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枢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34-337
地球科学的科技活动产生地球数据,地球数据又是形成地球科学假说、模式和理论的根据。同时,当代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等,越来越多地需要地球信息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2.
罗照华 《地学前缘》2018,25(6):277-282
近年来,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的新趋势,但固体地球科学尚难于融入其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系统科学属于系统科学或复杂科学的组成部分,而固体地球科学其本质上属于理想科学的范畴,以研究线性地球过程为主,或者以理想科学的手法研究非线性地球过程。流体地球科学不仅研究地球的流体系统,也研究流体系统与固体系统的强和弱相互作用,是固体地球科学融入地球系统科学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固体地球科学及超大型矿床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涂光炽 《矿物学报》1997,17(4):357-363
90年代,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将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中,通过深海钻探、高温高压技术与地球物理手段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致使在:地球的核-幔组分;CO2的起源、全球变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岩石圈的演化与缺氧事件、生物灭绝、海底扩张及成矿的相关性等诸多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若干最新的认识和重要进展。本文还对超大型矿床及分散元素成矿机制等的研究新进展分别作了阐述,并提出在华南和西南地区要重视晋宁期和喜山期成矿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的卫星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科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经典卫星大地测量学着重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在地球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而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则不仅仅能在地表上长时间以10-9精度定位,而且它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可以提供和处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其他学科所需的信息,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当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卫星大地测量学仍然还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然而可以预期,卫星大地测量学将与其他学科会有更多的交叉,不仅在大地测量学,而且在地球科学中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非线性科学与地球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云锋  戴塔根 《中国地质》1999,(6):35-36,12
近20年来,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大量的是非线性的和远离平衡的,自然界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地球就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它依赖于与宇宙星体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内部的耗散过程来维持自身的运动状态以及各  相似文献   

7.
8.
毛健全 《贵州地质》1998,15(4):283-286
1990年以来联合国研究机构明确提出知识经济的说法,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1997年2月美国总统、世界银行都明确提出并采用知识经济的说法。在这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提出知识经济这一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划时代概念意义非凡,面对势不可挡的知识经济大潮迎面扑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叫知识经济,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对地球科学和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有什么样的启示。1知识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即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与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了当代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态势与地球科学发展历史及地球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后指出,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角度分析,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将沿三大科学领域转变:即由研究地球系统演化历史向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向转变;由向地球系统索取各种自然资料为主,向以保护地球系统各种自然资源为主要方向转变;由研究地球系统天然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向研究天然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与研究人为地艇及其产物并得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11.
12.
科学钻探促进地球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14.
《地球科学进展》1994,9(6):16-22
在综合分析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所处地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九五”及21世纪初我国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发展领域和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17.
范兴业  范学渊 《世界地质》1996,15(2):100-104
为迎接技术革命的挑战,在详细论述专家系统特征及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基础上,以跨世纪的思维和意识,认为专家系统-作为地球科学智能化之路,必然使地球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出目前的“低谷”。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