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东青城子矿田的叠加褶曲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陈大贤 《现代地质》1991,5(4):366-377
石油钻探遇断层而失败的情形时有发生,其中多数是由于对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认识的错误所引起。为减少勘探失误,本文讨论了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空间组合的一些规律。(1)同生断层可分为盆地边界同生断层和内部同生断层两大类。边界同生断层的断面产状基本形态有勺形、椅形、阶形和坎形四种。(2)边界同生断层是追踪盆前的一组或两组基底断裂发育而成的。单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较平直;双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呈锯齿形。(3)内部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在剖面上的组合式样有正牵引和同向y字形派生断层、逆牵引和反向y字形派生断层。这两类四种形变可单一出现,也可在同一剖面中共存。(4)内部同生断层系的平面组合基本式样有帚状和雁列两种。构成地堑式的两条同生断层断距都较大时就会有挤压背斜出现(构成w形构造)。(5)中国东部裂谷系盆地中的所谓“滚动背斜”都不具备标准的“滚动”特征;它只产生在特定的层位上;对它与其称“滚动背斜”,不如称“逆牵引背斜”为宜。  相似文献   

4.
刘氏构造指数法将所考察的各方面情况对应档固定搭配,归为一大档,赋一个值的方法,造成了许多交叉情形的失落及其它缺陷,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本文采取直接对所考察的情况进行赋值,然后由其组合、叠加来得到断层、褶曲等指数的方法,修正和弥补了刘氏构造指数法。  相似文献   

5.
伸展地区重要的调整构造——传递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国内盆地的实际,介绍和论述了传递断层的概念及其对断陷沉积盆地和聚煤盆地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构造边界之一,北缘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山格局演化、高原扩展隆升与变形的地质记录。因此,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断裂构造和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构造系统形成和高原隆升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地的南部边界断层F1断层结构分带、断层岩类型、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F1断层总体走向为290°~300°,倾向北北东,倾角60°~80°,发育近百米宽的由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断层岩等组成的结构复杂的断层带;2)构造分析揭示了F1断层至少经历了 3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为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断层作用,第三期为近直立的脆性斜向左旋走滑作用;3)该断层近百米宽的断层带内形成于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韧脆性、脆性等变形现象叠加交织出现在现今地壳浅表层次,说明该断层带经历了从早期较深层次韧性变形域逐渐抬升而进入晚期较浅层次的脆韧性变形域到现今的脆性变形域的韧—脆性变形机制转换;4)根据F1断层对西秦岭北缘渐新统—中新统漳县含盐红层盆地的空间构造配置、控制和改造以及新生代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历史分析,认为第一期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断陷盆地形成相匹配,活动时代为晚渐新世—晚中新世;第二期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地层翘起、褶皱和底部抬升剥蚀及上新世磨拉石盆地充填相对应,活动时代应该始于中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持续至第四纪早期;第三期斜向左旋走滑则与西秦岭北缘断层带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左旋走滑作用相对应。综上所述,西秦岭北缘新生代漳县盆地南部边界断层F1,虽然仅是北缘构造带中一条断层,但作为构造敏感带,其多期变形历史应该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演化及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如果这一新生代沉积盆地边界断层F1在渐新世—中新世一直处于伸展正断作用,那么西秦岭北缘在这个阶段应该处于地壳伸展拉张状态,渐新世—中新世漳县盆地只能是伸展断陷盆地而不可能是挤压挠曲前陆盆地或压陷盆地。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产生的构造挤压缩短和地壳隆升效应在中新世尚未波及到西秦岭北缘区域。F1断层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的构造反转挤压冲断和上新世具有再生前陆磨拉石堆积出现才标志着西秦岭北缘卷入青藏高原挤压构造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7.
从收集整理勘查及矿井资料入手,阐述了构造分布特征,总结了影响矿井生产的地质构造发育的一般规律,指出了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如何判断断层的存在和断层特征,对矿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褶皱相关断层——以库车坳陷新生界盐上构造层为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表明库车坳陷新生界中的盐上断层受控于褶皱作用。盐上地层首先发生褶皱变形,随着褶皱作用的加强,然后发生断裂作用,盐上构造层的变形方式为褶皱相关断层,其变形特征不同于断层相关褶皱。从断层成因机制可见: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不适用于库车新生代坳陷盐构造发育区。库车坳陷膏盐层的发育造成盐上构造层与盐下构造层变形有差异,盐上构造层以褶皱作用为主,盐下构造层以冲断作用为主。库车坳陷盐上构造层主要为褶皱相关断层,发育张性断块、后翼突破断层、前翼突破断层及褶皱相关断层组合等构造样式,根据盐上构造层的变形特征总结了褶皱相关断层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Various kinds of complicated tectono-geochemical processes always occurred in active fault zones along with thei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which showed many abnormal phenomena such as the growth of stress minerals,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micro-appearances of mineral particles in the fault gouge and/or rocks, gasous isotopic anomaly and so on.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the abnormal phenomena could be helpful to obtain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on the activity, opening and sealing propertie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layout, especially the fault depth etc. in active fault zones. Because active fault zones are normally very complicated with numerous physical-chemical processes, there are still large space and challenges for geochemical researches on fault gouge, fluid geochemistry, 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s in the active fault zones.  相似文献   

