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胶州湾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布与沉积速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HPGeγ谱方法测定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沉积物岩心、潮间带沉积物和周围陆地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238U、228Ra、228Th、226Ra、210Pb、40K和137Cs.笔者对胶州湾沉积物、潮间带沉积物和陆地表层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湾东部沉积物和东岸陆地沉积物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对沉积物岩心放射性核素分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用210Pbex和137cs方法估算了沉积速率,给出的胶州湾的沉积速率为0.64~1.74 cm/a.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近海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氮和磷同时浸取并测定的条件,其中无机态氮和无机态磷用0.1moL/L盐酸浸取后测定;总氮、总磷采用氢氧化钠与过硫酸钾混合氧化剂进行氧化浸取后测定。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氮与磷,探讨了其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发现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氮可占总氮的50%~70%,而有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低于40%,从湾内到湾外这一比例有降低的趋势;与其他海区相似,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对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次表层则趋于稳定或变化较小;而有机氮和有机磷的垂直变化与其相反。结果表明,这种沉积物氮、磷的同时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密度高等特点,可用于近海沉积物氮、磷生态学功能及过量氮、磷生态毒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青岛胶州湾沉积物痕量元素黄铁矿化程度及其剖面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青岛近海不同沉积环境下不同痕量元素的黄铁矿化规律, 2003年5月潜水员潜入海底采集了4个不同沉积环境的未扰动柱样, 并利用Huerta-Diaz and Morse (1990)连续提取技术测试分析了沉积物痕量金属的不同存在形式(活性态和黄铁矿结合态) 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除了在涨潮三角洲上部沉积和潮下带沉积物柱子的Cd和Cr外, 痕量元素的黄铁矿化度的增高取决于其相应剖面上的DOP的增高; 并且不同痕量元素向黄铁矿中转移的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即元素As、Hg和Mo转移的规模最大, Cu、Zn、Cd、Cr、Co和Ni中等, Pb和Mn最小; 此外, 还进一步揭示了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的下部各元素的黄铁矿化程度高, 而潮下带沉积物以及涨潮三角洲沉积物低.最后指出在河口水下三角洲进行的清淤工作应注意黄铁矿结合态痕量元素的活化而产生生物有效的毒性元素.   相似文献   

4.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ICP-MS检测技术,对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潮间带3个沉积柱中重金属Hg、V、Cr、Mn、Co、Ni、Cu、Zn、Cd、Pb、Fe的含量与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柱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泉州湾洛阳江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主要受污染元素为Cu、Zn、Cd、Hg,以人类活动输入为主;V、Mn、Co、Ni、Fe主要受地球化学背景值影响,以自然来源为主。并利用V和Fe作为参考元素,将数据进行标准化,以目标元素和V对应Fe的变化趋势做了归一化分析并作散点图,得出的结论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区分沉积物重金属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具有富集性、难降解性和毒性,长时间累积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为研究珍珠湾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质量现状,2021年9月在珍珠湾红树林分布区采集13件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测试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 与国内其他红树林湿地相比,珍珠湾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地累积指数法显示大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无重金属污染,仅有2个站位受到Cd和Hg的轻微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湾内各站位均为低生态风险; 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Cd主要受江平江输入和珍珠湾东南部海水养殖的影响,其他元素主要为自然背景的岩石风化沉积,利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解析认为,表明江平江输入的重金属贡献率为57%,海水养殖影响的重金属贡献率为43%。综上所述,珍珠湾红树林湿地整体生态状况良好,但仍需重点关注Cd的输入。  相似文献   

6.
泉州湾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泉州湾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12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表明,Co,Fe含量与海岸带土壤背景值较接近且变异系数很小,其含量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的本底值,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而其他重金属与海岸带土壤背景值相差甚大(达几倍至几十倍)且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其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基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用5种评价方法对洛阳江湖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进行评价,洛阳江湖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为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不能满足该区域应执行的一类标准.据地累积指数法,表层沉积物中V,Co,Hg,Fe为无污染水平,Cr,Mn,Zn,Pb为无-中等污染水平,Cu为中等污染水平,而Cd为强污染水平.以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内各元素的平均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t)顺序为:Cd>Hg>Cu>Cr>Ni>Zn>Pb>Co>Mn>V>Ti.沉积物中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研究区域总体上处于生态风险极高水平,Cd,Hg,Cu为重要污染因子.以生物效应浓度法评价,Cr,Ni,Cu,Zn,Cd,Pb的区域总平均含量均在其各自的ER-L与ER-M之间,说明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以上元素对生物的负面效应中等.以综合响应因子法评价,从研究区总平均来看,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指示元素及其污染贡献大小顺序为:Cd>Cu>Ni>Zn>Mn,大多站位重金属污染严重.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属中度-重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
官厅水库水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献辰 《水科学进展》1992,3(4):288-294
研究了官厅水库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铅、锌、镉的分布和行为特性.结果表明,它们在水体中以可溶态存在的只占4.2%,大部分赋存于悬浮物中.对这些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交换态的比例仅为0.6%.重金属在水体的分布可反映污染源和沿途沉积的影响.从不同沉积期底质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推断其污染历程.长期水质变化趋势表明,水中重金属含量在1985年前呈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由于水体含沙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福建三沙湾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蔡清海  杜琦  钱小明 《沉积学报》2007,25(3):456-460
依据2004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三沙湾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除Hg和Cd污染较为严重外,其它重金属的生态危害很小。此外,本项目较全面地对三沙湾表层沉积物的微量元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宛川河中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兰州市宛川河中段双店子河段表层沉积物元素分析,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粒度测试,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河流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富集等地球化学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Zn元素在研究河段有轻度污染;相关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重金属元素主要是在固-液平衡体系中、通过多相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污染源分析表明,造纸污水的排放是造成研究区域中上游河段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大分子有机物质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此段河流沉积物粒度的变化,且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有一定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湖相沉积物重金属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认为就重金属成因方面应加强区分其主要来源是岩石和矿物风化的碎屑产物、大气降尘、人类活动等的研究;重金属污染方面更应重视污染物质的生物有效性、迁移转化机理和重金属"二次污染"的研究;研究手段上,注重运用同位素示踪与定年技术来研究重金属的来源和污染历史,应用高分辨率沉积物钻心研究环境的变迁.最后提出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建立中国湖泊基准数据库,为探讨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同站位多介质同采的资料分析研究了各环境介质中的不同痕量金属对生物富集的贡献。提出底层水中Cu、Hg、As对生物体中同名组分富集的贡献较大。采用PHREEQC软件模拟了底层水中Cu、Hg、As三种元素的组分存在形态,结果表明:Cu(OH2)、HgCl3-、HAsO42-分别为底层水中Cu、Hg、As的优势态,但其生物有效形态依次为Cu2 、HgCl42-、HAsO42-,提出生物对其所处环境介质中痕量金属的富集并不取决于痕量金属的总量或其相应的优势态浓度的多寡,而是取决于痕量金属的生物有效态的浓度大小。  相似文献   

