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castracane)Peragallo]、分类上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中心纲(Centriae),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几内亚藻属(Guinardia)。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6-2019年在北部湾沿海采集的绿藻门蕨藻类的样品进行分类学研究。【方法】利用形态学方法,对蕨藻科样品进行形态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过鉴定,确定该水域蕨藻科2属4种/变种,即拟蕨藻属(Caulerpella)的含糊拟蕨藻(Caulerpella ambigua)和蕨藻属(Caulerpa)的盾叶蕨藻(Caulerpa chemnitzia)、总状蕨藻大叶变种(C. racemosa var.macrophysa)和棒叶蕨藻长柄变型(C. sertularioides f. longipes)4种。  相似文献   

3.
已知多丝藻科(索藻目,褐藻门)约有50种,我国仅仅报道2种。记述多丝科的美丝藻属Compsonema、小孢藻属Microsponigum和原水云属Protectocarpus等3个中国新记录属,以及球状美丝藻Compsonema coniferum、多线美丝藻C.myrionematoides、匍匐美丝藻C.serpens、放射百丝藻Hecatonema diffusum、繁育百丝藻H.distromatica、初级百丝藻H.primarium、球形小孢藻Microspongium globosum、考氏多丝藻Myrionema corunnae、原水云Protectocarpus speciosus等9种中国新记录种。研究的标本采集于中国海区,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4.
隐丝藻科一新属—管形藻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空蜈蚣藻(Grateloupia porracea (Mert.)W.X.Li et Z.F.Ding)在幼苗期(0.2dm)已中空,成体的主枝与分枝亦中空,皮层细胞叉状排列或稍背斜形;生枝枝丛(ampullae)只有一条主枝或1分枝;果胞枝由1-3个细胞组成,有的果胞亦产生由1-4个细胞组成的侧枝。其特征与蜈紧藻属(Grateloupia C.Ag)不同。建议将其从蜈蚣藻属中移出另成立一个新属  相似文献   

5.
比较不同温度、光照及海水相对密度条件下无菌与自然带菌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0℃时,无菌藻的比增长率(μ)和叶绿素a(Chla)含量分别为0.398d-1和0.117mg/L,均显著高于带菌藻(P<0.05),在28和35℃时,无菌藻和带菌藻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照度为16μmol·m-2·s-1时,无菌藻平均比增长率μ和Chla含量分别为0.345d-1和0.123mg/L,均显著高于带菌藻(P<0.05),在照度为39和88μmol·m-2·s-1条件下,无菌藻和带菌藻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海水密度为1.007、1.020和1.030g/mL时,无菌藻和带菌藻的生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μ和Chla含量分别为0.325~0.374d-1和0.085~0.133mg/L。  相似文献   

