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者作为测绘工作者随第24次内陆冰盖队进行了内陆科学考察,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实验数据。本文根据内陆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数据处理的过程,阐述了数据处理中引用国际GPS连续运行站的必要性,讨论了观测时间的长短对GPS定位精度的影响程度,总结出了其相互制约关系。对今后的南极测绘考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1月7日上午,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踏上征程,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首批执行极地测绘度夏任务的2名队员随"雪龙号"出征。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共派出5名队员执行第32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其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3人,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人。此次出征的2名队员分别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和  相似文献   

3.
《测绘通报》2007,(10):72-73
早在2005年第22次中国南极科考和2006年第23次中国南极科考过程中,中国南极考察队就实地使用和测试了拓普康测量仪器.拓普康产品以其过硬的质量经受住了南极超低气温的考验和较强的磁场干扰,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帮助科考队员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科考队上下对拓普康测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今,拓普康测量系列产品又将在2007年第24次中国南极科考活动中挑战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帮助中国在世界之极、南极之巅修建第三个永久考察站,在世界最南端矗立起永恒的中国地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11月12日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挑战巅峰无往不达——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绘通报》2007,(9):70-70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12勇士重返Dome 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2007年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  相似文献   

6.
于秀 《测绘通报》2007,(10):73-73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十二勇士重返Dome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2007年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拓普康凭着历年对南极科考的热情、过硬的产品和大力的支持,2007年7月24日正式人选“中国南极科考官方指定产品”。就在科考队员进军南极之时,拓普康在青岛贵都大酒店隆重召开了“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7.
1998~1999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组织实施了第三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深入冰盖内陆1128km,成为世界第一支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区域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队。本文着重介绍有关考察的测绘保障工作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8.
南极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南极格罗夫山综合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其中地形图的测绘又是本次格罗夫山考察最主要的任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格罗夫山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测绘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10.
南极冰盖科考区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为第21次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提供正射影像图,阐述了南极大陆,采用ETM 卫星遥感影像制作正射影像图的过程、方法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斐教授及南极中心博士生张胜凯同学 ,应邀出席了在乌克兰利沃夫市召开的第 5次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 (AGS’0 3)。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是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下属的地学常设工作组组织召开的年度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乌克兰利沃夫理工大学和乌克兰南极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主题是“南极大地测量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未来研究的展望”。参加该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本次会议内容包括 2 0 0 2 /2 0 0 3年南极夏季大地测量活动、大气对南极GPS观测的…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13.
无人机作为一种低空遥感平台的高新技术,以其灵巧、操作方便且能搭载各种负载而被各领域科研学者所推崇,在测绘科学领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小区域地形调查和建筑物真实三维模型的建立.随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无人机也涵盖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各个领域,但是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使无人机在南极大陆上使用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就中国第32、33和34次南极科学考察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工程实践经验,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南极三维建模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测绘局的3名科考队员朱李忠、娄权力.陈迎浚圆满完成了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日前乘坐“雪龙”号从南极返航。  相似文献   

15.
正1月下旬,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圆满结束,科考队员纷纷返航。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科考队伍也踏上归途,跟随他们一同回来的还有南极动物的萌照。他们说,在南极,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距离特别的近,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四次南极考察工作已全面展开,现正进入紧张的考察中。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第四次光荣地承担了南极考察任务,已派讲师张松波同志参与考察。根据考察计划,他将在武汉测地所吕纯操同志及冰川组队员的配合下,进行如下课题的考察研究工作:1.菲尔德斯海峡地壳断裂形变网监测;2.地面摄影测量在南极冰川考察中的应用;3.长城站建筑物变  相似文献   

17.
科技信息     
科技新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三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有三名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他们将于 12月初启程赴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 ,执行GPS国际联测任务。GPS国际联测是由SCAR_WEEI(国际南极考察委员会下属的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 )组织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 ,旨在测量南极板块和微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方向。此外 ,还将进行由于冰盖融化及海洋负荷变化而引起的南极地区的垂直形变测量。本次GPS国际联测时间为 2 0 0 1年 1月 2 0日 0 0 :0 0 (UTC)至 2 0 0 1年 2月 10日 2 4:0 0 …  相似文献   

18.
10月20日,第25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出征.其中包括国家测绘局派出的8名测绘队员和2名后勤保障人员。他们将承担包括南极内陆冰盖DOMEA建站测绘保障、中山站测绘基准维护观测,南极普里兹湾海冰观测、长城站GPS跟踪站建站观测及其周边地区航外业控制测量等测绘工作。  相似文献   

19.
GPS技术在南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具有全球地面覆盖连续 ,功能多 ,精度高 ,实时定位 ,应用广泛等特点。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初 ,我国将GPS技术应用到南极科学研究中来。在第 1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 ,采用GPS技术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长城站的国际GPS联测和中山站的GPS跟踪站。南极板块运动监测等地球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是国际南极地学界多年来关注的大尺度、长周期研究计划 ,属于南极环境长期变化的研究范畴。从 1992年开始 ,SCAR组织协调十几个国家 30多个南极站参加每年一度的连续 2 2天的南极GPS会战联测 ,我国从 1994年参加此项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南极数字高程模型DEMs(Digital Elevation Models)是研究极区大气环流模式,南极冰盖动态变化和南极科学考察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目前,科学家已经发布了五种不同的南极数字表面高程模型。这些数据都是由卫星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部分地面实测数据等制作而成。尽管如此,由于海洋与冰盖交接的南极冰盖边缘区随时间的快速变化,有必要根据新的卫星数据及时更新南极冰盖表面高程数据。因此,我们利用雷达高度计数据(Envisat RA-2)和激光雷达数据(ICESat/GLAS)制作了最新的南极冰盖高程数据。为提高ICESat/GLAS数据的精度,本文采用了五种不同的质量控制指标对GLAS数据进行处理,滤除了8.36%的不合格数据。这五种质量控制指标分别针对卫星定位误差、大气前向散射、饱和度及云的影响。同时,对Envisat RA-2数据进行干湿对流层纠正、电离层纠正、固体潮汐纠正和极潮纠正。针对两种不同的测高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Envisat RA-2和GLAS数据光斑脚印几何相交的高程相对纠正方法,即通过分析GLAS脚印点与Envisat RA-2数据中心点重叠的点对,建立这些相交点对的高度差(GLAS-RA-2)与表征地形起伏的粗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具有稳定相关关系的点对进行Envisat RA-2数据的相对纠正。通过分析南极冰盖不同区域的测高点密度,确定最终DEM的分辨率为1000 m。考虑到南极普里兹湾和内陆地区的差异性,将南极冰盖分为16个区,利用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插值模型和参数,采用克吕金插值方法生成了1000 m分辨率的南极冰盖高程数据。利用两种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和我国多次南极科考实测的GPS数据对新的南极DEM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新的DEM与实测数据的差值范围为3.21—27.84 m,其误差分布与坡度密切关系。与国际上发布的南极DEM数据相比,新的DEM在坡度较大地区和快速变化的冰盖边缘地区精度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