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权志高 《矿床地质》2006,25(Z2):253-256
矿化区位于新疆吐哈盆地东南缘的大南湖凹陷东部,铀矿化赋存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和中段上部,上段主要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中段主要为曲流河和三角洲沉积。铀矿化厚度4.9 m,品位1.902×10-4,平米铀含量1.996 kg/m2。矿体形态为板状。含矿岩石主要为褐黄色、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砂质砾岩、砾岩。铀的存在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区内的铀矿化类型属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与层间氧化带发育存在直接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2.
权志高  张甲民 《地质找矿论丛》2007,22(2):113-117,124
新疆大南湖地区的层间氧化带发育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第二、三岩性段砂砾岩,以褐黄色为主;层间氧化带具多层性,埋深31~343 m,厚度2~138 m;层间氧化带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原生带;铀矿体主产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最终构造格架控制了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方向和基本形态,不同粒度且非致密结构的砂砾岩和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沉积则决定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厚度和规模,由南向北流的承压地下水造成区内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呈向北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国龙  朱捌  王建永 《地质学报》2005,79(5):679-689
利用前人钻孔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找矿目的层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特征、砂体厚度及空间展布;对比各岩层的后生氧化程度,确定了层间氧化带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展布形态。通过对目的层砂岩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查明了本区砂岩孔隙度、密度与其结构构造密切相关,以及氧化带中次生矿物变化和化学元素如Fe、CO2、C有、S、U、Th、Se、Mo、V等含量变化与地下水的氧化作用有关,符合水成铀矿床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圈定出氧化砂体,其底板埋深小于300m、厚度达50-100m、氧化带前锋长达60km。并在氧化带前锋发现铀矿化、硒矿化多处,初步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矿化区位于新疆吐哈盆地东南缘的大南湖凹陷东部,铀矿化赋存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和中段上部,上段主要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中段主要为曲流河和三角洲沉积.铀矿石的特征元素有机碳orgC、CO2、∑S的化学分析平均值分别为0.42%、4.19%、0.38%,明显高于大南湖地区相应岩石的平均值0.34%、0.40%、0.14%,反映U元素的富集明显与其相关.铀矿石所分析的7种微量元素,其平均值均大于大南湖地区砂岩相应元素的平均值,反映了层间氧化作用可能是微量元素迁移富集的机制之一.铀矿化厚度4.9m,品位为1.902×10-4,U含量为1.996 kg/m2.矿体形态为板状.含矿岩石主要为褐黄色、灰色中一粗粒长石岩屑砂岩、砂质砾岩、砾岩.大南湖地区含矿层位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为黑色和灰色.铀的存在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区内的铀矿化类型属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与层间氧化带发育存在直接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侏罗系地下水形成演化与层间氧化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发育与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应用古水文地质的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侏罗系地下水的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并对侏罗系合水岩组划分出三个水文地质时期。定量地确定了地静压力系统和水位压力系统对沉积水的改造作用,计算了压挤水和渗入水的交替强度。指出了盆地南部移入水压系统区是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HAB地区层间氧化带铀矿化的含矿层具有渗透性和铀源条件较好的灰色砂体,含有一定量有机炭作为还原剂、层间氧化带的规模和分带性都比较好。受层间氧化带翼部过渡带控制的铀矿化规模大、层数多、品位富,显示出本区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建议今后将进一步控制延安组和直罗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展布形态、追索矿体规模应为将来找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林双幸  王果 《铀矿地质》2003,19(5):264-270
本简要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以及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乌伦古河组和红砾山组的沉积环境、原生地球化学环境、层间氧化带发育规律和砂岩型铀矿化的产出特征。笔认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对于在该盆地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磊 《陕西地质》2008,26(1):38-45
本文详实介绍了吐哈盆地地质特征、砂体特征、层间氧化带特征、铀矿化特征和铀成矿条件,指出了西山窑组一、二、三岩性段为主要找矿层位,认为吐哈盆地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按照矿物组合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其中氧化带又可划分出完全氧化亚带和不完全氧化亚带,各带岩石中的矿物组合特点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特征元素U、Th、∑S、C有机、Se、Mo、Re、CaO、CO2含世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铀矿体严格受氧化还原过渡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氧化还原过渡带(铀矿石带)和不完全氧化亚带中,呈不规则卷状、板状和透镜状。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保群 《铀矿地质》2000,16(6):322-326
