者则表现为滑片型,总体向东滑动。滑脱构造对煤层结构和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它使煤层原生结构遭受破坏形成各种构造煤,并导致煤层厚度重新分配,形成NE—NNE向展布的厚、薄煤带。 相似文献
4.
涟邵煤田已初步查明的滑来峰有25块之多,它们多发育在测水组及其上、下地层之中,这是由于该岩层的软弱层(泥质岩+煤层)所占比例较大(>50%)的缘故。归纳诸滑来峰的特征,其形成机理有三种:其一为后根部顺层滑移,当滑脱面由浅变深时切层,中部大体顺层滑移,至前缘又有切层现象的经典滑覆构造;其二为与断层相关的滑来峰,它是在断层挤压状态结束以后出现的伸展体制中,断层下盘在重力作用下迁就地形下滑的结果;其三为与复杂的倒转、平卧褶皱相关的滑来峰,近似于近代滑坡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6.
涟邵煤田晏家铺向斜滑脱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家铺向斜石炭纪地层内,滑脱构造比较发育,既有挤压推覆构造集云断层和金盘仑断层,又有重力滑覆构造大成坪断层与飞来峰群,并具有多期多层次特点。勘探结果表明,这些推覆构造常造成煤层重复,扩大了煤炭资源量。向斜内测水煤系中,常见层间滑动断层,尤以主采煤层顶板附近的顶板断层最发育。它有时对煤层及顶、底板破坏较大,是井田勘探与开采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根据勘探及矿井采掘实践中的具体数据和特征显示,论证了开平煤田煤系含水层本身风化带的阻水作用。指出今后煤田地质勘探中,要重视煤系风化带阻水作用的研究。对勘探区(矿井)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常规认识应有所改变或进一步深化,勘探方法和矿坑涌水量计算也应相应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认识木里煤田煤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踏勘及钻井等资料分析,对木里煤田西部地区聚煤期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古地理特征及聚煤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木里煤田西部地区中-下侏罗统可划分为4个3级层序;中侏罗世早-中期(即层序2-层序3沉积期)是整个木里煤田西部的主要聚煤期,沉积相多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相为主,物源主要来自于NE向;其中以中侏罗世早期的聚煤环境最好,形成了聚乎更聚煤中心;中侏罗世中期成煤环境相对变差,煤层厚度变薄层数增多,聚煤中心西移至雪霍立、哆嗦公玛。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对聚煤作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和控制,这一认识对木里煤田西部煤及煤系矿产勘查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乐威煤田晚三叠世含煤地层野外露头、钻孔岩心、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剖析了该区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各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并分析了聚煤特征.乐威煤田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相;共识别出5个典型的层序界面,其中包括下伏雷口坡组与小塘子组之间的侵蚀不整合面,以及上覆珍珠冲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地层颜色突变面,在含煤地层内部的层序界面主要为下切谷砂体冲刷面;将晚三叠世含煤地层划分为四个三级层序,大致与小塘子组,须家河组一、二段,须家河组三、四段,须家河组五、六段相对应;以三级层序为作图单元,恢复了各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主要的古地理单元为河流、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湖,从层序Ⅰ到层序Ⅳ滨湖范围明显缩小,河流及三角洲范围扩大;根据古地理格局可推测晚三叠世研究区主要物源为四川盆地西南的康滇古陆及东南的江南古陆,西北部龙门山及北部米仓山-大巴山对研究区影响不大;各层序煤层发育都较好,但分布有差异,层序Ⅰ和层序Ⅲ煤层较厚,煤层主要发育于分流间湾沉积中,其次为河流冲积平原沼泽和滨湖沼泽,聚煤中心主要在煤田的中部及东部,西部聚煤不好. 相似文献
11.
依据华北地台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建造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系残余地层中识别出了6个层序界面,并据此建立了由DS1-DS55个三级层序构成的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由海相到陆相演化的过程。DS1-DS5层序地层岩性岩相分析表明:DS2、DS3层序是石炭—二叠纪主要聚煤期。DS2层序发育堡岛体系,岛后泥炭坪与滨岸沼泽相沉积在区内形成了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12、13煤;DS3层序发育三角洲体系,泛滥盆地与分流间湾相沉积发育了多层不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与DS3层序海陆过渡相沉积成煤相比,DS2层序海相沉积煤层的灰分与硫分相对较高,且在区域上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海水退出红阳煤田的方向相吻合,表明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聚煤期古地理格局对煤层发育及煤质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新疆卡姆斯特煤田侏罗系中下统层序地层的分析,研究了聚煤期古地理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序Ⅰ-Ⅱ(八道湾组)受乌伦古深断裂及次一级断层等同沉积断裂的控制,自东向西,地层、煤层逐渐增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在卡姆斯特1-10区、普北矿区及卡姆斯特中区形成5~10m的富煤带;层序Ⅲ(三工河组)形成于乌伦古凹陷湖泊大规模扩张期,是从冲积-三角洲平原环境为主向湖泊环境为主的重要转折期形成的沉积层序,一般不含煤;层序Ⅳ-Ⅴ(西山窑组)受沉积环境与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煤层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平原,受燕山构造运动强烈的改造,在中东部地区西山窑地层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4.
