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地震活动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8.1,包括两次中源地震。能量释放总量为154×10~(15)焦耳,极低的频次和较低的能量释放表明,自  相似文献   

2.
1993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4,(3):95-96
1.全球地震活动 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释放能量65×10~(15)焦耳,属地震活动中等偏弱之年。这些强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西带活动水平稍强。最大的地震是8月8日马里亚纳南端关岛地震。这次地震和1月15日日本北海道地震皆属中源地震,但因强度大,皆造成损失。连同6月8日千岛群岛的中源地震,围绕欧亚板块发生3次中源强震是近年来少有的。1993年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并不是7级以上强震,而是一些中等强度、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例如9月30日发生在印度中部德干高原的6.4级地震使得数万人死亡,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3.
1991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2,(3):79-80
全球地震活动 1991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5次,全部是浅源的(表1)。释放总能量为169×10~(15)焦耳。地震活动水平略高于80年代的平均值。强震主要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最强的是4月23日在哥斯达黎加发生的8.1级大震。1990年发生多次强震的欧亚带仍然活跃。高加索、缅甸和印度北部  相似文献   

4.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刘巍  安卫平 《地震研究》1994,17(1):24-30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一次大的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前言 1986年11月7日至1987年3月11日,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共发生地震850次。其中4.0—4.7级(M_L)地震3次,3.0—3.9级地震12次。释放的总应变能为2.36×16~6焦耳,相当于M_s5.3地震的能量释放。这次震群的主震为11月21日的4.7级地震。震中烈度V度强。有感范围达11个县市350万人口。有八千多间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7.
刘杰  李纲  余素荣  肖武军 《中国地震》2003,19(1):97-102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台网测定 ,2 0 0 2年全球共发生 7级以上地震 1 6次 (表 1 ) ,最大地震为 1 1月 2日印尼苏门答腊 7 8级和 1 1月 4日美国阿拉斯加的 7 8级地震 (图 1 )。 2 0 0 2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 ,与 2 0 0 1年相比地震频次及所释放的能量都明显下降。 2 0 0 2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  表 1  2 0 0 2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目录序号月日时 -分 -秒纬 度经 度地  点震 级0 10 10 30 1 2 2 5 1 0 17 6°S 16 8 0°E新赫布里底群岛 7 6     0 2 0 30 32 0 0 8 0 1 136 4°N 6 9 8°…  相似文献   

8.
1992年震情     
全球地震活动 1992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释放能量229×10~(?)焦耳。地震次数和地震能量都远高于80年代水平,甚至稍超过70年代平均值。环太平洋东带即美洲地震带尤为活跃。最强的地震是6月28日发生在美国加州南部兰德斯的8.0级地震。除了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带很活跃外,8月28日在阿森松岛以北发生的7.3级地震是南大西洋海岭地震带上较少出现的强震。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能量应变释放曲线和地震频次曲线对祁连山地震带MS5.0以上的20次地震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的地震在震中附近2°×3°范围内震前有明显的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地震活动增强持续时间约为6~12个月,其演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A:背景→增强→平静→发震;B:背景→增强→发震.增强区能量释放曲线有明显的幂指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全球地震活动 1987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0次,1988年发生12次,最大震级都是7.9。释放的能量分别为88×10~(15)焦耳和90×10~(15)焦耳,与1972—1988这17年间平均值(15次/年,160焦耳/年)相比,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是比较低的。 在1987年,强震几乎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大多数是在其东带和南段,即美洲西部沿海地  相似文献   

