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北部偏北大风的分析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1982年—1986年10—5月冷空气影响南海时的船舶投资料,天气图和海洋站等资料,得到了偏北大风发生的主要形势特征及其预报方程。试报结果表明:方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可作为冬半年冷空气大风的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良华 《海洋预报》1989,6(1):57-63
上海港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港口,单就海运来说,每天有各类大小船只15,000条进出港口,许多小船遇到6—7级大风时,经常在港内碰撞沉没,大船在8级以上大风航行时,也会发生碰撞,造成损失。据上海港1979—1982年四年间统计,因大风造成碰撞、沉船事故102次,损失约32万余元,平均每次大风损失3,100余元。冬季,上海港处于东亚南、北两支西风气流的汇合处,冷空气活动十分频繁,东海、黄海低压活动也较多,而冷空气大风的影响尤为显著。每年11月到翌年1月,阵风8级或8级以上的偏北大风过程月平均有3次,6—7级偏北大风过程月平均有5—6次,大风持续时间一般为1—2天,最长可达10天左右。因此,冷空气大风对上海港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十分严重。为此,本文对单纯冷空气南下,造成上海港8级或8级以上偏北大风的过程,建立开船条件48小时预报天气型,供管理船舶部门在大风前48小时合理调度客货轮和保障船舶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3.
舟山群岛海域一次大风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舟山群岛一次冷空气大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风产生在典型的贝湖脊型横槽形势下,高空横槽的转竖使得冷空气从低层到高层开始向南爆发.冷空气南下与东海低压强烈发展造成的强气压梯度以及中低层冷平流的作用是造成强风的重要原因.高低层散度场的耦合以及高空锋区过境时产生的动力下沉运动造成强烈的动量下传,进一步加大了地面风速.  相似文献   

4.
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黄渤海沿海大风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影响系统对2008—2011年黄渤海沿海的大风分了四个天气类型:气旋、低槽冷锋、台风和综合类。对不同类型的大风天气,就T639数值预报产品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强度和中心位置以及大风出现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大风落区、最大风速值和最大风速值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落区的预报准确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对黄渤海沿海大风具有较好的预报准确率,漏报率较低;对于台风类的预报能力偏差;预报数值比实况偏小,当预报有气旋、或预报大风时间长范围大时,实况风将增大1—2个量级;对于大风的开始时间预报略偏早,而对于大风的结束时间和最大风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预报均略偏晚。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海洋石油开采的迅速发展,海上大风对石油钻井平台拖航、插桩和作业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确保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必须做好海上大风预报。本文据勘探2号平台1980年11月10日至1981年4月27日在长江口外海区5个月的观测资料,对该期间由于冷空气影响,而产生的33次大风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概括了其天气形势的演变特点,单站曲线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气压梯度、锋区强度和湍流交换对风力的影响。本文可供有关部门研究远海冷空气大风和作海上大风预报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浙北沿海南大风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项素清 《海洋预报》2004,21(1):75-80
本文对2003年4月16~17日发生在浙北沿海的一次10~11级南大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入海高压的稳定维持和西面低值系统的发展是造成南大风的直接原因,北面冷空气的动力作用和西南急流引起热力降压作用,使地面增温、增湿、梯度堆积,并引起对流发展,使高空动量下传,有利于南大风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气旋大风的预报,实际就是冷空气南下和入海高压加强造成地面加压与气旋东移发展造成地面降压,这两个因素所造成气压梯度变化的预报。本文根据嵊山、嵊泗、大陈、吕四气象站和小庙洪海洋站的冬、春汛大风资料,对江、浙沿海251次气旋大风过程进行天气、气候分析,获得四类气旋强度变化,冬春季频数及路径移动规律等情况。对江苏沿海59次气旋后部偏北大风和37次气旋前部偏南大风例子,应用天气学原理并结合日常预报工作经验,建立700毫巴和地面气压场天气形势模式,提供气象、海洋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3 ~2012年热带气旋资料、浙江大风实况资料和地面高空图资料,对60a来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大风进行统计分析;将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分为7种类型进行讨论,分析各种路径的热带气旋所产生极大风速的分布特征和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953 ~ 2012年60 a中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共有279个,平均每年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有4.7个,产生8级以上和12级以上大风分别有4.3个和1.9个,造成浙江大风的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7~9月,占80%;登陆热带气旋产生的极大风速与近中心最大风速正相关,且产生的极大风速常比其近中心最大风速大;12级以上大风出现概率较大的依次是登陆浙江沿海、在浙闽边界到厦门之间沿海登陆、近海北上转向、在浙沪边界到鲁辽边界之间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对热带气旋产生大风时的高低空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地面冷高压常对浙江热带气旋大风有增幅作用.因此,热带气旋大风的预报,除考虑热带气旋自身因素外,也要考虑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FNL、ECMWF的预报资料、NMWW3(Multi-grid WAVEWATCHⅢ)模式的后报海浪资料和JMH气象传真,对2010年1月东亚的两次冷空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分析了天气形势和对西北太平洋海况的影响,揭示了影响程度差异的本质。对比分析表明:长波槽在东亚大槽气候位置的维持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发生恶劣海况;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的增强,下游半个波长处副高脊增强,进一步加强我国东部地区500 hPa上的西南气流,造成冷空气南侵减弱;EC-MWF对两次冷空气过程高低空96 h和168 h形势预报准确,240 h的海平面形势预报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舟山市1994~2003年的测风站资料统计了突发性冷空气大风的发生规律,是以中路冷空气为主,主要发生在11月到3月。通过t统计分析,认为与冷空气大风关系密切的物理量主要有各层风速、低层的温度梯度、地面的气压梯度等,因此主要从这些物理量中选取预报因子。用SVM方法建立预报模型,结果证明SVM方法确实适合小样本建模,有较好的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风廓线、ERA Interim 0.25°×0.25°再分析资料、EC-thin和TJwrf模式结果,对2017年11月23日夜间渤海突发性大风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探讨短期时效的预报失败原因及订正思路。研究表明:(1)高空动量下传是风速快速增长的原因,较强的高层动量下传及风速垂直切变明显增强了近地层风速的突发性和对流性;(2)大风过程冷平流强度的增强直接造成地面增压,前期增温使冷锋过境时锋区强度加大地面气压梯度加强,风速变化与最大变压梯度对应,大风区位于正变压梯度中心;(3)由于前期增温导致补充冷空气过境前层结不稳定伴有上升运动,有利于空气的垂直能量交换;(4)数值模式因对地面高压强度及移速的预报偏差,导致模式对于渤海23日风场预报大幅度偏弱。  相似文献   