15.
测水煤系是湖南分布较广、储量丰富的含煤地层之一。对于结构简单,灰份较低的煤层,可以通过异常明显的自然伽马低异常与伽马伽马高异常加以判别。但在结构复杂、挤压破坏强烈、薄煤分层、夹矸与顶底围岩炭化程度高、煤与围岩及夹矸物性差异小等情况下,仅靠自然伽马与伽马伽马等常规测井方法难以满足测井质量验收标准。以浆江勘探区3909孔、3503孔及金竹山矿区7403孔为例,利用伽马伽马短源距、三侧向、声速及密度等测井方法,结合常规自然伽马与伽马伽马测井,较好地解决了复杂结构煤层的定性、定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煤岩煤质、含气性、吸附特征、裂隙发育及渗透性等方面对湘中下石炭统测水组煤层气储层(煤储层)特性进行论述。研究表明煤储层为明显的富镜质组煤,随温度、压力的增加吸附量增大。区内煤层最大含气量为41.91m3/t,以新化芦毛江至金竹山一带为中心,包括芦毛江、冷水江、渣渡、金竹山等矿区,高富集区基本呈东西向展布。但受煤阶的影响,煤层内生裂隙发育程度明显低于龙潭组煤层,同时由于煤层煤体结构连通性差以及多起构造运动形成细小的煤粉常充填于构造裂隙中,降低了煤层的渗透性。针对上述煤储层特点,指出加强对具有上封下开裂隙系统以及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整层发育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湘中石炭系测水组是华南早石炭世最有价值的煤系之一。通过对测水组煤系等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控煤因素和聚煤规律;结合矿山开发现状,着重对金竹山、渣渡等老矿区进行煤炭资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湘中次级构造单元的隆起和坳陷直接控制了煤系发育和含煤性,富煤区往往位于向斜仰起端和平缓翼部位;古陆前缘坳陷中泻湖及潮坪环境是煤层发育的有利场所;含煤性与煤系厚度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含煤性好的地区砂泥岩比值一般为0.5~1;预测金竹山矿区深部和渣渡矿区南段利民矿深部及两翼煤炭资源储量共372.98 Mt。总之,老矿区中深部及外围煤炭资源前景乐观,可以作为重点勘查靶区。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是一套海相沉积地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近年来,该地区的寒武系被认为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但迄今为止尚未发掘到大型储层。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西和南部,而中部的研究严重缺乏,这阻碍了该区油气勘探的突破。笔者通过对56个钻孔岩心和13条野外露头进行单井划分,根据120块镜下薄片和岩石组合特征,识别出2种沉积相:斜坡相和台地相2种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开展联井对比,以盆地中部为中心划分出东西、南北2条贯穿盆地的连井剖面,探讨不同时期的沉积厚度和沉积相变规律。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形成于海侵背景下,在经历了辛集期后,海水从盆地的西部和南部向内部推进。到张夏期,海进达到鼎盛,盆地绝大部分区域被海水淹没,只留下零星低矮的古陆。到三山子期,海进由盛转衰,开始发生海退。笔者重建了“一隆四凹”的古地理沉积格局,还原了盆地中部寒武纪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黄河北地区广泛发育各种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分析发现黄河北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海相、陆相和过渡相环境均有发育。该地区存在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是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潟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发现:本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烃源岩发育有意义的三个沉积演化阶段分别是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黄河北地区属鲁西地区一部分,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和可燃性有机岩(煤),是重要的烃源岩;黄河北煤田含煤地层含煤14层,其中1~5层煤赋存于山西组,6~14层煤赋存于太原组,就可采煤层的层数来说,存在“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含煤地层剖面上的分布特点是“上薄下厚”,主要富煤带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泥页岩主要发育在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层厚度在横向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由北向南泥页岩层厚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南部济西矿区和长清矿区,西北部伦镇矿区、李屯矿区厚度发育较好,多在90m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