11.
1990年震情     
全球地震活动 1990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21次,其中有3次中源,2次深源[表1]。释放总能量为234×10~(15)焦耳。地震频次和释放的能量不仅大大高于80年代平均值(12次/年,134×10~(15)焦耳/年),也高于地震活动较强的70年代的平均值(18次/年,228×10~(15)焦耳/年)。地震活动范围广,强度大。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各分支带上都有强震发生。欧亚地震带也很活跃。在其西段有5月30日的罗马尼亚中源地震和6月21日伊朗大地震。4月中国青海地震和6月苏联斋桑泊地震则分布在欧亚带的分支——亚洲大三角的两条边上。5月在非洲大裂谷发生的两次苏丹强震,震级达7.5,是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在非洲少有的大地震。全年中最强的是6月21日伊朗7.9级和7月16日吕宋7.9级两次地震,这两次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滇南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重点分析研究了1965年以来研究区(N23°—24°50′,E102°—104°)七次M_s≥5.0级地震前各种异常的演变特征,如:地震活动图象、能量、频度、震兆窗等,发现震前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异常均出现在主震前10个月以内。进一步分析滇南地区中强地震前空间环境,发现该区76.9%的M_s≥5.0级地震均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年(M)至谷年(m)的下降段,且在(M+2)位相年上发震频次最高;地球自转相对减慢年段有利于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地球自转减慢年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是地球自转加速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的9.94倍。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环境背景属“旱—震”型,且主震前两年内研究区部分气温、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上半年全世界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8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0次,成灾的地震10次,死亡人数总510人,伤约1.5万人,经济损失为83亿-100亿元人民币。其中我国境内灾害地震3次,死亡人数共计349人,伤约1.45万人,经济损失约78亿元人民币。我国因地震死亡的总人数约占全世界地震  相似文献   

14.
兵库县南部地震于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JST;JST=GMT+9h)发生在兵库县南部的活动断层上,对几个城市尤其是神户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通过对宽频带及强地面运动地震图的分析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大小(地震矩和震级)。由长周期矩心矩和量反演的震源机制是,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33°,83°,169°,补偿线性偶极向量分量小(1.5%),M0=3.0×10^19Nm,Mw=6.9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发生6.1、6.2级强烈地震据粤桂琼三省(区)地震台网测定,1994年12月31日10时57分在琼州海峡以西北部湾海域(北纬20°23′,东经109°25′)发生6.1级地震。至1995年1月10日18时止,共记录余震142次,其中ML≥2级7...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5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9次 ,未发生 ML≥ 3 .0地震。 2 0日 1 9时 2 3分发生在丰南的 ML 2 .8地震为 5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 5月地震活动强度与 4月基本持平 ,频度与 4月相当 ,仍低于 3月 ,能量释放较 4月也有所降低。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区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区和西区 ,地震频次与能量释放中、西部基本相当。2 0 0 1年 6月首都圈地区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5次 (见表 2 ) ,ML≥ 3 .0地震有 6次 ,2 8…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震源破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彦  邵文丽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0):3396-3403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本文运用反投影远震P波的方法研究了中心频率为1 Hz的芦山地震震源破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破裂长度约为20 km,震源破裂时间约为26 s.本文认为在芦山地震的开始阶段(0~4 s)震源的破裂是向震中位置两侧进行的.而芦山地震破裂的第二阶段(5~26 s)是单侧破裂.芦山地震最大能量释放区域位于震中以北.本文对比了运用相同方法研究的发生在同一断裂带上的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破裂特征.发现2013年芦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有三点相似之处,即,破裂主要沿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发展;最大能量释放区域没有位于震中;能量都是通过多次子事件来释放的,且第二次能量释放是最大能量释放.对比两次地震破裂区域,可以看出芦山地震的破裂区域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区域的西南端发展的.两次地震的破裂区域占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2003年7月首都圈地区(38.0°~41.0°N,113.0°~120.0°E)共发生M_L≥2.0地震6次(见表1),无M_L≥3.0地震。18日02时56分天津汉沽M_L2.5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活动频次低于上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能量释放处于偏低水平;震中主要分布在唐山老震区。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2003年4月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3.0地震11次(见表1),24日02时39分宁河M_L4.3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与上月相当,M_L≥4的地震频次增高。参考1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4月略偏高,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中等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95年震情     
全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29次,其中震级在7.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3次,最大震级8.1(表1)。全年释放能量达350×10~(15)焦耳。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皆处于剧烈活动之中,强烈的地震活动造成人员惨重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全球死于地震人数约7900人,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