10.
活动断层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断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常伴随很多复杂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并导致诸如应力矿物的生长、断层泥矿物颗粒表面微形貌的形成、气体同位素异常等地质现象的出现,它们都可以用来判识活动断层的活动性、启闭性以及断裂带的三维展布状况,尤其是断裂带的深度等问题.因此,有关活动断裂带的断层泥、流体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水一岩相互作用等问题一直吸引众多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构造地质作用的极端复杂性,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玛东褶皱-冲断带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也是塔里木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褶皱-冲 断带浅部构造由于遭受强烈剥蚀,为玛东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定 量化建立了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断层形态来推测褶皱形态的方法,为恢复玛东 地区被剥蚀区域的构造形态提供了可能。文中详细介绍了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将其应 用于玛东地区的典型构造中,建立2 种玛东地区构造变形模式。最后结合工业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认为玛东地区的主要 构造样式是断层转折褶皱, 并分析了构造样式对油气圈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甘肃北山地区罗雅楚山—大红山一带,赋存青白口纪沉积变质铁矿,由元古宙以来,本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动,形成了现今相互叠置的复杂地质体,其加里东运动及海西运动奠定了本区总体褶皱样式。印支运动发育了逆冲断裂系。最为特色的是燕山运动导致本区大规模由南向北推覆的推覆构造,喜山运动为相对稳定的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变形序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大型的西断东超并具有走滑性质的中新生代箕状凹陷,凹陷内主要发育3个方向的犁式控陷正断层组合(北东向、南北向和北东东向)以及断层相关褶皱。在凹陷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前人公认的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强烈挤压作用,研究还发现,大磨拐河组沉积之前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强烈挤压作用,并持续到伊敏组下段沉积时期。乌尔逊凹陷的变形序列为:(1)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拉张作用阶段;(2)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阶段;(3)近东西向的张扭作用阶段;(4)近东西向的强烈压扭作用阶段;(5)近东西向微弱拉张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4.
雪峰造山带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是研究和认识华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在对雪峰造山带北段灰山港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构造变形体制、成因机制和加里东运动及印支运动构造线方向横向变化的成因.调查发现,区内存在两个角度不整合面,据此划分3个构造层,即加里东构造层(Nh~S1)、海西-印支构造层(D2~P...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龙门山南段冲断前锋带飞仙关断层传播褶铍剖面钻取了270个磁组构定向岩芯样品,对其进行了磁性矿物与磁组构分析。通过等温剩磁和三轴热退磁实验确定了样品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27个采样点的磁组构为中间组构与构造组构两种类型。通过对各点磁组构特征及各项磁组构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断层传播褶皱运动学模型,得出断层传播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应变及磁组构演化:断层扩展前的平行层缩短作用把原始的沉积组构改造成为中问组构;在断层扩展过程中,两翼地层的旋转抬升产生的简单剪切作用对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使得校正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局部升高,以及在剪切变形强烈的区域形成构造磁组构。  相似文献   