12.
Concentration and mass loadings of heavy metals adsorbed on sediment from an urban road surface in Beij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buildup and washoff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masses of sediments smaller than 500 μm in diameter varied from 11.2 to 25.5 g/m2. On average, sediments smaller than 125 μm accounted for 42.9% of sediments smaller than 500 μm in mass. Cd, Cr, Cu, and Ni were more likely to attach to smaller sediments than bigger ones, compared to Pb and Zn. Mass loading of the sediments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antecedent dry periods, but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better for smaller sediments than for bigger ones.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adsorbed on sediments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40 μm generally decreas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ose adsorbed on bigger ones after rainfall events.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底层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胶州湾底层水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底层水中营养盐的分布规律、营养盐的限制因素、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胶州湾底层水营养盐含量、底层水富营养化判断值与底层水有机污染指数的平面分布非常相似,均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研究区域富营养化程度达45.45%,且胶州湾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溶解无机磷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胶州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中各生源要素(C、N、P、BSi)以及重金属(Cd、Cr、Pb、Cu、Ni、Co、Zn等)的地球化学特征,在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埋藏通量,并结合元素间的比值(OC/TN、OC/OP、BSi/N、BSi/P;其中OC为有机碳,TN为总氮,OP为有机磷,BSi为生物源硅)和重金属的某些污染指数,给出了胶州湾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胶州湾近百年的环境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以前、1980年到2000年左右和2000年至今,经历了环境的未受污染期污染期治理好转期.这些变化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大部分应该归因于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硫化物形成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胶州湾李村河口,对多个短柱状岩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机碳和有机氮)、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黄铁矿及活性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16%~3.21%,有机氮含量为0.002%-0.2%;6个短柱状样的AVS含量变化较大:198.4—0.4umol/g,平均35.6umol/g;活性铁含量为47.5~169.3umol/g,平均91.4umol/g;黄铁矿含量为14.8~41.0umol/g,平均28.7umol/g。通过计算沉积物中活性铁的黄铁矿化度(DOP)与硫化度(DOS)指标,及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发现以下现象:(1)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的活性铁被转化为硫化物的程度较高,被转化为黄铁矿的程度较低,沉积物中的黄铁矿得到了较好保存。DOP不适宜用作河口区氧化还原状态的判断指标,DOS对氧化还原状态的响应更加灵敏;(2)距河口较近的区域,受李村河河水的影响较大,易分解有机质供应充足,AVS大量形成,其向黄铁矿的转化并不充分,活性铁成为硫化物形成的控制因素。距河口较远的站位,活性铁含量相对充足,有机质含量相对不足,因此有机质含量成为硫化物形成的控制因素,AVS向黄铁矿的转化比较充分;(3)有机质尤其是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是李村河口硫化物形成、活性铁富集及其黄铁矿化度的主要控制因素。AVS的形成主要受到有机氮的限制,而黄铁矿的形成主要受到有机碳的限制。因此,河流输入物质对河口区沉积物中C、S和Fe的循环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东北部海域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04年5月和2005年5月两次对胶州湾东北部海域海水的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铅、锌、镉、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以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烃、硫化物、铜、铅、镉、汞、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测定结果,并结合2001年以来历史资料,对胶州湾东北部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历史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该海域生态环境中除个别要素如活性磷酸盐、铅、镉、汞等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他污染要素含量相对稳定且有下降趋势,2001—2005年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相对稳定,仅部分要素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因重金属难以被生物降解,易形成毒害环境因子,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演变是工业化以来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福建三都澳地区人类活动与重金属沉积的关系,对采集自三都澳海域的6根岩心柱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210Pb测年以及重金属元素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三都澳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顶部...  相似文献   

18.
河流中河水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河流污染防治意义重大。对某金矿区3种典型河流的河水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发现4条河流均有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情况,河水中7种重金属元素均出现超标,Cr、As元素超标不严重;底泥中Hg、Pb、Cr、Cu、Zn超标,其中Hg超标最严重,河水和底泥中Hg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3099倍和244倍。河流中重金属主要赋存形态为沉积态,底泥的吸附解吸作用是河流底泥和河水中重金属沿程变化的主控因素;金矿区区域上河水和底泥中重金属很好地服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矿业活动、地层岩性均会影响底泥对重金属的平均最大吸附容量,流径黄土区的双桥河平均最大吸附容量最大。研究结果为矿山河流污染防治与预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