6.
研究波吉卵囊藻及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菌波吉卵囊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波吉卵囊藻―沼泽红假单胞菌体系对溶藻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无菌波吉卵囊藻―枯草芽孢杆菌体系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对三株弧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共栖细菌对三株弧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在无菌波吉卵囊藻中回加带菌藻共栖细菌,分析实验10~18d的数据发现的数据发现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藻―菌体系逐渐恢复对三株弧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采自我国沿海岸的褐藻门短毛藻科Elachistaceae短毛藻属Elachista的分类。【方法】对采自我国沿海岸的短毛藻进行形态学鉴定,描述新种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他分类学信息,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结果】鉴定出长海短毛藻E. changhaiensis Luan et Ding、短毛藻E. fucidola (Velley) Areschoug、暗色短毛藻E. fusca Luan et Ding和细枝短毛藻E. tenuissima Luan et Ding sp. nov.等4个种,含新种1个。细枝短毛藻藻体暗褐色,半球形,直径4~5 mm;基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基垫;同化丝可分成长同化丝和短同化丝,长同化丝较短,长1~2 mm,由63~128个细胞组成,直径6.0~9.5μm;短同化丝较长70~225μm,直径3.5~6.0μm。单室囊囊状,多室囊线状。模式标本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8.
于1999年元月在海南陵水黎安港采集卡帕藻.应用HPLC、原子吸收等分析手段,系统测定其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并与其它几种大型藻类比较.综合评价卡帕藻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卡帕藻蛋白质含量为6.20%,而粗脂肪和粗灰分较高,分别为2.88%和39.04%;卡帕藻中富含K、Na、Ca、Mg、P、Fe、Zn、Mn、Se等矿物元素,尤其是Se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几种大型藻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藻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与溶藻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Bl-zj共培养对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将侧孢短芽孢杆菌Bl-zj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4 d后(BL组),收集样品,以单独培养的铜绿微囊藻(BG组)为对照,提取样品总基因组DNA后进行16S rDNA扩增、构建文库、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BL组与BG组间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结果】测序平均获得高质量序列85390条,946个OUT(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BL组特有OTU 339个。物种组成分析显示,BG组微生物群落主要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为主,其余相对丰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和红杆菌属(Rhodobacter)。BL组微生物群落主要以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为主。BL组的微生物多样性相较于BG组显著下降(P<0.05)。经预测,BG组微生物功能集中在能量代谢与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BL组微生物功能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功能。【结论】侧孢短芽孢杆菌Bl-zj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打破了铜绿微囊藻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Bl-zj的溶藻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报道中国红质藻科的新记录种,尖根星丝藻Erythrotrichia biseriata,加粗星丝藻E.incrassata,日本星丝藻E.japonica,垫状星丝藻E.pulvinata,分枝星丝藻E.welwitschii。  相似文献   

11.
中空蜈蚣藻(Grateloupiaporracea(Mert.)W.X.LietZ.F.Ding)在幼苗期(0.2cm)已中空,成体的主枝与分枝亦中空。皮层细胞叉状排列或稍背斜形;生枝枝丛(ampullae)只有一条主枝或1分枝;果胞枝由1~3个细胞组成,有的果胞亦产生由1~4个细胞组成的侧枝。其特征与蜈蚣藻属(GrateloupiaC.Ag)不同。建议将其从蜈蚣藻属中移出另成立一个新属管形藻属SinotubimorphaW.X.LietZ.F.Dinggen,nov.该属模式种为管形藻S,porracea(Mert.)W.X.LietZ.F.Dingcomb.nov,采于青岛1984年。  相似文献   

12.
增产素促进亚心形扁藻生长与多种培养因素有关。当光照强度为230-2400米烛光时,增产素处理扁藻无增效作用;藻种生长、繁殖不良或培养液中加有人尿时,增产素处理扁藻的效果差。不同温度、盐度和海泥抽出液对增产素处理亚心形扁藻生长无不良影响,它们的细胞相对增长率为41.99—1107.06%;发现了增产素有提高扁藻的抗热能力。  相似文献   

