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灰岩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灰岩地区的应用基础、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河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实地测量数据的采集工作,现场共完成高密度电阻率法电测深剖面7条,剖面长度360~600m,探测深度大于260~350m,每条线的有效物理点552个,通过数据处理和反演结果综合解释分析,基本上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并确定地下水井6个.  相似文献   

3.
李远强 《城市地质》2012,7(1):51-54
高密度电阻率法由常规电法演化而来,其电极排列类型多,应用范围广。本文以北京地区的地下采空勘查探测为例,论述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线布置、电极排列,到数据处理、图像解释等技术方法。通过实地钻孔验证,说明探测结果准确,为采空区评价提供了可信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毕威高速公路某工区的滑坡勘探中.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可有效确定滑床的基本形态和滑动面埋深.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2.5维反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讨论了电阻率法2.5维正演和反演的算法,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密度电阻率法2.5维反演程序,该程序可用于8种常用电极装置观测结果的反演.对理论和实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采用的算法正确,程序运行稳定,反演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岩溶不仅会导致基岩面起伏很大,而且会产生较多的溶蚀带、溶洞、土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影响很大.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应用该方法对景德镇市某场地进行了岩溶探测.通过对视电阻率二维成像图异常形态、高低阻等的特征分析,推断了该场地的岩溶分布范围、大小和埋深.经钻探验证,推断结果与钻探资料吻合,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广东省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葛如冰 《物探与化探》1997,21(5):377-381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应用佐迪反演、Windows成图处理等方法后,其优越性、准确性大为提高。本文介绍了笔者在广东省应用该方法进行工程勘察的几个实例,并据此讨论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水、工、环物探中的一种新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讨论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给出了某些典型地电断面上几种视参数的正演模拟结果及异常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一个探测实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说明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岩溶探测是一种有效的探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管奕 《吉林地质》1995,14(4):79-83
电阻率勘探法一直是水文、工程、环境物探中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常规电阻率法由于其本身工作方式限制,致使其获取的信息数量较少,更难于从多种电极排列的组合上去研究地电断面结构。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是为弥补上述不足而产生的。本文详细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测试系统,特别是关键部件程控式多路转换器的原理及设计。  相似文献   

11.
电阻率层析成像是基于研究区域边界处的电压和电流值确定区域内部电阻率的分布,它同声波和电磁波层析成像原理有着本质的不同。讨论了电阻率层析成像正演最常用的有限元法,给出了电阻率层析成像反演法的模拟退火方法,并将其成功运用到电阻率成像反演中。应用实例显示,高密度电阻率二维层析成像的分辨率比常规电阻率法解释结果要高,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2.
从三电位电极系基本理论出发,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常用温纳、偶极及微分装置的分辨率、信号强度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实例分析表明,温纳装置测量获得的数据纵向分辨率较高,采集信号的强度大,信噪比高,采用该装置探测基岩面的起伏状况效果明显;偶极装置采集的数据横向分辨率较高,在探测基岩内部构造方面有较好的灵敏度,但该装置采集的信号强度小,抗干扰能力差。在实际应用时,建议运用多种装置形式进行综合测量和对比解释,以进一步提高勘探效果和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治理汶川地震产生的不稳定斜坡,应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斜坡结构特征进行探测。实测资料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下倾斜和垂向电性不均匀体分辨率较高,可用于准确判断地下异常体位置、形状、规模和埋深等;二维高密度电阻率反演地电断面色谱图能准确反映不稳定斜坡的规模、纵(横)向发育及展布情况和空间形态特征等;色谱图中的高低阻形态较好的对映了不稳定斜坡覆盖层、基岩面、富水带、溶洞和裂缝,并能较准确确定不稳定斜坡滑移面起伏形态,大致推算不稳定斜坡土石方量,为不稳定斜坡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手段,结合水质调查取样,对山东寿光市咸水入侵过渡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典型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剖面的视电阻率进行分析,初步确定10 Ω;m作为该区域咸淡水分界线的视电阻率指示值,并初步推断了咸淡水过渡带的咸水区、咸淡水过渡区及淡水区的位置。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高效、省时、成本低等优点,可以配合其他方法,作为大范围咸水入侵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探明断层位置、摸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是新区规划前期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旨在为新区可持续发展及减少地质灾害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联合测量;采用两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解释异常特征,优化解释效果,准确反映研究区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表明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调查断层位置和第四系覆盖层厚度方面,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比分析高密度电法三电位电极系αβγ排列针对工程中常见的基岩面、充水断层以及充填型地下空洞等类型地质体适用性的差异,首先建立相关地电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并对计算电阻率进行加噪二维反演,再以工程应用实例进行验证和进一步讨论。正演与实例对比结果表明:β排列在地形等干扰条件较小时对充水断层以及充填型地下空洞分辨能力较强;α排列为基岩面探测最理想装置,而当存在一定地形等干扰条件时,αγ排列应分别为地下空洞和近直立断层勘探的最佳装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2.5D直流电阻率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所提供的强大网格剖分功能,实现了2D地质模型的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剖分,并编写了2.5D直流电阻率有限元法FORTRAN语言计算程序.经计算对比表明,在节点数基本相同时,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比传统的矩形网格、矩形~三角形网格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可以很好地拟合复杂地形和地质体边界.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计算了起伏地形下2.5D地电模型的视电阻率异常,并利用比较法进行了地形改正.与水平地形时的结果对比表明,比较法可以较好地消除地形影响,突出局部地质体的异常.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同一测线多个相邻断面的高密度电阻率数据处理解释的效率,这里通过将多个相邻的数据断面进行数据拼接、二维插值及反演处理,最终输出整个断面的电阻率二维反演数据文件,并采用Surfer软件绘图,使得数据分析和解释方便快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验证了编制的处理软件可以在实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2.5维反演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不平地形条件下高密度电阻率法2.5维反演的算法和程序,该程序可用于九种常用电极装置观测结果的反演。对理论和实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该算法正确,程序运行稳定,反演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Data from a direct current resistivity survey and geologic logs from boreholes were used to map the top of permafrost at a remote air force installation in Alaska. This study resulted from a remedial investigation that was conducted at Eielson Air Force Base near Fairbanks, Alaska, under the federal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CERCLA) regulations. The depth and continuity of the permafrost wa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fate of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that was inadvertently discharged to the ground during earlier air force oper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p of permafrost forms a highly irregular surface. In general, however, the top of permafrost forms a diagonal ridge at the center of the contour grid that is bordered on each side by troughs. Received: 21 November 1995 · Accepted: 5 March 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