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汝楠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6,8(3):131-133
地壳板块的形成,是由于外来星球的撞击而造成的。太平洋就是巨大的撞击坑,大西洋则是撞击产生的地球背面的S形裂谷。地球上的水,也很有可能主要来源于这次撞击。 相似文献
2.
岩石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研究均表明,含榴辉岩的胶南地块在高温高压变质后经历过快速降压过程,这一过程在构造上表现为隆升-伸展构造。这种构造在胶南地块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地块内部的垂向缩短、水平向伸展构造,以浅色脉体的变形为特征,并反映出从深层次向浅层次的转化;另一为地块边部的正滑型构造带,可分为早期塑性变形和叠加于其上的且分布于地块外侧的晚期脆性-半脆性变形。反映运动矢量的拉伸线理走向呈放射状:北段走向近南北,中西段近东西。这是地块北西侧的变形特点,东南侧情况不明。北部正滑型剪切带中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表明,伸展构造的时代为146Ma±。这次构造运动可能由俯冲至上地幔的大洋板块与地壳拆离造成的重力均衡所引起,其结果不仅使得大陆地壳上隆,而且还使榴辉岩从下地壳上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以地壳上存在的北冰洋——南极洲和太平洋——非洲这两个主要波系为基础,对地壳的一级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宗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2,(3)
陕西商洛及河南卢氏、栾川地区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中发育有滑塌堆积物,其主要类型包括岩崩、滑动、滑塌和沉积物重力流,其中后者主要见到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它们多从下到上构成了由粗到细由浅水到深水的退积序列,呈海相扇三角洲沉积在晚元古代冰川边缘及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边缘的两种大陆斜坡上,其沉积特征反映了中朝板块南缘从晋宁期到早加里东期呈强烈抗张断陷的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5.
伸展构造按其在同一构造旋回中出现的次序可划分为同沉积期的伸展构造和沉积后挤压前的伸展构造两个类型。它们在构造特征、可见性、与变质作用关系、在褶皱时的表现四个方面有着较显著的差别。沉积后挤压前伸展构造具有多发性、局限性和旋回性三个特点。这对于研究区域变质作用、构造和山脉形成有鉴知与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鄂东地区多年的水平和垂直形变资料,反映了该地区的现代构造活动,表明郯庐断裂南段延伸部分呈右旋剪压性质,麻城——商城断裂为右旋剪切扩张,而北延推测段为左旋剪切扩张性质。 相似文献
7.
彭建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4,(2)
本文运用弹性力学理论,试探性地推导了旋扭构造的两类平面迭加应力场的数学表达式和应变图象。进而讨论了马杏垣教授所介绍的华北地区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新华夏系的力学渊源以及伸展构造的发展演化历程。根据推导结果,还讨论了帚状、涡轮状构造为什么是最常见的旋扫构造,旋扭构造各单元的复性特征以及旋扭构造旋回层的相对扭动方向与迭加应力场类别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吕炳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4,(1)
本文从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出发,对我国大陆边缘海区(包括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区域构造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海区构造是由环太构造带和地中海构造带相互交织、迭置,以波浪状镶嵌构造方式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辽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及层状变质岩系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形成于太古代的大陆边缘环境。早太古代以前(大于3000Ma),本区已发育了成分不均匀的原始地壳,后期表壳岩系沉积在这种地壳的裂谷当中并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大约在2800—2500Ma,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石侵位,形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趋势;太古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增生迥返,先存岩石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的定位,并形成钙碱性的演化趋势。在整个太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形作用一直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0.
刘绍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5,(1)
本文给出了三度体反演重力资料估算地壳厚度的公式。其优点是:1,正、反演可互相校核,使计算精度满足预定的要求;2,适用异常线复杂的地区;3,整个计算区只需一个起始点;4,易于编程序计算。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通过对岩石变形过程的分析,认为引起岩石处于应力状态进而发生变形的构造应力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即由开始的地质块体受力到最终的体系中每一质点都会受到应力的影响。这就为热力学原理在地壳构造和变质作用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为今后定量分析这些作用提出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孙廷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1,(4)
本文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地壳形变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的区别和联系,笔者认为,从学科划分上讲,应将地壳形变测量学作为大地动力学的一个分支。笔者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的实用问题以及为地震预报及其研究服务的地壳形变网的布设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地壳形变测量学的学科发展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嫩江-黑河构造带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嫩江-黑河构造带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新开岭一科洛地区,地处大、小兴安岭接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松嫩和兴安地块的结合部位,具体位于多宝山岛弧带和黑河蛇绿混杂岩带、新开岭微地块、塔溪岩浆弧的汇聚部位,多期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15.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关系,只能按某一阶段它们的主次关系进行构造分区,在这种分区中,按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观点划分的构造单元往往不能反映构造的本质特征,因而建立在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上的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无实际意义。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及转换带的时空定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合称为开合旋运动,在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开合旋构造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之为地球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是突发的、短暂的、区域性的;而将充满地球时空、重要非凡的开合旋运动叫地球运动。地球构造运动的内因主要是热能和重力能,核幔交接区是以热能和重力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策源地。开合运动是地球的本质特征,旋转运动是地球形成及演化的必要条件,开合旋运动塑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生机勃勃、动态发展的开合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千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38(7):729-733
采用大吨位可控震源激发和多次覆盖地震反射技术,跨泰州断裂完成一条长度14 km的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与获得的剖面反射波组特征,建立沿测线第四系至古生界的精细地层框架,同时对泰州断裂及其两侧的构造形态、断裂切割深度、构造组合样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地壳存在多个反射能量较强的界面,其中的古潜山面与结晶基底顶界面TG是本区上地壳结构中两个重要的结构面。泰州断裂总体表现为由2条断层组成的断裂构造带,其上部错断第四系底界面,向下错断新近系、古近系等多套沉积层和结晶基底,对该区隆起和凹陷的形成和地层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图像(Landsat-MSS),解译了营口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按其线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划分了5个线性断裂构造带。金州断裂为本区的主要活动断裂,为西部中新生代以来接受补偿性堆积的坳陷断块区与东部长期遭受剥蚀的隆起斷块区的界线。两大断块区内,由活动断裂所围限的5个具有不同升降幅度的活动断块,影响了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营口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受北北东、北西向活动断裂的控制,前者对破坏性地震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起着控制作用,后者常与发震的具体部位密切相关,并主要发生在海城、盖县、熊岳三个地震活动带中。 相似文献
18.
19.
提出了一种描述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即将板块边界的地壳运动表述为板块的相对刚体运动加边界断层面上的负位错分布。应用该模型描述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处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并用该地区近30年的大地测量数据反演了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型方法可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确定沿板块边界断层带的相对闭锁区,从而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20.
胡健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0,(3)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以下简称镶嵌说),是论述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它的创立,使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波浪状运动发展的——在地学领域内进一步被验证。 与其它任何一个科学假说的产生一样,镶嵌说扬弃地继承了它以前的一些假说,兼收并蓄了“收缩说”与“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变化来解释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 “收缩说”是作为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观点逻辑思维的继续而提出来的(B.B.齐霍米罗夫)。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孙荣圭)。然而,19世纪末铀盐放射性的发现、20世纪初地球上冰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一些与收缩说极为矛盾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在膨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