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我国广东,广西沿海的蚶科软体动物,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解放后,李国藩(1956)报导了汕尾的蚶科5种;张玺等(1960)报导南海的蚶科14种;蔡英亚等(1976)报导海陵岛的蚶科10种。以上报告除了重复的种类外,至今尚未超过20种,这些种类估计还不及两广近海所蕴藏的蚶类的半数。蚶是主要的食用贝类,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种类最多。因此弄清两广的蚶类资源,对我国蚶科贝类就能作出较准确的估计,同时对它的采捕和养殖也有重要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藻类资源丰富,常见种类有80多种。本文主要报导的常见绿藻有25种,褐藻有22种,总共47种。其中产量较大,富有经济价值的绿藻有礁膜、石莼、裂叶石莼、浒苔和长松藻等;褐藻类产量大的有马尾藻科的种类.海南岛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全省产量可达40多万担。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鲍鱼养殖的良好饲料,有的绿藻椭藻也是江蓠养殖的主要敌害,因此,本文所报导的种类可供水产院校师生和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沙群岛的双壳纲贝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双壳纲贝类141种,分隶于5亚纲8目36科77属。从种类的组成中,帘蛤科有18种,蚶科15种,扇贝科11种,鸟蛤科10种,锉蛤科8种,贻贝科、海菊蛤科和樱蛤科各7种,砗磲科6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5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区系性质为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4.
越南沿海的双壳纲软体动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了越南沿海的双壳钢软体动物320种,隶属3亚纲,6目,26总科,41科,148属,从种类的组成中,帘蛤科有57种,蚶科32种,樱蛤科29种,贻贝科25种,鸟蛤科16种,牡蛎科14种,蛤蜊科13种,珍珠贝科和扇贝科各12种,紫云蛤科11种,竹蛏科10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7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越南沿海主要是由热带种和亚热带种类组成,还有与珊瑚礁紧密联系的热带种,就越南沿海双壳纲软体动物分类区系而论,应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双壳纲贝类141种,分隶于5亚纲8目36科77属.从种类的组成中,帘蛤科有18种,蚶科15种,扇贝科11种,鸟蛤科10种,锉蛤科8种,贻贝科、海菊蛤科和樱蛤科各7种,砗磲科6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5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区系性质为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越南沿海的双壳纲软体动物 32 0种 ,隶属 3亚纲、6目、2 6总科、4 1科、1 4 8属。从种类的组成中 ,帘蛤科有 5 7种 ,蚶科 32种 ,樱蛤科 2 9种 ,贻贝科 2 5种 ,鸟蛤科 1 6种 ,牡蛎科 1 4种 ,蛤蜊科 1 3种 ,珍珠贝科和扇贝科各 1 2种 ,紫云蛤科 1 1种 ,竹蛏科 1 0种 ,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 7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 ,越南沿海主要是由热带种和亚热带种类组成 ,还有与珊瑚礁紧密联系的热带种。就越南沿海双壳纲软体动物分类区系而论 ,应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藻类资源丰富,常见种类有80多种。本文主要报导的常见绿藻有25种,褐藻有22种,总共47种。其中产量较大,富有经济价值的绿藻有礁膜、石莼、裂叶石莼、浒苔和长松藻等:褐藻类产量大的有马尾藻科的种类,海南岛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全省产量可达40多万担。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的鲍鱼养殖的良好饲料,有的绿藻和褐藻也是江蓠养殖的主要敌害,因此,本文所报导的种类可供水产院校师生和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Valley)Batt.Var.vermicular(sur.)Tseng属于红藻门(Rhodohyta)、红藻纲(Florideophyceae)、海索面目(Nemalionales)、海索面科(Nemalionaceae)、海索面属Nemalion。本种是亚热带性海藻,为我国北方常见种类,南方亦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各大学的植物学课程亦常把它作为红藻类的代表种之一。曾呈奎和张峻甫等(1962)描述过产于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  相似文献   

9.
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Valley)Batt. Var. vermicular(sur.)Tseng属于红藻门(Rhodohyta)、红藻纲(Florideophyceae)、海索面目(Nemalionales)、海索面科(Nemalionaceae)、海索面属Nemalion。本种是亚热带性海藻,为我国北方常见种类,南方亦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各大学的植物学课程亦常把它作为红藻类的代表种之一。曾呈奎和张峻甫等(1962)描述过产于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张德瑞(1962)亦详细报导过其孢子萌发过程。本文作者研究了青岛和广东海丰产的本种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现将其生殖系统发育、及其生活史报导如下,供各大学植物学师生及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枝角类通称溞,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ranchipoda=Phyllopoda)、双甲目(Diplostraca)。枝角类在淡水中分布广,数量大,繁殖快,易培养,并富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淡水鱼类鱼苗和某些成鱼极为重要的天然饵料。此外,枝角类在污水毒性试验、药物微量测定、繁殖、育种与变异等科学研究上也很有价值。解放后,我国水生生物工作者对枝角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但有关广东、广西两省区枝角类的报导较少。迄今,广东已报导的枝角类仅53种,隶属于23属6科,广西则仅报导了34种,隶属于20属5科。我们自1963年以来结合教学工作,先后在广东、广西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湛江城市建成区及城乡结合带的古树名木299株,其中古树292株,名木7株,分属16科20属24种。树木种类以榕属(Ficus)植物最为显著,占总资源的77.9%;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鹊肾树(Streblus asper)秋茄树(Kandelia candel)、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叉叶木(Crescentia alata)和牛蹄豆(Pithecello biumdulce)等,为湛江特有的古树名木资源。分析了古树名木资源的分布与湛江城市建设的关系,讨论了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1年11至2002年1月间北部湾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海域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渔获虾类24种,隶属于6科11属;蟹类30种,隶属9科19属;虾蛄9种,隶属2科6属。各种类沿水深和地理分布有明显变化,主要集中分布于湾中部水深21~80m海域。  相似文献   

