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基于Landsat/TM资料研究广州城市热岛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Landsat/TM卫星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基于覃志豪单窗算法对地表温度进行反演,根据热岛强度定义进行热岛强度、热岛范围的定量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初始地温、总辐射量、植被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之后,2000年至2005年间,广州市热岛现象呈现明显增强趋势,2000年11月1日、2002年11月7日、2005年11月23日热岛强度指数分别为1.15、1.20、2.89,热岛面积分别为235.44 km~2、261.09 km~2、381.42 km~2。人口增长刺激城市化加剧、温室效应增强使得地表蓄积热量增加是导致广州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典型石漠化区的平果县为研究区,基于2005~2007年时间段的高分辨率TM/ETM数据,采用石漠化指数模型和石漠化解译分级标准调查研究研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概况。结果表明:研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状况遥感解译结果与实地调查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6—2015年江西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和地表植被遥感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江西省不同地表植被覆盖类型的雷电活动特征分布。结果表明:1)江西省各年雷电活动最活跃区域主要在城乡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3类地表之间变化,其中发生在城乡建设用地的概率最高,闪电密度值高的区域其闪电强度相对较弱。2)江西省闪电密度随着地表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而闪电平均强度随着覆盖度的增加总体呈增强的趋势。3)多雷区在城乡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所占比例较大;少雷区在草地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林地,而城乡建设地所占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青海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对流云团的强降水监测预警特征和预警方法,使用葵花-8卫星数据跟踪识别高原典型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对流云团,计算并分析具有提前预警意义的云团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对流云团识别的改进多通道法,经与传统多通道法对比检验,证明所得云团更接近对流主体,该方法适用于高原对流云团识别。(2)对流形成到成熟阶段,特征参数起伏变化,但红外与水汽通道亮温差(DTB13)和云顶亮温(Tmin)整体下降,云顶亮温梯度(GTmax)整体上升;在对流发展阶段仅红外1和2通道亮温差(DTB12)平均可达预警极值,在成熟阶段则是Tmin、DTB13、GTmax、深对流指数(DCI)等平均可达预警极值。高原上强降水天气的对流云多发展成深对流,降水发生在云团特征参数极值附近,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深对流云区内特定云顶(上冲云顶或近似上冲云顶)所在特征参数极值区内或边缘附近。(3)特征参数极值对一般降水和强降水的开始时间分别提前0~1 h和0.5~4.5 h出现,在西风型流场下对强降水开始的提前时间相对较长。降水开始前,副高型流场下对流云团向深对流发展变化最剧烈,表现为DCI和GTmax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图像区域特征的细胞识别方法及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提取目标物体的面积、中心矩、圆形度、细长度、核浆比等区域特征。然后采用单原型模式表征方法,利用集群分析技术中最小距离分类器,构造判别函数,并依此作为识别类型的依据。最后,通过对鳞细胞的区域特征进行计算比较,选择出能够较明显地辨别出类别的特征向量,建立判别函数并对结果的可信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葵花8号卫星在暴雨对流云团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时空分辨率的葵花8号卫星(简称H8卫星)2016年在我国得到应用,而该年是我国暴雨过程频繁、极端性强的一年,H8卫星到底在暴雨对流云团监测方面有何优势也是预报员所关心的。目前的业务中H8、FY-2卫星和雷达资料到达业务平台的平均延迟时间分别为15、35、6 min左右。本文利用H8卫星红外云图结合地面降水,在2016年汛期27次暴雨过程中每个过程选定一个主要的目标对流云团分析其初生情况,并与FY-2卫星和雷达探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H8和FY-2卫星在同时刻云顶黑体亮温(TBB)观测数值上差别不大,时间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H8卫星由于高频次观测的优势对暴雨对流强弱的变化刻画得更加细致,在监测暴雨对流云团方面具有明显时间上的优势,即H8卫星较FY-2卫星平均提前23 min发现对流云团,较雷达平均提前达33 min。通过结合地面小时和10 min降水量对2016年华北"7·20"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TBB与地面降水量之间有很好的反相关关系,同时降水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TBB的变化;当TBB峰值向低温一侧移动时,与之对应的地面降水量级也增大,降水逐渐转为冷云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8.
