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闪及TRMM卫星等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分析方法,对四川“9.23”雷暴过程中地闪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沿副高边缘移动的“9.23”雷暴过程主要发生在川西高原以东地区,地闪空间分布集中连续,且主要以双单体雷暴系统的形式出现。处于雷暴系统或单体中心的地面站其地闪频数的峰值提前或同时与降水量峰值出现;而处于雷暴系统或单体边缘的地面站其地闪频数的峰值则更易滞后于降水量峰值。地闪的发生与雷暴云中的水成物粒子的分布状态都有直接的关联性,负地闪放电主要源于雷暴系统中较低的云水及可降水强中心区域,而正地闪放电则源于较高的云冰强中心的边缘处。  相似文献   

2.
根据安徽省2006~2009年4年来10个地面测站的闪电定位数据资料,分析安徽省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从时间分布来看,闪电频次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闪电发生频次上升,夏季7月达最大值,秋季下降,至冬季达最小值。在闪电发生频次逐时分布中呈现出一定规律性,闪电多发生在1天中15:00-17:00,而在9:00发生频次最少。通过分析闪电空间密度分布图可以发现,南部闪电密度大于北部,原因是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山丘为主,且南北气候类型不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而且与北部相比南部经济发展快,城市高层建筑多,人口密度大,和空气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3.
雷州半岛夏季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雷州半岛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利用布设在雷州半岛徐闻、遂溪两点的LD型闪电定位系统对雷州半岛的闪电进行观测,对雷州半岛7月份的逐日闪电总次数、正闪比、幅值均值、幅值分布、闪电波前陡度、闪电累积概率分布等观测值进行分析,得出了雷州半岛夏季闪电活动的部分规律。分析表明:雷州半岛夏季最大闪电电流峰值为-153 kA;负闪明显多于正闪,占闪电总数的71.71%;电流峰值都主要集中在10 kA~40 kA;闪电波前上升陡度相对集中在1μs~20μs,占观测总闪击的91.5%,3μs~10μs达到峰值。分析所得结论对本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若尔盖1971-2000年的大风、雷暴、冰雹、积雪、雾及飑的逐年各月气象资料,用现代统计方法,分别逐类、逐月、逐年代统计若尔盖地区旅游气象灾害出现频次、时间变化特征,并对其变化特征及主要旅游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气候综合分析,结合旅游安全社会经验,统计出若尔盖气象灾害发生月份集中在4-8月,主要是春、夏两个季节。而较少月份集中在8-2月,为秋、冬两季。若尔盖地区适宜旅游期月份为5、6、7、8、9月,非常适宜旅游区月份为6、7、8月,疗养期月份为7月。而该时段为灾害频发期,因此应特别注意对灾害天气的预防和应对。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为旅游投资与实施建设提供气象依据,为旅游者选择旅游季节及评估旅游安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雷电电磁脉冲在网线上耦合感应过电压的特征,通过观测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时100m架空网线上感应过电压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试验期间共采集3次人工触发闪电和15次自然闪电条件下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近距离触发闪电时,网线上的感应过电压峰值较大,3次触发闪电平均过电压峰值约4.7kV;(2)自然闪电引起的网线过电压峰值能达到几百伏,28次回击正负过电压平均值都为120V左右;(3)通过研究有闪电定位资料的自然闪电发现,引起的过电压变化和对应回击电流与距离的比值(I/d)的线性拟合度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801,但影响网线感应过电压大小的因素较多,所以并不完全是线性关系;(4)由于近距离闪电静电场、感应场和辐射场的共同作用,近距离闪电引起的网线过电压波形相对比较复杂,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6.
DEM分辨率与平均坡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DEM提取坡度时,DEM分辨率的变化会造成局部栅格提取的坡度数值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对于深刻理解平均坡度,随DEM分辨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有现实意义。在黄土高原的研究中,选择了8个典型地貌类型的样区,获得了以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为数据源的DEM(分辨率为5 m)。从DEM分辨率对栅格坡度影响规律的分析中,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DEM分辨率粗略化,所提取的坡度平均值有可能升高;(2)在所有样区,随DEM分辨率粗略化,负误差的栅格均是正误差的栅格数量的1.13倍以上,保持负误差的栅格是保持正误差的栅格数量的1.81-4.04倍,同时坡度的负误差均值是正误差均值变化幅度的3.1倍以上;(3)结合结论(2)和本文提出的指标,可准确地解释8个样区中坡度平均值随DEM分辨率变化而变化的规律;(4)DEM的分辨率对正负误差的栅格数量没有明显影响,正误差(或负误差)栅格均集中于个别坡度的分级区间,而DEM分辨率对此集中的区间没有明显影响;(5)坡度总体误差可根据本研究所提出的经验公式由DEM分辨率和分辨率为5 m的DEM所提取坡度的平均值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连续GPS基准站数据,揭示垂向周期振幅及相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站垂向周期信号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半年周期信号的平均振幅只有年周期信号的1/4,二者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年周期信号的振幅在空间上自西向东逐渐递减,东南沿海地区振幅较小,川滇地区年周期振幅较大;半年周期振幅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华北地区和川滇地区的半年周期现象较为明显。年周期与半年周期信号的相位有较大差异,年周期信号的峰值出现在2月到8月之间,半年周期信号峰值大多出现在1月和5月,并且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年周期信号峰值出现的时间会随纬度的增大逐渐变晚,同纬度下沿海地区的年周期信号峰值出现月份晚于内陆;半年周期信号峰值在西南、东北、华北地区多出现在5月,在华南、华中、西北北部地区多出现在1月。  相似文献   

8.
研究一类具有负顾客可服务的M/G/1休假排队系统,其中服务规则为后到先服务(LCFS),休假策略为空竭服务多重休假(ES,MV),负顾客也可以接受服务,正顾客也可以抵消负顾客,即正负顾客处在对等的位置上,抵消原则为抵消系统中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RCH).由补充变量法和状态转移方程的分析得到了稳态队长分布的广义概率母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对康定MS6.3地震前后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采用正交经验函数(EOF)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分析主要模式与资料时段的MS5.0以上地震震中位置的关系,探讨主要模式代表的物理含义。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期累积重力观测资料中大于200 μGal的数据是偶然误差的概率大于95%。第二模式规格向量和累积重力变化均具有相似的分区特征,2013~2014年6次MS6.0以上地震和第二模式规格向量正负转换带有超过83.3%的对应率,具备重力长期变化模式。第一模式地震前后规格值序列明显的同震信号、空间相似的4象限分布以及2014年4次MS6.0以上地震和第二模式规格向量正负转换带100%的对应率表明,该模式代表重力短期变化模式。康定MS6.3地震前第一模式包含4象限特点,震中位置规格值不断增大,且地震前后变化从负转为正。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川芦山"4.20"地震区15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统计诊断方法,较为细致的分析了芦山地震区52年来多时间尺度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区年降水量平均为1265.3mm,远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年降水量,震区降水量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1965年、1972年、2000年左右存在突变点,2000年后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降水量年代际下降率为35mm/10a,年降水量主要存在8~14a的周期振荡,该尺度周期主要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特别在12a表现较为明显。(2)根据芦山地震烈度划分的三级影响区的降水分布表现为不同的气候特征。累计大-暴雨日数的极大值出现的时间受地形和位置的影响有一定的区域差异,40%以上的大雨日数集中出现在7下旬至8月中旬,各站均在7月第6侯达到最大,暴雨日数也呈一定下降趋势和周期性特征。文中提供的详实的多尺度降水分布和变化特征资料,对于芦山震区利用天气气候规律规划和实施灾后重建有着重要基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