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以钱纳里和塞尔昆提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为依据,分别从人均GDP、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3方面对东北三省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三省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产业畸形化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在此基础上,对东北三省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三省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分析及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趋势,对不同时段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化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地区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湖北省近16年的城市化发展分为两个时段,从人口、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城市化水平分异的主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两个时段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和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不同时段影响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异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在1994年以前的10年内,社会投资能力、市场发育状况及工业化水平是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分异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1995年后,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对各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樊杰  田明 《地理科学》2003,23(6):641-648
在探讨了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非农化演变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揭示了城市化与非农就业水平之间的偏差呈逐步缩小的基本规律;并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进行了省域类型划分;重点围绕省域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就业弹性变化,解剖了两者偏差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关系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韩增林  刘天宝 《地理研究》2009,28(6):1508-1515
根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用地质量、创新质量和城乡协调等10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除拉萨外的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城市之间城市化质量差距明显,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规模没有对应关系,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人口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依次降低的特点;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有较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R&D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地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确定R&D产业发展指数和潜力指数的基础上,对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以将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4类。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的空间差异及优化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戚伟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9,38(2):207-220
中国的城市界定与行政区划紧密关联。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尺度城市行政地域与城市实体地域的界定及其空间差异。主要结论:① 按照直辖市或地级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设街道的市和不设街道的市的层级,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依次收缩,但是都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范围。按照实体地域界定,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30.18%。② 城市实体地域更能客观地反映城市位序规模的分布状态,而按照城市行政地域会导致规模或排序偏差。③ 未来在行政区划调整时,着重考虑撤县设市、增设地级市、确立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标准等,在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时,可从独立市辖区、县城、特大镇等方面优化,并加强统计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探讨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城乡规划》(人教社2005年第1版,以下简称"课本")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一、集镇究竟属于乡村聚落还是城镇型居民点课本第2页提到"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我国的乡村聚落有两种类型,即集镇和村落"。"集镇大多是乡政府所在地,或位于若干中心村  相似文献   

10.
郭垠宏  宋涛  孙曼 《地理研究》2023,(10):2574-2591
边境地域是国土安全-地方发展-对外开放三大地域功能关联影响的特殊地域,承担着守护国家主权安全、支撑本地发展和承载对外开放空间的责任,具有多尺度、多维度、动态演化的特征。本文搭建安全-发展-开放关联下的边境地域功能理论分析框架,从本体论、指标与测度、政策话语与实践等维度测度、刻画与剖析边境地域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其机制。以县级尺度的中国边境地域为案例,分析边境地域功能的演化。主要结论是:(1)边境发展经历了谨慎探索期(1978—1991年)、加速推进期(1992—1998年)、持续发展期(1999—2008年)、全新开放期(2009—2019年)、动态开放期(2020年以来)5个时期,边境开放合作取得飞速发展,但疫情后“再边境化”趋势增强。(2)中国边境地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持续发展期以来,中国边境地域功能大幅提升,县域间差距略减,但空间分异明显,东部边境发展优于西部;全新开放期以来,各段边境发展功能均得到提升,西藏边境安全功能占比仍然很高,而东北、内蒙古、新疆、云桂边境均呈现向开放、发展转变的趋势,对外经济取得明显提升,但整体上边境主导功能仍以安全为主。后疫情时期,应在保障国土安全...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空间结构变迁的形式和动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小城镇向心增长的空间过程主要表现为郊区城镇化、内城更新改造、反向扩展3种形式,是小城镇对农村人流、物流的集聚和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小城镇离心增长的空间过程主要表现为城镇郊区化、产业区位变迁、外向扩展3种形式,是小城镇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镇要素向近郊区的扩散。小城镇向心增长和离心增长是集聚与扩散相互作用的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是小城镇空间变迁的根本动力,功能-形态互适机制是其演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维度、价值维度和伦理维度角度研究了云南省16个州市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把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11个分指标用TOPSIS方法综合测度,得出了云南省16个州市1993~200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并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极差计算了差异。得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格局:昆明成为增长极,滇中、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昭通经济衰退与西南保山、临沧、普洱成为云南经济水平最低地区。从1993~2008年,云南省16个市州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间绝对差距不断变大。最后提出了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地域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城镇从原始聚落,西域三十六国,西汉屯垦聚落到汉后多中心城镇和近代环状城镇格局的地域演化过程及现代城镇地域分布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区域经济差异也相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并验证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模型,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指标,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运动具有如下特征:(1)区域经济差异整体变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而非单纯的阶段性收敛或扩散特征;(2)经济差异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内化动力与外部政策作用的耦合结果,但是后者作用力在逐渐减弱;(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整体长期趋势为经济差异减速递增,区域经济差异的走向还是在扩张阶段,而且还没有达到拐点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扩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GIS技术下城镇空间变化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城镇空间变化分析,是城镇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对城镇远景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调控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基础内容。本文将引用RS和GIS技术方法对城镇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其基本思路是,利用RS的TM卫片数据进行宏观监测,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方便地进行城镇分布状况和迁移变化的空间分析与评价。该技术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新疆城镇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项目中,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临沧山地城镇的发生、发展、演变历史中,其空间结构都是自组织作用的结果。自组织力是一种贯彻始终的影响力量,是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因,它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经济原则在起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他组织这一外在干扰力的作用,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强弱不同,遵循的自组织规律也不同。他组织力作为外来注入的干扰力,它或促进或阻滞自组织作用的开展。他组织力是通过影响自组织力的若干序参量而起作用的,城市规划是众多序参量中的一个,要使这一序参量能很好地起作用,就必须使其符合城镇空间的自组织规律,并且影响和促进自组织过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崔功豪  武进 《地理学报》1990,45(4):399-411
本文以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为例,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了影响边缘区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并对南京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6)及其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三大经济地带和省际层面考察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流动人口分布越多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越大,“三资”企业所占的比例越大,同时城市化的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宁越敏  严重敏 《地理学报》1993,48(2):97-104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确定中心城市概念和标准的基础上,对80年代以来中心城市的发展及空间扩散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的特点,各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效应也不相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本文对不同类型中心城市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的地域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3个侧面,定量分析了1993~2007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仍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空间发展格局表现出沿海凸起并呈现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特征。最后在简要分析影响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