16.
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位于城口断裂与铁溪-巫溪断裂之间,为研究该构造带断裂对烃类运移及构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本文对该构造带内断裂流体的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断裂流体碳氧同位素整体较围岩更为分散,δ~(13)C_(PDB)介于-2.9‰~3.9‰之间,属正常海相碳酸盐层的碳同位素值,坪坝断裂附近δ~(13)C_(PDB)呈明显亏损,具外来流体混合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为含烃的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液相为H_2O。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城口断裂附近最高,主要为311~336℃,频率峰值温度为328℃;往南叠瓦带流体均一温度主要位于183~269℃之间,峰值为230℃,断褶带峰值为213℃,滑脱褶皱带为170℃,整体表现为向盆内方向降低。盐度主要为4.43%~8.6%NaCl。研究表明,城口断裂作为大巴山构造带南北分界的主干断裂,古流体的形成温度和热演化程度最高,且从盆地向北至城口断裂,各构造带流体的热演化程度、成岩温度、古流体压力均逐渐升高,说明随着构造活动的增强,构造带中的流体更为活跃,持续时间更长,导致流体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变化较大。构造带内的流体总体上形成于封闭体系,在主构造应力的驱动下,盆地深部含烃流体沿断裂向浅部运移,并与浅部地层流体发生混合,运移通道整体处于封闭状态;而构造带内的一些次级断裂,因其形成的时间以及向下延伸的深度不足以触及下古生界烃源岩层,因此其对流体封闭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同口泉山隆升-挠褶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兆琪 《华北地质》2008,31(4):291-296
挠曲褶皱构造在山西广泛存在,大同市之西盆地边缘"口泉山断裂带"实际是一个大型挠褶构造带.以往的研究者仅把它当成几个断裂分段研究.认识和研究挠褶构造不仅能够在理论上取得进展,而且还能够指导煤矿勘探和开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构造带上几个地方典型构造现象的研究得出,该构造带构造现象虽然复杂,但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运用挠褶构造的理论上能够恢复它的原始形态以及它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挠褶构造的形成与构造块体的隆升有关,其形成为:地幔柱隆升-地层上拱-挠褶-冲断走滑等.  相似文献   

18.
褶皱是韧性剪切带内普遍发育的构造变形,是研究韧性剪切带乃至造山带构造作用的桥梁,但是对于剪切带中存在的这类褶皱国内尚无统一命名,本文根据剪切带内褶皱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了“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尤其是鞘褶皱)的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上。本文介绍了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类型及其研究方法,为客观理解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进而为恢复陆内造山作用过程提供了客观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大平沟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区内出露卓阿布拉克组火山-沉积岩系,其中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沉积岩系出露宽度3~5km,是相邻20km的东侧喀腊大湾地区出露厚度(约1km)的3~5倍。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特别是运用小褶皱分析方法、褶皱层理与轴面劈(片)理关系判别分析方法,首次对阿尔金山东段大平沟地区的卓阿布拉克组火山-沉积岩系中的沉积岩夹层沿剖面开展追索研究,恢复了大平沟地区褶皱构造的轮廓,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南侧喀腊达坂-阿克达坂断裂以南的元古宇碳酸盐岩系较强硬的岩层、北侧阿尔金北缘断裂以北的太古宇结晶基底的刚性岩块、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细碎屑岩的柔性特点、冰沟岩体隆升造成其东侧盖层向东收缩是基础,而北北东向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东东向卓阿布拉克断裂的左行走滑造成的卓阿布拉克组沉积岩系西端的侧向挤压是褶皱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从前震旦纪至今主要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的三次前陆盆地阶段是形成褶皱中和面的主要时期.古油藏能否保存下来,实际上要看褶皱中和面是否能被保存完整.在遭受很大剥蚀的古生界构造,虽然残存的构造核部仍保存有较大的地质空间,但易于聚集油气的背斜上中和面(TA)地层不太容易被保存下来.塔里木盆地Fang1构造,其背斜上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