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的地质预测和评价标准,对控制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构造背景、岩性岩相、水文地质特征、古气候、铀源等基本条件及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铀成矿远景,认为苏巴什-底哈尔、三道岭以及布尔加凸起西南部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地段,今后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徐高中 《铀矿地质》2003,19(3):137-140,147
吐哈盆地南绕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新疆古陆台发展阶段(An∈),(2)准吐陆块南绕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C1);(3)岛弧前线增生推覆体及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C2~T);(4)次造山区——斜坡带发育阶段(J~Q)。第三阶段为本区中新生代沉积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斜坡带构造基础,第四阶段的山间盆地发育期控制了本区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中新生代次造山区背景上的稳定斜坡带—河流相富还原剂可渗透平缓单斜层—局部背斜、鼻隆及断层复活”的构造叠加组合为本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构造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巴戈壁盆地沉积盖层的分布、岩性组合及古气候环境分析,提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形成于温湿的古气候环境,泥-砂-泥地层结构清晰,砂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是巴音戈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铀矿的找矿目的层。  相似文献   

13.
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发育与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应用古水文地质的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株罗系地下水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侏罗系含水岩组划分出三个水文地质时期,定量地确定了地静压力系统和水静压力系统对沉积水的改造作用,计算了压挤水和渗入水的交替强度,指出了盆好南部渗入水压系统区是株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8  
陈戴生  王瑞英 《铀矿地质》1997,13(6):327-335
本文通过对512、511矿床及其它矿点的铀源、地质构造、含矿主岩岩性、古气候、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按照矿物组合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其中氧化带又可划分为完全氧化亚带和不完全氧化亚带,各带岩石中的矿物组合特点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特征元素U、Th、∑S、C有机、Se、Mo、Re、CaO、CO2含量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铀矿体严格受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主要分布在氧化还原过渡带(铀矿石带)和不完全氧化亚带中,呈不规则卷状、板状和透镜状。  相似文献   

16.
张振强 《铀矿地质》2003,19(4):203-207
本从第三系找矿目的层的分布、砂体发育特征、后生蚀变、有机质含量、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及铀矿化(异常)等方面,对内蒙古通辽地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理论,对公婆泉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特征、水文地质条件、铀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具有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并有砂岩型铀矿化显示,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值得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8.
层间氧化带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型铀矿床中有关稀土元素的研究较少,在国内仅有对物源的示踪和其配分形式特征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作用带中赋存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作用中可能有的迁移特点,并对稀土元素的总量、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和δEu和δCe值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以上参数变化与层间氧化带分带的关系,以及对铀矿化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十红滩矿区西山窑组沉积、砂体特征和西山窑组层间氧化带纵横展布规模、规律及层间氧化带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尤其对西山窑组第二岩性段、层间氧化带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了氧化带形成的地质背景;总结了十红滩铀矿床各矿带的空间展布、矿体形态、规模、铀矿化特点;认为在该矿区西山窑组第一、第二、第四岩性段中有望找到新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吐哈盆地大南湖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划分为3段,构建了等时地层格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该地区的钻孔数据库。通过项目组自主研发的专业软件,对钻孔数据库中各层段进行了检查和数据提取,在ArcGIS平台上编制了西山窑组第2、3岩性段砂体等厚图和砂地比等值线图。通过数据叠合分析,快速恢复其沉积相,发现第2岩性段主体沉积格局为三角洲相,局部发育辫状河相;第3岩性段主体沉积格局为冲积扇相,在扇体周围发育辫状河相。该研究成果既为本区进行沉积矿产预测提供了基础图件,也为类似沉积盆地进行沉积相分析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