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安·德富卡海岭东侧3.5Ma的洋壳上发现温泉M.J.Motl等温暖的变换海水在洋中脊侧翼上通过基底岩石以很大的规模循环着,就象大洋每隔几个十几万年通过地壳一次一样。这样大规模的热液循环通过海底带走了20%以上的总热通量,并且可能明显增加了大洋的地球...  相似文献   

2.
拉布拉多海位于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和西格陵兰海岸之间,海洋磁力、重力和地震资料显示拉布拉多海是在晚白垩纪至早新生代沿大西洋中脊的一个分支扩张而成的。大约35Ma前,格陵兰与北美洲大陆的分离活动停止,在拉布拉多海中部留下了一个死亡的扩张中心,这可从重力和地...  相似文献   

3.
4.
慢速扩张洋脊上的快速裂谷扩展MartinCK等20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沿着洋中脊扩张轴的裂谷扩展。一般说来这一过程是随着两个扩张段之间的水平断错沿洋脊走向的移动,一个扩张段吞蚀另一扩张段而加长的过程。这个移动留下了一些倾斜于脊轴的假断层。测量扩展脊...  相似文献   

5.
北大西洋中部洋壳的长期剥蚀Brian.E.Tucholke等研究区位于大洋中脊西侧,共分(A、B、D)3个区,它们可反映年轻洋壳的一般状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先进方法。B区的洋壳约24Ma,展现为N24°E的线性深海丘陵,研究区位于一个1.3km高的...  相似文献   

6.
俯冲带的剥离洋壳GakuKimura等人们已经发现地壳的形成和地慢的地球化学演化主要取决于俯冲带洋壳的命运。现代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是定量描述俯冲带的地球化学通量以及在俯冲过程中使用包括 ̄(10)Be作为一种自然同位素示踪剂为基础的模式,研究表明地球化...  相似文献   

7.
8.
9.
10.
洋壳自洋中脊形成到俯冲进入地幔之前,与流体(如海水和热液流体)在海底表面及洋壳内部可以发生广泛的水-岩相互作用,通过对洋壳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和同位素分馏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海底热液循环系统,探究地球表层和深部的物质及能量流通。锂(Li)元素对流体活动敏感,在很多地质过程中(如风化作用、海水及热液蚀变等)同位素分馏显著,因此其含量和同位素比值变化可以记录洋壳蚀变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但由于蚀变洋壳的直接测试数据仍很匮乏,已有的Li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解释存在较大争议,导致关于洋壳蚀变过程中Li元素迁移和同位素分馏的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主要汇总了近年来针对大洋钻探获取的基岩岩芯Li同位素行为研究资料,探讨了在玄武岩蚀变和深海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影响Li元素迁移和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如蚀变温度、蚀变流体的化学组成、水-岩比值、次生矿物沉淀等),并进一步提出近期工作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1)继续完善Li储库和提高分析测试精度;(2)进行不同空间尺度下的Li同位素研究;(3)关注动力学分馏对高温蚀变过程中Li同位素行为的影响;(4)开展Li同位素与其他同位素体系的联用。  相似文献   

11.
12.
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过程中,对于已知热液区需要精细地质填图工作,而这种填图往往存在覆盖面积较小、所包含的地质要素较少以及与区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联系不足等问题。基于历年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26洋脊段(51° E区域)所获得的深海光学拖曳系统的资料,结合高精度多波束水深数据,提出一种系统的底质热液异常划分原则,识别出热液蚀变岩石或角砾、疑似热液沉积物、热液生物及其遗骸富集和胶结碳酸盐4种底质热液异常类型。高分辨率海底地质填图结果表明,本区存在4处热液活动的异常区。#26洋脊段热液活动频率值为2~10,至少是全球海底热液活动频率经验公式的1.8倍以上。我们认为在超慢速扩张脊局部熔融异常或者发育非转换不连续带的洋脊段,可能存在更多的海底热液活动,也具有形成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14.
缓慢扩张的海脊段具有高度不对称的特征。横切轴部的这种不对称表现在水深、断层几何形状和洋壳厚度变化上。虽然以前把短时期的不对称增生视为缓慢扩张海脊的一个扩张要素,但是对扩张段内部的这种过程还不了解。该项研究首次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1996年CD99研究航次在29°N大西洋中脊BrokenSpur段南半部分完成了深拖磁力和高分辨率旁侧声纳调查,该段有许多被认为是缓慢扩张海脊特征的构造,也是以前进行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重点。洋壳从该段中心向端部变薄,在中心为许多小断层的对称地堑,在端部内角变为单个大断层崖…  相似文献   

15.
门捷列夫洋脊南部的粘土矿物沉积具有明确的物源,为追踪该区沉积环境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末次间冰期以来,ARC7-E23孔中的粘土矿物记录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变化。结合沉积物粒度的端元组份和冰阀碎屑沉积,粘土矿物的变化模式表明,东西伯利亚冰盖(ESIS)的规模可能是控制细颗粒沉积的主要因素。在氧同位素2期(MIS2)和4期(MIS4),门捷列夫洋脊南部可能被ESIS所覆盖,几乎阻挡了所有来自加拿大和拉夫贴夫海陆架的沉积物,但允许大量来自东西伯利亚海陆架的细粒沉积物输入。只有当ESIS消融后,波弗特环流和越极流的相对强度以及搬运作用才成为了控制远源沉积物输入的主要因素。MIS3期的气候条件似乎最适合远源沉积物的输入,不仅提高了表层环流的流通性,也提供了足够多的搬运介质。  相似文献   

16.
连续的东太平洋海岭地质一地球物理研究查明了新的构造细节,证实了构造作用在空间上(沿海岭)和时间上的一定差异性.众所周知,在东太平洋海岭活动区范围之外,转换断层具有延伸最长的痕迹.沿着这些痕迹观察到同一年龄层的线性磁异常的位移.  相似文献   

17.
18.
19.
希曾任名利场上的一场角力中败北,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1966年6月2日,<纽约时报>登载了该报记者从莫斯科发回的一篇题为"生物演化与磁场的关系"的报道.文章说,生物演化与地球磁场有关是布鲁斯·希曾博士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奥泼代克博士、德拉戈斯拉夫·宁科维奇博士和吉米·黑斯博士等都是课题组的成员.消...  相似文献   

20.
美国吸取二次大战的教训,加强了海底地形和海洋地质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海洋第一次成为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希特勒德国的军舰和潜艇在大西洋海域神出鬼没,常常在盟军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拳出击,盟军受创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