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28°N以南我国50个测站37a的资料对南海近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引起的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进行主要分量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在广东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最大,具有准9a的年际变化;月降水量在7月份范围最大、位置偏北,10月份降水量最集中、位置偏南,9月份最分散。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生  屈雅 《气象》2007,33(7):67-74
对1949—2005年共57年西北太平洋上和南海中心风速≥8级的热带气旋活动的若干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57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年平均发生频数为27.47个,登陆我国年平均数6.89个,近10年发生和登陆频数处于57年的低值区;7—9月是发生和登陆我国最多的月份,华南沿海是登陆最频繁的区域。我国东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均可出现TC暴雨,高频区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心在海南和广东东部沿海,次频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福建东南部沿海。此分析可为登陆热带气旋的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3.
2001年热带风暴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坤  薛建军  高拴柱 《气象》2002,28(12):30-32
对200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风暴活动情况特别是影响和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进行了分析总结,表明:2001年热带风暴总数少于常年,而台风个数却较多年平均偏多;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有9个,明显多于多年平均数。同时对与之相关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洲西风带环流、赤道辐合带等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气候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4.
199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天气图、台风年鉴、GMS卫星云图、ECMWF格点资料等分析总结了199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风暴的活动特点,并对这些特点做了天气气候背影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最早和最迟登陆热带气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郭波 《广东气象》2004,(1):10-12
本文通过对53年的初终旋历史资料的分析,给出了登陆华南地区沿岸初终旋物理特征的分布规律。同时还分析了初终旋与厄尔尼诺(EIVino)事件和拉尼娜(LaNina)事件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初终旋出现的早晚与它们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了1949~2000年南海热带气旋影响期间我国长三角地区的最大降水量,计算有南海热带气旋影响时最大降水量大于50 mm的条件概率为60%。并把历年引起长三角地区50 mm以上降水的南海气旋频数序列作小波变换,发现其具有周期性振荡的特点,并且振荡周期在频率的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把南海热带气旋频数序列与夏季3个月副高面积指数之和的序列做交叉谱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准2年和准5年的耦合周期,气旋频数序列在位相上超前约半年。最后用1951~1999年的500 hPa月平均高度资料统计频数异常年的500 hPa高度场的距平和t统计量,发现在西太平洋、大西洋和极地都有显著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onse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pparent seasonal conversion of circulation and convection. Accordingly, various indice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identify the SCSSM onset date. However,the onset dates as determined by various indices can be very inconsistent. It not only limits the determination of onset dates but also misleads the assessment of prediction skills. In 2021, the onset time as identified by the circulation criteria was 20May, which is 12 days e...  相似文献   

8.
2017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预报精度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国民  张喜平  白莉娜  万日金 《气象》2019,45(4):577-586
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最佳路径数据集为依据,对2017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定位精度及路径、强度和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2017年定位总平均误差为26.7 km,比2016年略偏大。无论是主观预报还是客观预报方法,近两年在72 h以内的路径预报整体水平并没有超越2015年。2017年,中央气象台除了对台风纳沙在台湾宜兰的24 h登陆点预报较差外,其余台风的24 h登陆点预报误差基本在65 km以下。采用不同机构的最佳路径或实时定位定强数据作为参考会对精度评定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渤海热带气旋检索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江龙  张秀芝 《气象》1997,23(10):11-15
系统汇集了1884年以来国内所能收集到的比较完整的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一百多年来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进行诊断分析,建立了“黄渤海热带气旋检索系统”,为黄、渤海的热带气旋预报和研究、海上安全生产、运营调度、决策指挥及防灾服务。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1-2005年有编号的热带气旋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统计分析了影响中国东海附近海区(117°-131°E,22°-33°N)的热带气旋特征。结果表明,统计区域内的影响热带气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平均频数为8.6个,年频数与厄尔尼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厄尔尼诺年为影响热带气旋少频年;影响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6-10月,持续时间多在1-4天之间;影响热带气旋大多生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关岛附近洋面,从统计区域的南侧和东侧进入,主要有西北、东北和转向3条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主客观预报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许映龙  刘震坤  董林  顾华 《气象》2005,31(6):43-46
利用目前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使用的各种主客观预报产品资料,对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的主客观预报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主观预报要优于客观模式的结果,但客观模式的预报能力已接近主观预报,有时甚至还好于主观预报,特别是48小时以上时效的客观模式较主观预报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客观模式中,全球模式优于台风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式产品的使用对提高热带气旋路径业务预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热带气旋灾害指数的估算与应用方法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根据1949-1999年共50年资料,对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情特点作了评估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理的计算,按登陆和外围影响两类主要方式建立灾情指数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划分了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还采用独立于本资料源的Suffir-Simpson热带气旋灾害指数评估方法和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提出了一套台风灾害预评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海面热带气旋域内风速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原始方程中引入藤田气压模式、最大风速半径和风向内偏角等因子,经过合理的简化,推导出了适合计算海面热带气旋域内风速分布的公式。检验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强、弱、西行或北上转向型的热带气旋的观测风场基本相符,对环境气压受副热带高压明显影响的热带气旋风场的计算效果尤好。  相似文献   

