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2.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的一篇采用元分析的文章指出,未来20年,全世界城市的爆炸性增长将对人口和全球环境构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3.
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分别侧重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方面,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主要的国际性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产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概念的内涵有了重大扩展。全球环境变化作为威胁人类安全的因素之一,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由全球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一方面直接与全球环境问题相联系,另一方面是通过国际事务中的冲突表现出来的。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需要关注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环境变化问题,重视科学地评估中国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积极推动中国国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纳入风险管理之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全球变化数据共享的经历对我国数据共享决策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美国对国家投资获取的科学数据采取"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这一政策分两步落实:第一步侧重于数据中心建设。由NASA在全国优选 9个数据中心组成国家级分布式数据中心群(DAACs)。第二步侧重于法规和网络共享建设。由白宫设立总统长期专项---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USGCRP),其中包括"全球变化数据信息系统"(GCDIS)。历经十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科学数据共享体系:GCDIS。在此过程中,政府主持总体规划,并通过预算、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条例使规划得以实施。美国在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经验表明:公益性科学数据共享的工作应由国家负责;国家综合使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执行对该工作的领导;分布式国家级数据中心群是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经济有效的途径;科学数据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是科学数据发展的动力。这些对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总体方案的确定和战略方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文中给出了一种研究全球变化中数据融合的新方法———粗集神经网络结构。用改进的方法训练网络权值 ,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 ,此种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学习、映射能力。说明新模型能够解决传感器输出为二值或一个范围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对“数字地球”的不同学术理解和当前国内外数字地球发展重点领域或方向,展望了“数字地球”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指出在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中要重视广泛应用对地观测技术,建立数据库,进而阐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过程,揭示区域和全球变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在其中的作用程度,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科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趋势,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与基本事实,主要强调近50年来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在西部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未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指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特别强调要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17.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广泛的全球岩溶对比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以及研究方法的解决,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从而显示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现代岩溶学的新发展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岩溶作用在大气温室气体CO2源汇关系中的效应,初步估算全球岩溶作用每年可由大气回收6.02×108t碳;二是由岩溶记录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我国大陆岩溶不但面积辽阔,而且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以及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因而保留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信息量很大。我国季风区水热配套,岩溶作用的季节和地区反差明显,极有利于进行岩溶作用与大气CO2源汇关系研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地域优势,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与农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政策考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将严重地限制农业生产,并引起广泛的饥荒,这种预计的灾害情景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和这样的争论,即是否要大幅度地削减温室气体到大气中的排放量。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现在已经进行了一些详细的研究,虽然可以想象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已进行的所有研究还都没有发现全球的食物供应会受到严重的威胁。采取适应对策在一些国家可以产生节省成本的后果,但采取适应对策所需的新增成本会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农业减缓对策的顺利实施,也取决于能否减少技术转让与扩散的障碍,是否能获取可用资金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和其它帮助全球所有地区落实行为转变和技术机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统计分析、模型模拟、虚拟试验和多种海面变化代用资料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全新世中国东部海面和全球平均海面千年尺度波动期和两千年来中国东部海面百年尺度波动期的划分方案,分析了这些波动与同期全球和中国温度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了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海面波动对沿海地区海陆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影响,提出了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全新世海陆交互作用研究应注意从趋势模式向波动模式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科学和技术评价的机构,下设负责气候和温室气体、影响和对策、社会和经济问题三个工作组。它的第一次评价报告完成于1990年,修订于1992年。为了于1995年9月完成它的第二次评价报告,IPC组织了世界各国200多名各领域的科学家(13名来自中国)分50多个章节撰写,于1995年3月完成了IPCC第二次评价报告的第三稿。本文浓缩介绍了IPCC第二工作组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