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富水软岩隧道突泥塌方及地层沉降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星  沈乐  陶志平 《岩土力学》2012,33(8):2291-2296
在富水软岩地层中修建隧道容易出现突泥塌方,对施工及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北岗隧道围岩强度低且地下水丰富,在施工中多次遇到突泥涌水现象,出现了围岩大面积坍塌、地表开裂、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灾害问题。以北岗隧道为原型,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再现了该隧道的破坏现象,研究了隧道突泥塌方的影响因素、破坏规律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地表未出现裂缝时,隧道开挖导致的地表和地层内部变形可以采用Peck的正态分布曲线描述;(2)涌水是造成隧道围岩发生严重坍塌的根本原因;(3)隧道破坏从拱顶开始,呈拱形破坏型式;(4)地表的两条主裂缝在隧道塌方初期形成,塌方对地表沉降和裂缝的主要影响区域位于两条主裂缝之间。  相似文献   

3.
徐建军 《探矿工程》2009,36(2):79-81
在青—莱高速公路毫山峪隧道塌方段施工中应用大管棚超前支护技术,施工管棚直径大,钻孔难度大。通过优选钻孔工艺、管棚参数和注浆工艺控制施工质量,大管棚支护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漳龙高速公路龙门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金水 《岩土力学》2001,22(2):237-240
福建省漳龙高速公路上的龙门隧道,通过错综复杂的煤矿采空区,经优化设计,克服了施工中塌方、涌水、衬砌变形等困难,终于建成通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半硬半软岩层小净距隧道洞口段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雷公浦小净距隧道后行左洞洞口段具有半硬岩层半软岩层的特点,在开挖过程中,按照新奥法对隧道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水平收敛、中间岩柱的位移、锚杆轴力、围岩压力和钢拱架应力等项目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可以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和应力;后行洞的拱顶沉降大于先行洞,且软岩一侧的下沉量更大;中间岩柱较薄弱,开挖初期往先行洞方向移动;降雨对围岩变形和压力影响较大,施工中应引起重视。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隧道部分穿越强风化变质砂岩地段,变质砂岩部分已经泥化,岩层非常破碎,裂隙发育,裂隙充填物基本为夹泥。在雨季到来时,大量的地表水沿变质砂岩裂隙下渗,裂隙充填物软化脱落,流变性明显,部分岩层失稳,岩层间产生滑移导致塌方。根据隧洞收敛和拱顶下沉规律,采用钢拱架,配合小导管注浆,加固和稳定围岩,同时加强塌方处的监控量测。  相似文献   

7.
城市浅埋软岩隧道施工沉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埋软岩隧道施工沉降变形控制是浅埋地下工程面临的关键难题,其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开挖引起的沉降变形规律的掌握。通过对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石桥头隧道地表沉降变形观测分析,将地表沉降变形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始沉降阶段、加速沉降阶段和减速沉降阶段;结合隧道拱顶沉降监测结果,得出浅埋软岩隧道地表沉降与拱顶沉降正相关的结论。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后纵向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1.5D和3D(D为开挖跨度);横向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包括隧道中线两侧各4D的范围,地表建(构)筑物受到较大影响包括隧道中线两侧各2D的范围。针对地表和拱顶沉降过大,采取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方案进行处理,监测结果显示全断面超前预注浆能有效控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量,收敛值减小则不显著,说明该方案达到了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隧道围岩强度不均地段塌方成因及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质构造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工程场地岩体中多存在围岩强度不均地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就经常遇到软硬岩石交汇而形成的地质条件复杂地段;给隧道的施工带来了很多不利情况,并且也是导致隧道塌方的原因之一.2006年1月,承德韩郭线二级公路工程,喇嘛梁隧道软硬岩石交汇地段由于地下水作用导致围岩风化程度不均,产生软弱结构面并造成了大面积塌方.基于现场的追踪调查与考察,本文详细描述了利用拱顶架设工字钢梁并配合超前注浆小导管的支护方法来处理这类围岩.  相似文献   

