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丽霞  王赟  杨军  张毅博  王士成 《地球科学》2021,46(4):1518-1536
系统调研了地震波旋转运动的理论研究、仪器研制、实际观测和应用,总结了地震波旋转运动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旋转分量的定义及间接地通过平动分量求取旋转分量的方法,以及从不同应用角度对旋转分量展开的研究;其次介绍了旋转地震仪的分类及其原理,对比了不同类型旋转地震仪的优缺点及其目前可以达到的技术参数指标;最后讨论了旋转分量观测及其在天然地震以及勘探地震中的应用,包括建筑工程领域的尝试.调研发现国内外旋转运动的研究差距较大,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中,不同震源与介质类型所产生的各种地震波在旋转分量上的特征差异一直是领域关注的焦点;如何制造高精度、高灵敏度、宽频带的旋转地震仪是国外同行攻关的热点;如何在地震学及相关工程中应用旋转分量,联合平动分量反演地下介质精细结构和震源性质的新特性参数是旋转运动学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槽波地震仪的发展一DYSD—Ⅲ型矿井数字地震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矿井槽波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最新成果,介绍了DYSD-Ⅲ型矿井数字地震仪的技术特点,指标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4.
5.
古地震学是适应重大工程建设中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鉴定和研究史前地震为主要内容。在与历史地震类似地质效应对比的基础上,古地震学研究已经提供了大量的不同构造环境下史前地震的证据,并已试图建立了多种断层习性模式。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检验和发展新的测年技术、系统调查历史地震事件以及阐述长期和短期的断层习性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7.
8.
回顾了矿井槽波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最新成果。介绍了DYSD—Ⅲ型矿井数字地震仪的技术特点、指标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数字AGC(自动增益控制)是数字地震仪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对DFS-V型数字地震仪中的数字AGC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建立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图和工作方框图,对第一乘法器、第二乘法器、数字电平检测器、扩展和压缩发生器进行了深入的电路分析。最后结合主要的时序图,对DFS-V型数字AGC的整体工作过程进行了全面地评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整个世界太古宇和元古宇地区的地震波速模型,发现太古宇地区的厚度为35km左右(碰撞带边缘除外),而元古宇地壳的厚度则显然要大得多,大致为45km,并且在其基底有一较厚的高速层(>7km/s).我们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解释这些差异。第一种模型把这种差异归因于上地幔成分的改变。太古宇地幔中的温度较高,因而导致了科马提熔岩的喷发,结果使得岩石圈过分贫化而不能产生大量的玄武质熔体。元古宇地是在富地幔  相似文献   

11.
数字地球:10年发展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字地球是20世纪末期问世的定量化研究地球的一个新的战略方向,是集空间科技、信息科技、地球科学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领域。描述了数字地球的缘起和10年发展历程、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科学与商业共享系统,多层次多学科应用领域和包括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学会、学报在内的学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指出数字地球的重要作用与巨大的发展潜力,提出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参阅了有关资料和文献 ,结合本职工作 ,就“数字地球”、“数字福建”和“数字地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对地震预测、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岩石力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获取变形场云图,缺乏结合一些指标对变形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裂隙砂岩试件压缩加载过程进行非接触式、实时变形测量,结合方差量化描述应变场分异特征;而后对应变场方差变化曲线进行有限差分求导,量化描述应变场分异速率,分析应变场演化规律及前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裂隙砂岩试件的变形破裂过程可划分为压密、弹性变形、裂纹稳定扩展、裂纹快速扩展及破坏等4个阶段。加载过程中裂隙砂岩试件的裂纹萌生和扩展行为,在应变场上表现为应变局部化带的产生与发展,进而导致应变场方差和分异速率发生变化。应变场方差-轴向应变曲线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可划分为稳定分异、加速分异以及加加速分异等3个阶段。应变场分异速率-轴向应变曲线在张拉裂纹起裂时均出现第一个尖峰,可作为裂隙岩体失稳破坏前的前兆信号,对应的前兆应力与峰值应力之比为0.80~0.96。研究成果对工程岩体失稳预测具有较好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数字地球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数字地球的有关概念,探讨了数字地球的有关技术基础,并就数字地球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数字矿区的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寒  宋金玲 《江苏地质》2003,27(4):225-228
伴随着新世纪和“数字地球”时代到来,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工程已经启动,数字矿区的建设也因此提上日程。根据我国矿区现状,从区域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结合的角度,诠释了矿区概念,对数字矿区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探讨,给出了数字矿区建设的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6.
分秒必争的地震速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进行了模拟测震地震 速报与数字测震地震速报的对比,总结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对地震速报工作的不足之 处提出了看法.对以后地震速报的改进、提高作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冲龙  刘刚 《地球科学》2002,27(5):605-609
“数字国土”是新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也是对“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战略计划的响应,其核心问题是分布式点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主题数据库建模,“多S”结合与集成,三级网络结构,信息标准化体系,海量数据入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关键技术的攻克,是实现区域地质调查了与矿产资源的信息化前提,而信息安全是“数字国土”的保障,作为合理而完善的解决方案,除了制定总体规划和系统结构外,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实施步骤,这需要借鉴国际上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球信息科学方向发展和最新成果,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勘查与管理的特殊布局,通过周密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来制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和探讨了数字地球概念的起源、内涵及其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数字地球对地震科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数字地质与矿产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鹏大 《江苏地质》2012,36(3):225-228
数学地质已经为我国地球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地质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称之为"数字地质"。分析了数字地质的发展,介绍了目前数字地质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震害预测的精度和震灾快速评估能力。城市震害预测工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支持下 ,能有效对震灾的发生及时获取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震害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进行科学估算。利用数字城市为我们提供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技术系统 ,帮助政府快速了解震情、灾情、提出对策。同时 ,依据震害预测研究成果 ,结合数字城市、数字福建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防灾薄弱环节 ,采取减灾措施 ,制定城市减轻灾害的长远规划 ,提高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