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地面沉降监控统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详细阐述地下水位变化、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地面荷载变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应用回归分析原理,建立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统计模型,并结合实测数据,分析验证该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陈雷  孟祥武 《北京测绘》2020,(5):691-695
变形监测在保障工程安全、建筑物的监测以及地质结构分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城市发展中,地面沉降更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通过精密水准或GNSS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存在监测点位离散,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采用克里金插值模型进行沉降量内插的设想,并通过北京局部沉降监测实测数据,对上述差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克里金插值模型用于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内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离散观测点沉降数据无法全面反映城市沉降状况,探讨了利用大量离散观测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设计了利用大量沉降观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计算的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流程;提出了基于交叉验证的城市地面沉降空间内插模型的选取方法;并以某县级市为例,利用该方法对城市地面沉降进行了计算和可视化。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操作性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很多城市都在积极采取控制沉降的措施.地面沉降趋势的预测可为地面沉降防控提供数据参考.本文基于天津某地区沉降监测数据,采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对沉降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显示,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地面沉降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在地面沉降的预测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杭嘉湖地区沿海县市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地面沉降观测数据,开发并建立一套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并进一步总结沿海县市的地面沉降变化规律,分析地面沉降机理,对防震减灾、城市规划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框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杭嘉湖地区多个城市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高卫东  张海荣  冯启言  孟磊 《四川测绘》2007,30(5):195-197,220
本文将灰色Verhulst模型引入地面沉降的研究之中,根据某地面沉降观测点的近20年数据建立地面沉降发展模型,并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地面沉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张彭  朱邦彦  孙静雯  王晓 《测绘通报》2019,(11):141-144
地面沉降风险评价对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InSAR沉降和地质数据对南京河西地面沉降进行风险性分析。首先,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2012-2016年河西地区的沉降信息,结合软土层厚度、土地利用类型、地面高程和轨道交通分布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三级多因子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然后,分析了河西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程度;最后,着重分析了轨道交通的沉降风险。结果表明,河西地面沉降风险空间特征明显,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河西北部的江东街道、凤凰街道及莫愁湖街道,面积约6.4 km2,其中地铁2号线地面沉降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
李晓影 《北京测绘》2022,(8):1102-1107
本文阐述了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水准测量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监测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以杭州市为例,通过多期水准测量、In SAR监测等技术方法,获取了杭州市2015—2020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信息,并针对城市区域内重要基础设施、大型线状工程、跨江桥梁等进行了地面沉降应用分析。将历史及同期开展的城市水准测量成果与In SAR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显示两种技术方法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技术方法可以相互弥补,将两种技术方法进行融合处理和综合分析的建设思路,可以为新一线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袁铭  杨朝辉 《测绘通报》2006,(12):24-25,28
城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对相关资料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并对地面沉降进行预测,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介绍系统中采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的原理、数学模型及其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地面沉降已广泛发生在世界各地,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损失.GM(1,1)模型作为经典的地面沉降预测方法,不适用于随机型数据预测.将AR模型与GM(1,1)组合成GM-AR模型对城市地面沉降数据进行预测,预测值残差小于GM(1,1)模型,未来2、3期预测值小于1 mm,且趋势线更贴近实测值,效果优于传统的GM(1,1)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