9.
西康铁路沿线软质岩带在秦岭以南分布较广.在软质岩带集中出露的地段,地质情况复杂,隧道围岩稳定性差,其工程地质特性随着岩层矿物质成分、产状、风化程度、地下水赋存特征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本文介绍了西康铁路南段软岩和极软岩带的设计指导思想,并结合西康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软岩极软岩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对该类地层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提出几点建议,作为今后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关口垭隧道塌方处理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常张高速公路关口垭隧道右洞施工过程中连降暴雨,导致YK73+955~YK73+925段塌方,分析塌方原因后,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方法处理塌方区,在处理段增设两个监测断面,从隧道收敛位移和拱顶下沉规律结果可知,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方法处理塌方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软硬岩互层边坡崩塌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塌是红层地区软硬互层型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以西南地区某公路边坡为例,在边坡地质结构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砂泥岩互层边坡崩塌形成机理,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崩塌后上部凹腔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并采用基于强度理论的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了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崩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差异风化在下部软岩部位形成凹腔,导致上部硬岩产生拉裂并逐渐贯通;若不及时治理,上部岩体中结构面贯通至60%时,可能产生坠落失稳。综合分析边坡稳定性状况及变形破坏演化模式,采用清坡+局部削坡+挂网喷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撑柱+排水的治理方案,重点控制凹腔以上岩体中拉裂的发展并做好防、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12.
结合赵家山隧洞工程实践,较详细地介绍了长距离、小断面隧洞病害治理施工技术,对困难条件下的小断面隧洞病害治理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某引水隧洞于1993年断裂,本文在介绍其断裂特点的基础上,概论了工程处理措施,运行实践表明,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武汉至十堰高速公路西段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继昌  邵圣福 《地球科学》2001,26(4):398-401
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利用地质分析方法、试验参数的数理统计、极射赤平投影图和对典型工程实例的分析等手段, 研究了影响隧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和围岩类别的主要特征, 认为坍塌是隧道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脉体边缘片理发育带、裂隙及降雨是影响隧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达到快速、准确、可靠的围岩分类,有效指导隧道施工,在充分研究和吸取国内外有关围岩分类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针对隧道施工期间的围岩类别鉴定方法,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隧道施工期间围岩类别鉴定的快速分类方法,该方法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专家评分的方式在开挖掌子面现场进行观察、量测及评价,无需复杂试验或测量以及繁杂计算,可迅速得出评价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隧道围岩情况,准确评价围岩工程性质,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Q分类系统,在富溪隧道第一手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快速分类结果和Q指标分类结果对富溪隧道围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为其隧道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6.
王桂英 《安徽地质》2004,14(3):213-214
简要论述了安徽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特征,阐述了我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了崩塌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岩石圈热结构热状态十分不均匀,沿断面可分成华北地块、北秦岭、南秦岭、扬子地块四大块,南秦岭为“热区”,北秦岭为“冷区”。商丹断裂带具81.3mW/m2高热流值,是南北秦岭的分界线,是多期构造运动的活动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缝合带。加里东期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俯冲碰撞,印支—燕山期俯冲板片由于“去层状化作用”断开下沉,软流圈上侵,岩石圈上地幔变薄。后国华北岩石圈下部插入扬子俯冲板片中形成穿插构造,商丹断裂带成为现今向南倾的走滑断裂带。中上地壳有不同时期的大规模逆冲推覆体,断块向南叠置;下地壳缩短成“漏斗”状下滑,地壳增厚造成东秦岭造山带现今独特复杂的岩石圈五层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反倾层状边坡内,开挖边坡并修筑隧道洞口后,出现岩体从隧道掌子面整体挤出和洞顶塌方现象,并导致边坡出现后缘拉裂、坡体内出现多处裂缝和岩块崩塌等坡体失稳迹象。通过对该边坡失稳和隧道塌方的勘察和机制分析,确定该坡体的变形破坏模式,提出针对性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