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螺髻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确切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典型山地之一,该区冰川地貌演化对于研究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螺髻山东坡清水沟保存两套古冰川槽谷,分别为上槽谷和下槽谷,其中下槽谷保存完整,而上槽谷在3450~3600 m的阴坡部分出现缺失。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冰川槽谷地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沟槽谷的抛物线模型中,|A|值在1.3101~15.2064 之间变动,B 值变化于0.9695~3.2965 之间,且随着海拔由高到低,都存在着先变小后变大的规律,A、B值同时反映出在海拔3450~3600 m处冰川槽谷的演化不符合常态。分析认为岩性差异和河流溯源侵蚀是影响上槽谷形态的主要原因。对保存在清水沟上下槽谷内的高、低侧碛进行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高侧碛形成于58-84 ka BP左右的末次冰期早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4 阶段(MIS4);低侧碛形成于13-17 ka BP,属于于全球末次冰盛期晚期的产物。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塑造出两套冰川槽谷,即在末次冰期早期冰川作用形成上槽谷,末次冰期晚期形成下槽谷。  相似文献   

2.
以利益相关者为理论基础,得出螺髻山生态旅游的受益者涉及诸多主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生态旅游者、还应包括当地社区居民、生态旅游企业等。分析利益相关者在螺髻山生态旅游开发中没有起控制作用,没有真正参与,没有按生态旅游要求来进行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加强政府控制力,扩宽融资渠道等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中地理“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图的文字说明指出:南坡冰川属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北坡冰川属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那么,何为海洋性冰川?何为大陆性冰川呢?冰川分类依据又是什么?下面就冰川的分类简单说一下。  相似文献   

4.
海螺沟冰川末端前,近2000m冰川退却迹地植被原生演替经历了:裸地-草本地被、柳-沙棘-水冬瓜、水冬瓜、云冷杉-桦-杜鹃及云冷杉五个发展阶段。据树木年轮推测,170年来冰川末端位置变化显著。植被发展过程、冰川退却速度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与冰川退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比,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首次专门对四川黑水县羊拱山脉等地的现代冰川水资源,第四纪古冰川以及相应的景观地貌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境内共发育分布现代冰川19条,形态类型有悬冰川,坡面冰川,冰斗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总面积达6.04km^2冰储量为0.1736km^3。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拔5000m附近背阴处发现零星的婴儿冰川(Baby Glacier)分布。这对当地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窗口监测作用。打古冰川盆地上源的古冰蚀,冰碛湖泊星罗棋布,达数百个之多,这为当地未来的生态,环境科学探险,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独库公路冰川泥石流的考察及重点泥石流沟的观测,摸清了9条泥石流沟的分布,泥石流发生概况、危害和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实测资料分析了公路沿线冰川泥石流运动规律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参与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为融雪水、冰崩和冰川融水,其次是暴雨和冰川融水的叠加所形成的洪水,实测最大容重为2.46g/cm ̄3。  相似文献   

7.
向丽雄 《地理教学》2019,(2):65-66,65
花海鸳鸯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东段,为冰川侵蚀的高原湖泊,海拔约3200m。花海鸳鸯,又称乱海子、眼睛湖,距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核心景区十多公里,北倚群峰耸立的冷龙岭,南临巍峨起伏的达坂山,湖区是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祁连山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面由八瓣莲花似的山包簇拥,与祁连山东段最高峰——岗什卡雪峰相映成趣,犹如镶嵌在雪地高原中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贡嘎山东坡海螺沟的河川径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贡嘎山高山水文观测试验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海螺沟冰川河以及黄崩溜沟的径流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大气降水同是冰川河及黄崩溜沟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故其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带有大气降水过程的烙印,显得丰、枯分明。在冰川河,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在枯水季节的稳定补给改变了大气降水对冰川河径流的年内分配过程;在黄崩溜沟,由于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对其径流的补给非常有限,大气降水过程对其径流过程的影响便明显大过冰川河。  相似文献   

9.
天山冰川消融参数化能量平衡模型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康尔泗 Ohmur  A 《地理学报》1994,49(5):467-476
本文运用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的冰川能量平衡观测和常规气象站观测要素,建立了冰川消融参数化能量平衡模型。以日照、日平均气温、低云量、水汽压和风速为模型基本输入因子,模拟计算和讨论了消融期冰川表面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  相似文献   