14.
华南近海急剧加强热带气旋及其环流综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林良勋  梁巧倩  黄忠 《气象》2006,32(2):14-18
在给出近海急剧加强热带气旋定义的基础上,对1949~2004年在华南近海急剧加强的46个热带气旋的区域和源地、路径和强度、风雨分布等进行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统计事实。综合分析还发现:热带气旋近海急剧加强主要发生在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和弱背景环流中;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东风波、弱冷空气、西风槽是诱发近海急剧加强的主要系统。  相似文献   

15.
Predecessor rain events(PR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Northwest Pacific Ocean(SCS-WNPO) tropical cyclones(TCs) a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10 to 2019.Results indicate that approximately 10% of TCs making landfall in China produce PREs over the YRD region; however,they are seldom forecasted. PREs often occur over the YRD region when TCs begin to be active in the SCS-WNPO with westward paths, whilst the cold air is still existing...  相似文献   

16.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49~200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对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显著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差异,具有明显的时间日变化特征。同时指出,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频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可能存在一定关系。此外,通过对在不同纬度带登陆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热带气旋所登陆的纬度带不同,其维持时间、衰减速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登陆中国初、终热带气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对1951-2005年登陆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①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陆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初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A statistical dynamic model for forecasting Chinese landfall of tropical cyclones (CLTCs)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served CLTC variability and the hindcas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from the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PNU-CGCM).In the last 31 years,CLTCs have shown strong year-to-year variability,with a maximum frequency in 1994 and a minimum frequency in 1987.Such features were well forecasted by the model.A cross-valida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bserved index and the forecasted CLTC index was high,with a coefficient of 0.71.The relative error percentage (16.3%) and root-mean-square error (1.07) were low.Therefore the coupled model performs well in terms of forecasting CLTCs;the model has potential for dynamic forecasting of landfall of tropical cyclones.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沿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 它产生的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 给沿岸地区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严重的台风灾害, 往往是台风登陆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 总结了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点, 结果表明: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具有登陆季节短、登陆地点分布异常、台风比例异常偏高、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特点。同时, 还讨论了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异常的气候原因, 并指出未来几年登陆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年频数处在上升趋势中。  相似文献   

20.
Two prediction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number of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LTCs) in China during June–August(JJA). One is a statistical model using preceding predictors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other is a hybrid model using both the aforementioned preceding predictors and concurrent summer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rom the NCEP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CFSv2).(1) For the statistical model, the year-to-year increment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predictors and their physical processes, and the JJA number of LTCs in China is then predicted by using the previous boreal summ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Southwest Indonesia,preceding October South Australia sea level pressure, and winter SST in the Sea of Japan. The tempor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number of LTCs during 1983–2017 is 0.63.(2) For the hybrid prediction model, the prediction skill of CFSv2 initiated each month from February to May in captu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mm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denoted by seven potential factors: three steering factors and four genesis factors) and the JJA number of LTCs is firstly evaluated. For the 2-and 1-month leads, CFSv2 has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these relationships. For the 4-, 3-, and 2-month leads, the predictor of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 h Pa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shows the worst forecasting skill among these factors. In general, the summer relative vorticity at 850 h Pa over the WNP is a modest predictor, with stable and good forecasting skills at all lead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