12.
2021年春季(3—5月)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为偶极型分布,极涡较常年平均值偏强,中高纬度西风带呈现4波型。3月,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月内海雾过程频发。4月,北部海域受高压影响,低层形势场稳定,冷空气活动减弱。5月,我国近海受温带气旋影响出现大风天气。春季我国近海出现了5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2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温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2次。春季共有8次海雾过程,3月3次,4月2次,5月3次。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8次,大浪日数偏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个台风。我国近海的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和南部海域升温明显,南部和北部海域海面温度梯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2020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9-11月,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出现了19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6次,台风大风过程4次,入海气旋大风过程1次,冷空气与热带...  相似文献   

14.
对1999年东营市春夏连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入侵本市的冷空气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强度偏弱,位置偏东以及1998年秋冬季节持续降水偏少是造成1999年春夏连旱的主要原因。同时,黄河断流,客水减少对旱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气象局及时、准确的预报服务,政府的措施得力,减轻了干旱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66—1971年11—2月份有关气象资料,对影响黄海中部的西北路径冷空气产生偏北大风进行了预报。一、资料的使用方法以成山头、千里岩、朝连岛三站定时观测的最大风力平均值代表黄海中部在一次冷空气影响过程中的统计量。使用现有资料,把冷锋进入起报区时的02时地面天气图与前一天20时高空天气图相配合,或把14时地面天气图与当天08时高空天气图相配合,选取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6.
应用观测资料和MICAPS3气象资料显示系统,分析研究了近十年山东沿海7级以上偏北大风的特征。对两年内36次区域性大风个例,以地面影响系统为主,把偏北大风分为四种类型:冷锋型、温带气旋型、回流冷空气型和北上热带气旋型,建立了偏北大风的天气学模型。分月份、分类型统计分析了偏北大风期间地面气压梯度、锋后冷高压强度、锋前低压强度、高低压之间的气压差、850 hPa锋区强度、850hPa偏北风风速、850hPa24h变温,给出了阈值和平均值;分析研究了各类型9级以上偏北大风气象要素的临界值。对各种类型偏北大风的物理量空间结构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锋偏北大风在中低层为较强的下沉运动,低层辐散,有高空动量下传,偏北大风主要是快速南下的冷空气、下沉运动造成的辐散风和高空动量下传的共同作用;气旋型偏北大风在高空为正涡度、低层辐合、整层为上升运动,北大风主要取决于快速旋转的气旋性环流和向气旋中心的辐合运动;回流型偏北大风的中高空为上升,近地面层为下沉,偏北大风主要是低层快速南下的冷空气的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17.
2021年秋季(9—11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整体呈单极型,中高纬环流呈5波型分布,欧亚地区西风带环流形势季节内调整大,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西伸明显.秋季我国近海大风过程主要由冷空气、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影响造成.在12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中,冷空气影响8次,温带气旋影响6次,台风影响4次.西北太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多年的天气图、卫星云图以及1980~1990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建立了能够在南印度洋特定海区引起12m/s以上大风天气的高纬低压系统概念模型,并对主要的南印度洋西部副高型、南印度洋倒"品"字型作了详细的阐述。该天气概念模型主要发生在南半球的冬、春季。(1)南印度洋西部副高天气过程多由高纬度低压系统发展引起。在这一过程中,副高与高纬低压系统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变,海平面气压槽和850hPa高度槽受到槽后冷平流的驱动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并扫过南印度洋东部。(2)南印度洋倒"品"字天气模型中,低压槽受斜压系统的驱动东移并发展加深,与南印度洋东部的副高中心之间形成大风带。该天气概念模型的建立对南印度洋海区大风的预报可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加斌  胡波 《台湾海峡》2007,26(4):476-483
用嵊泗站和大陈站资料对浙江省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北沿海平均每3d有1d出现大风,多于浙中南沿海(平均每7d有2d出现大风).浙北沿海以SSW大风最多,N大风次之;其中NNW—NE大风占46%,SSE—SW大风占43%;浙中南沿海以NNE大风最多,NE大风次之;其中N—ENE大风占77%,S—WSW占18%.浙北沿海大风以4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浙中南沿海大风以1月份最多,5月份最少;浙北沿海大风日数的月变化比浙中南小.浙江沿海大风的季风特征明显.浙江沿海冬半年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及初夏大风多为低压、倒槽引起,夏季大风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影响产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多年的天气图、卫星云图以及1980~1990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建立了能够在南印度洋特定海区引起12m/s以上大风天气的中高纬气旋型天气概念模型,井对该天气概念模型作了详细的阐述.该天气概念模型主要发生在南半球的冬季和初春,在该模型中,气旋从高纬低压中分裂出来,快速东移赶上位于其东部的高位低压并发展至其北部.气旋冷锋最终在南印度洋东部引起大风.该天气概念模型的建立对南印度洋海区大风的预报可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