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脆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河三角洲。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加强,珠江三角洲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和人为的特殊脆弱性显著增强。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包括基底沉降、新构造运动、地震、软土层、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风暴潮与洪水等;人为的特殊脆弱性包括污染、过度采砂和抽水、人工填土及人工建筑等。通过对目前珠江三角洲各项脆弱性分散研究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汇总,把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脆弱性的研究还存在初级定性描述、相互矛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监测-预警-应急机制不够完善。认为珠江三角洲脆弱性研究还应加强定量分析,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重视各脆弱性之间的耦合作用及珠江三角洲脆弱性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研究珠江三角洲对脆弱性变化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南澳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国昭 《热带地理》1999,19(2):154-159
本文提出了南澳旅游开发的三个方面问题:1)港口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如何协调;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突出南澳旅游的特色:3)如何开拓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本文认为,南澳的港口建设应有主导的功能,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布局,与旅游开发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应重视保护海岛的环境,把发展“绿色旅游”作为南澳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向:南澳要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首先就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旅游度假胜地,为此,应加强开拓珠江三角洲的客源市场,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到南澳旅游的“行游比”偏高的问题,应当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玉亮  杨士弘 《热带地理》1997,17(3):233-237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的不合理开发,耕地锐减和污染的与日俱增已成为珠江三角洲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在土地资源上存在的弊端及耕地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协调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政策、测度评价、水利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4个方面,分析和总结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与进展.认为节水减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水资源规划应着眼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治理一体化的层面,对节水减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合理水价体制应该是促进珠三角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谭敏  刘凯  柳林  朱远辉  王大山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304-1312
人口空间化是实现人口统计数据与其他环境资源空间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夜间灯光数据、道路网数据、水域分布数据、建成区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形坡度数据作为影响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的变量因子,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珠江三角洲2010年人口数据进行了30 m格网空间化,并将模拟结果与三个公开数据集作精度对比,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变量因子重要性分析珠江三角洲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文模拟整体精度达到82.32%,均优于WorldPop数据集以及中国公里网格人口数据集,接近GPW数据集,而且在人口密度中等区域模拟精度最高;通过对变量因子重要性进行度量,发现夜间灯光强度是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的最重要指示性指标,到水域的距离、到建成区的距离和路网密度对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均具有重要作用。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多源信息能够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人口空间化,可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源,也可为相关政策决策制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张浩 《地理教学》2011,(21):17-19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两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传统制造业由香港和台湾向珠江三角洲的转移和20世纪90年代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转移)对移入地及移出地的影响;工业化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丘陵赤红壤开发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恬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7,27(5):395-399,404
丘陵赤红壤是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使土壤性能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丘陵赤红壤的可持续利用。文中总结了丘陵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利用现状,探讨其生态环境重建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认为丘陵赤红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养分贫瘠、表土砂质化、土壤结构退化、土壤水分性能退化、酸雨和重金属造成的污染等。指出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培育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水分;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防治"三废"污染,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农业与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8.
论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互补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拉昌 《热带地理》2002,22(2):161-165
互补性是珠三角洲与外围地区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从资源、产业及商品交流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互补性关系,并指出要充分利用这种互补性关系,加强区域要素的交流与合作,走区域整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粤北西部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根据对泥石流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明显高于滑坡、崩塌灾害,且呈现频率低、规模大、成灾快、损失严重、时空分布集中、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文中最后提出了广东省泥石流防治对策: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灾规划;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预防监督,社绝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空间分析平台上,采用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湿地公园空间分析提供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各市湿地公园发展不均衡;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走向,其标准差椭圆中心偏离珠江三角洲全部湿地椭圆中心,偏东北方向,湿地公园的整体分布表现为集聚分布,但是,集聚程度并不高;在市域尺度上,东莞市成为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的高密度热点区,深圳市、珠海市和中山市则为中密度次热点区,其它市级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在空间上分布较均匀;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空间分布是以自然资源为空间载体,以人口、经济与政策等为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地方性城市职能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运用多变量聚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50个地方性城市进行了统一的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职能特征较为明晰的7个大类和反映内部次一级差异的12个亚类,进而揭示各职能类型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陈烈  赖志才  夏才源 《热带地理》1998,18(4):289-295