13.
斑玉螺(Natica maculosa Lamarck)俗称“蚶虎”或“花螺”,是蚶、蛤等双壳类的主要敌害之一。1975年10月至1976年4月,广东省阳江县海水养殖场在20亩的泥蚶(A.granosa)苗埕内,养殖1亿2千万粒蚶苗,竟有7千多万粒被斑玉螺所侵食,造成生产上很大的损失。为了探索防除斑玉螺的方法,我们先后于1975年9、10月和1976年8月,在该场海陵分场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进行了斑玉螺生态调查,并以泥蚶为保护对象,在蚶埕进行斑玉螺的防除试验,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的鱼类种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雷州半岛8个红树林分布区设站位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其中获得鱼类127种,分别隶属于15目58科100属。以鲈形目最多,共27科49属65种,占51.2%。种类出现最多的科为(鱼叚)虎鱼科。采获种类最多的站位为北潭。各站位之间鱼类种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调查获得的鱼类体型偏小,大部分种类具有食用价值,其中16种已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的鱼类种类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雷州半岛8个红树林分布区设站位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其中获得鱼类127种,分别隶属于15目58科100属。以鲈形目最多,共27科49属65种,占51.2%。种类出现最多的科为鰕虎鱼科。采获种类最多的站位为北潭。各站位之间鱼类种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调查获得的鱼类体型偏小,大部分种类具有食用价值,其中16种已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叉枝粉枝藻 Liagora divaricata(图Ⅰ)及三亚粉枝藻 L Samaensis Tseng(图Ⅱ)属于蠕枝藻科 Helminthocladiaceae 粉枝藻属 Liagora(7)。1941年曾呈奎发现于海南岛,均定名为新种。它们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琼海及三亚等地,为热带性藻类。这两种海藻在1941年发表以后,只 Abbott(1945)(1)和 Dawson(1954)(4)先后在夏威夷和越南报导过叉枝粉枝藻,而三亚粉枝藻迄今未有人报导过,故对它们不是很了解的,尤其是对其生殖器官更不了解。近两年来作者在海南岛采到了两种的大量标本,并观  相似文献   

17.
1975年4月,我们在海南岛三亚采集贝类标本,从浅海捞起的珊瑚中,采到一种奇特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经鉴定其学名为拟海菊足蛤 Pedum spondylioideum(Gmelin)。这种贝类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柱目(Anisomyaria)、扇贝超科(Pactinacea),扇贝科(Pectinidae),足蛤属(Pedum)。足蛤属全世界目前唯有报导过这一种,在我国是首次纪录,现简介如下:1.标本采集地广东省海南岛崖县(三亚)。  相似文献   

18.
雷州半岛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均为小型的双壳类,褶白蚶Acarplicata(Dillwyn)、偏顶蛤Modiolussp.、翘鳞蛤Irusspp.(两种)、单韧穴蛤Vulsella sp.、杯石蛏Lithophaga calyculata(Carpenter)、蝶铰蛤Trigonothracia sp.、短壳肠蛤Botula silicula(Lamarck)、楔形开腹蛤Gastrochaena cuneiformis Spengler等共9种,其中短壳肠蛤(Botula silicula(Lamarck))的出现频率最高,达50%左右,为雷州半岛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的主要种类;大珠母贝年龄越大,寄生凿孔贝类数量越多;凿孔贝类可以在孔穴中生活较长时间,最长为6a,生长过程中分泌腐蚀性物质腐蚀贝壳,在贝壳内侧形成斑痕,或凿穿贝壳。  相似文献   

19.
隐丝藻科(Crytonemiauae),除少数生长在热带海区外,多数分布于冷温带海区,目前已知19个属,它们的藻体变异大,在分类上也是比较困难的1个科。曾呈奎(1935、1936、1937)及曾呈奎等(1962)先后报导过我国产的隐丝藻科的3个属共9种(3变型)。作者研究我国沿海的本科标本所用的材料是由徐法礼(1977—82)、李伟新(1977、1980)采自青岛港、刘凤贤(1978—80)、李伟新(1979)采自厦门、湛江水产学院(1953—82)采自广东大陆沿岸的标本,并承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福建师大、上海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浙江大学及浙江水产学院等单位的热情支持,借用本科标本,经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的粉枝藻属 Liagora 种类是热带性藻类,资源很丰富。1941年曾呈奎报导过6种,内有两新种。作者自1974年以来,在海南岛东岸沿海先后采到本届藻类共280编号标本,其中有很多是生长在低潮带下的深水种类。经过几年来用胚胎分类方法的研究,发现除了我国未报导过的新纪录外,还有新种和新属。本文首先报导两种新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