10.
用冰川动力模型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号冰川东支在维持目前的气候变化水平下还将继续退缩到约1600m长度;若气温升高1℃,1号冰川将退缩为约只有300m长的悬冰川。随着冰川退缩,冰川冷却作用减弱,冰川区的升温将高于非冰川区。1号冰川目前的冰川径流是处在一个高值期(相对于它的稳定状态),若气候继续变暖,冰川径流还将继续增大,达到一峰值后将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1.
敖然 《地理教学》1994,(6):20-21
冰期指冰川的扩展时期。人们喻“冰川是挂在地球胸膛上的温度表”。冰川是人们推断过去、观察现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冰川扩展意味着气候寒冷,冰川消退则意味着气候温暖。在地球气候史中,全球平均温度经历着周期性的冷热变化。冰朝和间冰期的更替就是地球长时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突出表征。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出版的《中国冰川水资源》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较完整地总结我国冰川水文和冰川水资源的专著。作者杨针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冰川水文研究,在广泛收集我国高山冰川、水文,气象的长期和短期考察实测数据、冰川编目资料和430多个水文、气象台站资料以及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分析,统计计算,将我国冰川发育的降水条件、冰川消融、冰川融水径流、冰川水资源量、冰川融水补给比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规律等做了详细的论述。经过计算,我国冰川总面积达58651km~2,冰川年融水量  相似文献   

13.
廖海军  刘巧  钟妍  鲁旭阳 《地理学报》2021,76(11):2647-2659
表碛覆盖型冰川是中国西部较为常见的冰川类型。表碛层存在于大气—冰川冰界面,强烈影响大气圈与冰冻圈之间的热交换。表碛厚度的空间异质性可极大地改变冰川的消融率和物质平衡过程,进而影响冰川径流过程和下游水资源。基于Landsat TM/TIRS数据,运用能量平衡方程反演了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厚度,研究了贡嘎山地区冰川在1990—2019年间表碛覆盖范围及厚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了东西坡差异。结果表明:① 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扩张总面积达43.824 km2。其中,海螺沟冰川扩张2.606 km2、磨子沟冰川1.959 km2、燕子沟冰川1.243 km2、大贡巴冰川0.896 km2、小贡巴冰川0.509 km2、南门关沟冰川2.264 km2,年均扩张率分别为3.2%、11.1%、1.5%、0.9%、1.0%和6.5%;② 海螺沟冰川、磨子沟冰川、燕子沟冰川、大贡巴冰川、小贡巴冰川、南门关沟冰川表碛平均增厚分别为5.2 cm、3.1 cm、3.7 cm、6.8 cm、7.3 cm和13.1 cm;③ 西坡冰川表碛覆盖度高,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低,冰川末端退缩量小;东坡冰川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高,但表碛覆盖度总体低于西坡,冰川末端退缩量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天山冰川数量,冰储量、类型以及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天山冰川的资源及其分布规律,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山地水资源论据。  相似文献   

15.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冰川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冰川分布偏远、进入性差、旅游活动专业性强等因素制约着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体系。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冰川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从冰川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冰川旅游发展效应、气候变化对冰川旅游的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冰川旅游在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冰川旅游研究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提出冰川旅游研究应基于资源学和地理学科特点,以旅游地域的人地关系演化为着眼点,从冰川旅游的资源基础、景观价值评价与适宜性开发、冰川旅游发展模式、目的地管理与社区建设等方面构建研究框架,指导中国冰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7,(8):45-46
监测表明,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我国西部冰川,一直处于后退状态。在冰川调查项目负责人刘时银展示的照片中,记者清晰地看到,乌鲁木齐河河源1号冰川的雪线在这一百多年里后退的距离,几乎和1540年到1870年330年间冰川的后退距离相差无几。近几十年来,我国西部大量冰川在退缩或消失。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地占我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在4000—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发育了各种类型的现代冰川,其基本特征已有不少作者作了专门论述。早在六十年代初,已有人指出,由于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在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地质地貌作用也是颇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一个实例研究。该研究聚焦于奥地利的皮茨山谷,其从冰川保护防线之危机、冰川灾难,以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不可避免的旅游开发三个方面阐述了冰川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矛盾。本文力图从法律上和民意调查的资料上为冰川保护,抑或旅游开发寻求依据。面对区域开发这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同时考虑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方面。本文重在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思路,以及法律和民意在西方决策层次上的重要意义,希望能飨同行,并与之切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同林  劳雄  郭克毅 《热带地理》2001,21(2):189-194,F003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有天渊之别,不应混为一谈;边滩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不能与基岩冰床相提并论;圆滚水钻与急流旋涡及风蚀作用,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冰臼的发育部位,不致于是非不辨,南国地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证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从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0.
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杨超群 《热带地理》2001,21(1):86-93
一些地质学家在粤东揭西和丰顺所发现的U形谷、冰碛物和石海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证据不足,该区成群出现的“冰臼”,实际上是河床基岩为河流侵蚀所形成的壶穴。控制壶穴形成的构造、岩性、地貌和河流作用等条件,文中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粤西北封开一怀集地区已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因此广东的第四纪冰川问题,今后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