利用Landsat卫星数据分别反演了2005年和2014年临沂市的地表温度和不透水层指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临沂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年临沂市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热岛效应,2014年表现为强热岛效应。利用地面站点资料统计分析来看,2005~2014年,临沂市热岛强度总体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夏季较弱。分析城市化因子发现,城市经济、人口、用电消耗、城市房屋面积增量等多个因素对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的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2、0.67、0.81,其中房屋面积增量与热岛强度增强密切相关。从不透水层指数分布图的动态变化来看,也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筑和硬化的路面的增多导致了热岛强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为对比分析Himawari-8(葵花8号)静止气象卫星在不同地区反演火点效果,选取2017—2019年山东区域火点统计资料和卫星多通道监测数据,分析自适应阈值判识算法在山东的火点识别效果,针对算法中背景亮温(T3.9bg),背景窗亮温差(ΔT3.9_11bg),以及背景系数n1和n2进行林、草下垫面参数敏感性试验,并通过选取阈值干预算法检验了识别效果。结果表明,自适应阈值算法可多时次连续观测山东区域的火情监测信息,火点数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遥感识别准确率达71.5%;不同下垫面类型在四个参数试验中识别准确率变化趋势近似一致,但对阈值变化较为敏感;阈值干预算法对林地和草地的火点识别准确率样本均值为72.7%和81.6%,比原始算法分别提升了5.8%和3.8%;阈值干预识别算法能有效过滤误判像元,但两种算法均有漏判区域,根据本地化的下垫面属性优化阈值设定能够有效提升火点识别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Himawari-8气象卫星数据,研究了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浒苔信息方法,并提出了浒苔强度和移动速度估算方法。对2016年5-7月黄海海域浒苔信息进行监测,获得了浒苔暴发的时间、地点、面积、强度、影响范围、漂移路径及移动速度。结果表明:2016年5月19日Himawari-8气象卫星首次监测到黄海海域出现浒苔信息;6月中下旬进入暴发期,浒苔面积、影响范围及强度达到最大值;7月上旬,伴随着浒苔大面积登陆青岛、烟台、威海等地,浒苔进入缓慢消亡阶段。多时次浒苔强度合成产品显示:2016年浒苔在黄海中部海域、烟台以东海域覆盖强度较大,在初始位置一带覆盖强度较小。浒苔漂移路径整体为从东南外海逐渐开始向西北近海海域靠近,日移动速度不断变化。浒苔的动态变化与水文气象环境密切相关,适宜的温度是浒苔生长和发展的基础,浒苔出现后,盛行风向是浒苔漂移方向的主要驱动力,2016年5-7月强劲的南风使浒苔一直向北漂移,并最终抵达威海,浒苔的移动与风向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2.
基于葵花-8卫星红外通道资料和地面降水数据,对2017年5—9月宁夏暴雨过程进行云团识别、特征参数(云顶平均亮温、最低亮温、亮温梯度、冷云面积和降温率)计算及监测预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所选云团特征参数在不同类暴雨过程中有较明显的表现特征.暴雨发生时,云顶平均亮温和最低亮温分别介于213~228 K和199~227 K... 相似文献
13.
14.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准确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
山地地表太阳辐射受坡度、坡向及地形遮蔽等影响,导致区域地表所接收的连续分布的太阳辐射量较难测量,而针对山地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为定量分析山地地表太阳辐射,本文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及气象观测数据计算相关参数,采用已有的太阳直射模型、天空散射模型和周围地形反射模型,综合估算研究区山地地表特定时刻的瞬时太阳辐射,同时根据气象站点获取的逐时太阳辐射和日总辐射量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估算的山地瞬时太阳辐射误差均值为13.56 W/m2,日总辐射量误差均值为1.49 MJ/m2,估算值与观测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误差小,精度高,参数可靠。山地太阳辐射分布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总体上阳坡大于阴坡,山脊大于山谷。山区太阳辐射随坡度增大而递减,同时受坡向、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影响,坡面辐射量在一定坡度有略微上升趋势,当坡度大于太阳天顶角时,辐射量下降明显。山区受植被覆盖影响,随着地表植被的增加,地表辐射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武威地区2008年5月30目的Landsat ETM+第六波段数据。经过大气和比辐射率校正后,运用单窗算法反演武威地区地表温度,得出该地区夏季地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冰川表面温度最低,针叶林及绿洲次之,沙漠最高,地表温度以绿洲为中心从里到外呈带状分布。并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该地区植被覆盖度(Fg),进一步研究植被盖度及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几种典型地物随NDVI值的减小,温度呈递增关系,植被盖度与地袁温度成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2016年6月30日—7月6日,强降雨引发了武汉及其邻近地区多处的城市内涝及河堤溃坝等严重洪涝灾害。以洪涝前后高分一号(GF-1)WFV影像和2015年30 m土地覆盖类型图为数据源,在分析典型地物与洪涝期不同水体的GF-1光谱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比NDWI阈值法与面向对象分析法提取研究区各类水体信息的适宜性,采用最优算法对武汉市洪涝灾害范围进行识别和判定。结果显示,面向对象分类法对洪涝期不同城市水体类型的遥感提取结果总体上要优于水体指数阈值法提取结果;城市郊区由河水漫堤和河堤溃坝等原因导致的洪涝淹没范围可以通过GF-1 WFV数据有效地进行识别。该研究成果可以对国产高分一号影像在城市洪涝灾害监测气象业务服务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义彬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5,25(2)
本文在分析四川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湿地的监测目的、监测范围、技术手段、监测内容、监测技术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我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应用研究的工作思路,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贵州地区降水极端事件频发,旱涝灾害不仅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旱涝的监测评判也成为气象服务中的难题。该文以贵州省阳河下游地区的岑巩县为例,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开展旱涝监测判定方法研究,建立了旱涝监测判定方程和指标,并计算了岑巩县气象站1971—2013年共43 a夏季逐侯旱涝指数和岑巩县11个乡镇2013年夏季逐侯旱涝指数。结果表明:1基于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构建的区域夏季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岑巩夏季旱涝变化,作为贵州特殊地形下的夏季旱涝监测判定指标是比较合理的;2岑巩县夏季旱涝有明显的侯际变化特征,并且旱涝的侯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和西风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