13.
更正     
我刊2019年第4期文章《中国短毛藻属Elachista的分类学II——包括1个新种》第3页2.3节的第2与第3行间漏缺以下内容:“特征描述:藻体暗褐色,半球形。基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垫状假膜体。着生于假膜组织细胞上的同化丝可分成长同化丝和侧丝(短同化丝)。无毛。单室囊和多室囊同体。习性和产地:在中潮带附着于Sargassum confusum藻体上,与Halothrix gracilis等混生。产于大连。地理分布:中国渤海。模式标本产地:中国大连。2.4细枝短毛藻(新种)(图2)Elachista tenuissima Luan et Ding sp.nov.”。谨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长茎葡萄蕨藻对无机碳的利用方式。【方法】运用pH漂移技术,探索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pH补偿点的影响,并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20、25、30℃)下,乙酰唑胺(AZ)、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Z)、4,4′-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钒酸盐(Van)4种抑制剂对长茎葡萄蕨藻无机碳的利用影响。【结果】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的pH补偿点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在一定范围内藻体质量或照度越大,达到pH补偿点时间越短,且pH补偿点均大于9。20℃下各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为30℃,25℃最小,但3种温度下各抑制剂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别(P> 0.05)。4种抑制剂中DIDS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和无机碳利用均无显著影响(P> 0.05),剩余3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依次为EZ>AZ>Van。【结论】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无影响。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利用无机碳没有明显影响。长茎葡萄蕨藻能利用HCO_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两种无机铁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生长、铁含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三氯化铁(FeCl_3)和硫酸亚铁(FeSO_4)作为铁源,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浓度Fe~(2+)、Fe~(3+)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铁含量、两种过氧化酶(CAT、T-SOD)活性,以及总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在水体中无论是添加Fe~(2+)还是Fe~(3+),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光合色素含量、铁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藻体的铁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铁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以Fe~(2+)和Fe~(3+)处理后,藻体铁最高值分别可达到1 522.54μg/g和1 373.93μg/g,增幅为1 369.34%和1 225.92%;藻体维生素C最高质量分数分别可达15.41μg/mg和12.89μg/mg,增幅为107.56%和73.58%。Fe~(2+)实验组对藻体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 <0.05)。实验藻体的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藻体在3 mg/L Fe~(2+)或者6 mg/L Fe~(3+)的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生长最佳,其营养品质可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于1999年元月在海南陵水黎安港采集卡帕藻,应用HPLC、原子吸收等分析手段,系统测定其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并与其它几种大型藻类比较,综合评价卡帕藻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卡帕藻蛋白质含量为6.20%,而粗脂肪和粗灰分较高,分别为2.88%和39.04%;卡帕藻中富含K、Na、Ca、Mg、P、Fe、Zn、Mn、Se等矿物元素,尤其是Se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几种大型藻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的繁殖模式,调控其生殖过程以实现藻生物质稳定增长。【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波吉卵囊藻似亲孢子形成过程,探究温度、照度、氮浓度对其繁殖模式的影响。【结果】波吉卵囊藻以2、4和8似亲孢子型模式繁殖,在藻细胞第二轮分裂过程中因分裂不同步,有时也形成3个似亲孢子。氮限制和弱光显著影响波吉卵囊藻繁殖模式(P 0.05)。通常情况下,波吉卵囊藻以4似亲孢子型繁殖模式繁殖,但在缺氮和弱光下2和3似亲孢子型模式的频率上升。在15~35℃温度范围内,波吉卵囊藻繁殖模式变化不大。【结论】波吉卵囊藻有4种繁殖模式。在不良环境中,2和3似亲孢子型模式频率上升。  相似文献   

18.
隐丝藻科(Crytonemiauae),除少数生长在热带海区外,多数分布于冷温带海区,目前已知19个属,它们的藻体变异大,在分类上也是比较困难的1个科。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氮、磷和硅营养盐对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磷和硅营养盐浓度下,条纹小环藻比生长率μ变化显著(P<0.05),其中,硝酸盐为0.60~0.85 d-1,硅酸盐为0.49~0.61 d-1,磷酸盐为0.46~0.51 d-1。总体而言,在一定的营养盐浓度范围内,条纹小环藻的最大藻细胞密度Nmax随着氮、磷和硅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条纹小环藻叶绿素a(Chl a)含量亦随着氮、硅浓度的增加,与Nmax增加趋势一致,但随着磷浓度的增加Chl a先增加后减小,与Nmax不一致。条纹小环藻的主要限制营养元素是氮和硅,而磷可能不会成为其短期培养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0.
环纹藻化石不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新生界地层,而且笔者近年在黄土高原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中亦有较多发现。在8个化石点共找到环纹藻化石2378粒.研究表明,它具有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性。含环纹藻的孢粉组合不仅有喜暧湿的阔叶树种花粉,而且也有喜冷湿的暗针叶树种花粉,反映了环纹藻对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我国西部环纹藻化石种类较东南部单调,其数量从东向西趋于减少。其时代分布,从晚更新世早期到晚全新世,以中全新世最为繁盛。人们可依据它及其共生藻类,追溯到地史时期淡水湖沼的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