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阐述了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强调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保护西北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西北五省(区)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西北五省(区)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特征。西北东部黄土高原区内的各煤矿区开发面临贫乏的水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该区的类炭资源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宝强  王潇  汤超  刘恩丽  李莉 《地下水》2022,(3):65-67+266
甘肃省深居我国西北内陆区,是我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非常匮乏。地下水作为全省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地下水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忽略。为推进全省地下水环境保护,防止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本文主要基于2005-2020年水资源利用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比重以及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结构。结果表明,全省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利用量占全省水资源利用总量的22%;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农业灌溉为主,占全省地下水利用总量的76%,但在酒泉、张掖、武威等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平原区内陆河流域,居民生活用水几乎全部来自地下水,该地区也是全省地下水开发程度最高和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概要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必须遵守的原则。重点以河西走廊为例,阐明水资源开发违反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恶果,以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应采取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5.
于洋 《地下水》2022,(3):122-12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粗放利用与过度开发、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辽河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生态损害、水质污染、水量短缺。为了推动辽河生态经济带治理能力、水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成效的提升,文章详细阐述了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内涵,系统总结分析了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水质现状和水资源总量,然后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提出水资源协同保护理念,构建社会、市场与政府协同的水资源保护机制,为辽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6.
西北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赵传燕  程国栋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01-1108
西北干旱区是水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价忽视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需水量受到广泛关注,生态需水量研究由此成为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其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分析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转化特点,结合Falkenmark 水资源分类,突出生态需水在水分流中的地位,提出保障生态需水的策略,即:①生态环境稳定性界定;②绿水的保护与高效利用; ③虚拟水战略,旨在为平衡人类需水与自然需水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西北干旱地区,整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水又是维系绿洲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绿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青海省格尔木-诺木洪绿洲进行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由于中国西部水文循环的地区特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西部开发面临十分现实和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从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同时,对21世纪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科学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核心的方面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是什么?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如何估算生态需水量?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究竟能够承载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合理分配与调控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汉 《中国地质》2001,28(3):29-31
内陆河流域是我国西北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水资源及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锁志 《西北地质》2003,36(3):92-96
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水资源的不合理或过量开发利用,引发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等一系列与水有关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上述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和措施:在水赍源利用上要以流域为基础,合理调配,计划用水,既要保证发展经济用水,又要保持生态环境不遭受管理坏;严格控制地表水库的建设,充分发挥戈壁滩天然地下水库作用;要把水资源评价与如何开发管理联系起来,建立具有超脱地位和跨部门的权威性机构,按流域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承载能力估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界定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径流口径生态需水的概念。对西北地区的径流口径生态需水和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估算。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638 5×108m3,但需净出境水量为411 9×108m3,实有水资源总量为1226 6×108m3,径流口径生态需水量为454 4×108m3,除去保留给生态的生态需水、偏远封闭流域难以利用的水量,人类可以消耗利用的可利用量有742×108m3,其中黄河流域可利用量为187×108m3,西北内流区当地可利用量为555×108m3。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计算模型,估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建议用水资源承载能力图谱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在人均GDP每10年翻一番、水资源利用效率每年提高7%的条件下,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2010年为11310万人,2020年为12019万人,2030年为12733万人。  相似文献   

12.
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西北地区大开发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生态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揭示了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特征及水资源形成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地质生态环境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针对西北干旱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 ,通过凝结水对沙生植物作用的分析以及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盐渍化影响的分析 ,探讨了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 ,认为地下水埋深及包气带水分运动状况 ,是主要生态环境指标 ,保持合理的生态地下水位是防治植物死亡和土地荒漠化的关键 ;维持适度的地下水位埋深 ,可以控制土壤水盐运移和均衡 ,达到改良土壤和改善地质生态环境的目的。文中还探讨了塔里木河和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咸海流域水文水资源演变与咸海生态危机出路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邓铭江  龙爱华 《冰川冻土》2011,33(6):1363-1375
中亚的咸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和社会问题,研究咸海流域水文水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与气候变化,对深入理解中亚地区咸海危机形成机理、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咸海生态危机出路具有重要意义,对类似区域跨界河流和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介绍了中亚五国咸海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重点分析了中亚五国咸海流域农业灌溉的发展演变、近80a来咸海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与主要河流水文演变情势及咸海水文特征演变. 结果表明,咸海生态危机完全是由人类自导并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危机,短期内难以遏制,长期来看也无法逆转. 结合咸海危机生态环境效应,讨论了3个跨流域调水方案拯救咸海的利弊与前景,探讨了立足于流域本身拯救咸海的综合治理措施. 最后,提出了咸海危机经验教训对我国内陆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恒  钟华平  顾颖 《水科学进展》2001,12(3):378-384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天然植物的生 长与种群随地下水位和阵水的变化而演变。由于良好的绿洲生态系统是实现于旱内陆河区社会。 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绿洲生 态环境保护问题,本文以民勤盆地为例,研究典型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利用、农业灌溉与绿洲 演变的转化关系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冰川加剧消融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也是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冰川是西北干旱区的"固体水库", 高山冰雪融水一直是当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 是该地区独特的绿洲经济的命脉.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西北干旱区冰川加剧消融退缩, 冰川数量和规模均呈减少趋势.未来冰川将进一步萎缩, 冰川融水对河流补给将有显著变化.冰川加剧消融已严重影响到该地区水资源变化格局、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稳定, 对现有水资源管理与灾害防治等对策与措施提出巨大挑战.应采取从转变经济发展用水和管理理念, 到提高适应冰川消融的水利建设、 加强防灾与预测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探索适应对策, 以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加剧消融给西北地区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与计算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模式与计算方法。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特点,基于水资源二元演化理论与方法,保持水土平衡、水量平衡和水盐平衡,以空间配置、时间配置、用水配置、水源配置、管理配置为基本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水定发展指标,提高水土资源的匹配效率,以流域为单元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发展用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定量计算表明:其809亿m3的径流性水资源中,直接留给天然生态的水量有302亿m3,加上126亿m3回归水的间接支持,可供生态系统消耗的水资源达428亿m3,相对于385亿m3的现状生态需水,除黑河和石羊河流域外,生态系统的需水基本上能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不仅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西部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我国西部水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讨论了水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中国工程院“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探讨了西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