论述乡村城市化的涵义,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特点,制约因素及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任务和对策,指出不同国情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不同地区乡村城市化的形式也应有所区别。珠江三角洲是目前国内乡村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但于工业化发展速度相比仍显得滞后,城市化属初级阶段,呈粗放化特点。为加快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①进一步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②形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空间经济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宁 《热带地理》1998,18(4):338-343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再造广东新优势的龙头,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建设是它的突破口。文中对珠江三角洲东,西部增长极进行比较,针对存在问题,调整增长极的发展轴,重点培养珠海,澳门,中山,江会4个增长极,构造西江一崖门经济走廓和广珠澳铁路沿线工业,商贸带两条发展轴,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化空间经济布局,促进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持续发展,从而增强珠三角和广东经济发展后劲,振兴珠江流域经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珠三角经济区的实际(地理资源结构、城镇体系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等方面),将以广州市为最大经济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即以广州市为中心的中西部、以深圳市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珠海市为中心的西南部.每个一级区下面又分为3个亚区。每个亚区都是相当于原来地级市范围,其所属市县即为基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域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立勋 《热带地理》1997,17(1):47-52
本文揭示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在增长,结构,组织,动力机制,市场表现,空间差异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带来的积极的经济,社会与空间效应,指出珠三角乡镇企业对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平德 《热带地理》2002,22(4):299-303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交通运输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构想。认为珠三角交通运输设施虽然种类齐全且发展迅速,但还存在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应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发展并引导城镇体系和生产力布局,从注重设施数量变为强调设施质量并向高速高效型发展;应该分4个层次建设3个枢纽和3大组团并与大运量快速干线相连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城镇化新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依靠优惠政策,利用区位优势,吸收外来投资,开始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总结珠三角快速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即在开放政策的导向下,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基础,外资推动、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模式的问题充分暴露。分析传统城镇化模式所遇的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短缺、产品出口受限等困境,提出珠三角地区在解决困境中所形成的城镇化新进程的基本特点,即创新引领、复合驱动、以人为核心、强调品质、城乡协调发展并对珠三角城镇化新进程的本质特点、能否成功转型、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以及能否再次成为中国城镇化的典范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新时期珠三角地区以及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技术转移视角下中国三大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段德忠  谌颖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19,39(10):1581-1591
基于城际间的专利转让数据,从技术转移体系一体化的视角阐释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得出以下结论:①在总体层面和技术供给链层面,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皆未实现,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大部分城市的技术获取依赖于区内技术转移网络,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次之,但朝着一体化相反方向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最低,大部分城市的技术获取愈发依赖于外部技术转移网络;②在技术销售链层面,仅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了区域一体化,以上海为核心的一体化技术转移体系正加速形成,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技术销售愈发依赖于城市群外部,而京津冀城市群则愈发依赖于城市群内部;③三大城市群的技术流动越来越多地跨越边界,区域内技术转移网络越来越无法满足城市群的技术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近期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1988年与199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域的TM卫星影像提取各城镇的实际建筑覆盖区面积等专题信息,并利用Arc/Info802建立珠江三角洲乡镇级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近期变化的空间扩展特性,并就企业、交通设施、人口、区域经济与行政体制等驱动因子进行了初步综合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总体圈层格局相对稳定,核心增长与交通指向扩展非常显著,城镇建筑覆盖区增长总量与增长速率空间分布不一致,城镇扩展强度指数空间分布也显示出核心增长与交通轴向增长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黄沣爵  杨滔 《热带地理》2022,42(3):422-430
基于A股上市公司对外投资行为所构拟的资本流、人口迁徙大数据所构拟的交通流和搜索引擎指数所构拟的信息流构建“流空间”网络,对珠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特征与演进趋势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并对城市群内流空间网络结构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紧紧围绕广、佛、莞、深这一南北纵深的区域发展走廊,在信息流上呈现广州、深圳双核,交通流上呈现广州、深圳与东莞三核,资本流上呈现深圳单核发展的态势;城市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非均衡结构,珠江东岸成为珠三角地区功能集聚、要素流动与城镇联系的高地,在城市网络中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发展要素在湾区城市间自由流动仍存阻碍,城市间呈梯度发展差异,广州、深圳不论在流要素的吸引还是输出上均大幅超出其他城市。要实现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物理层面真正的同城、协同或融合,一方面需要打通阻碍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垒,另一方面需要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