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松华盆地褐煤沉积含孢粉十分丰富,对云南中部晚第三纪到早第四纪的植物群及其发展有代表意义。通过对孢粉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植物群组成与当地现代的植被很相似,而与我国北方同时期的孢粉组合不同。因此,本区植被自晚第  相似文献   

2.
昆明松华盆地褐煤沉积含孢粉十分丰富,对云南中部晚第三纪到早第四纪的植物群及其发展有代表意义。通过对孢粉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植物群组成与当地现代的植被很相似,而与我国北方同时期的孢粉组合不同。因此,本区植被自晚第  相似文献   

3.
辽王朝,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兴衰史代表着公元十世纪至十二世纪王朝并存、朝代更替、文化交流、融合、借鉴、繁兴、发展的时代风貌和地域、民族特征。辽王朝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劲旅,自王朝建立到王朝败亡,统治着东起鄂霍次克海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日趋严重。随着大气中CO_2含量增加、全球温度上升和夏季风的增强,我国北方的东部和中部,可能出现夏季云量和降水增多,宜在山区边部和丘陵区修建大量碎石暗库,容蓄雨水并调节使用。我国北方的西部,今后降水和高山冰雪资源可能会变得更稀少,不得不依靠从邻近流域调水来补充水源不足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0,(3):57-57
<正>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克长安,灭亡西晋。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内蒙古地区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和铁弗匈奴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黄耀丽  魏兴琥  李凡 《中国沙漠》2006,26(5):739-744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三亚类、五个基本类型。沙漠旅游资源的区域独有性和景观异质性显著,且东、西沙区分别形成景观组合式与沙漠景点集合式旅游资源富集区。沙漠旅游资源具有多种旅游功能与旅游适宜性。通过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四种开发类型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应把北方沙漠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国家沙漠治理的框架下,东部沙地及城镇边缘限制开发沙漠度假、娱乐类旅游,中部沙漠适度开发沙漠生态观光类旅游,西部沙漠大力开发沙漠原生态类旅游的战略,并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组织体验式旅游项目等为对策,发展我国北方沙漠旅游。  相似文献   

7.
圣卢西亚     
圣卢西亚1997年9月1日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中部的圣卢西亚面积为616平方公里。它为一火山岛,面积在向风群岛中居第二位。岛上多火山和河流。属热带气候。人口14.1万(1992年)。90%以上是黑人,5.5%为黑白混血种人,另有...  相似文献   

8.
杨奇 《中国地名》2012,(2):57-57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得名甚早,已不可考。与古华夏民族的"医、巫文化崇拜有关",今称闾山,地处辽宁省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是我国东北名山之首。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总被引:58,自引:7,他引:51  
程叶青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5,25(5):513-520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0,(4):58-59
<正>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相继占据和统治着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则被一些割据国和新出现的北方各族占领着。北朝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和地方建设383年,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中败亡以后  相似文献   

11.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短的王朝。为时仅104年(即公元317—420年)。这个短命王朝始终处在动荡之中。这种动荡不仅表现在军事、经济领域,而且在行政区划建设和地名的命名、更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侨置州、郡、县、沿袭旧名成为本朝行政区域建设、地名建设中的主流。西晋灭亡后。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新疆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鹏程  包安明 《中国沙漠》2012,32(1):235-243
通过计算2000-2007年新疆各地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选取生态压力指数(EPI)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2000-2007年新疆各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长趋势,而生物承载力总体上呈减少趋势。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经历了由生态安全向生态不安全演变的过程;各地州(市)生态不安全程度逐年增加,且增加幅度不等。③新疆生态安全程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北部地区>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天山北坡地区。  相似文献   

13.
晚新生代中国北方风尘沉积的可能物源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北方风尘沉积是晚新生代中纬西风和冬季风输送的粉尘相互加积的结果。对北方风尘沉积物来源和搬运动力的分析表明,风尘沉积的物质来源具有多样性,物源类型和分布、传输路径随时间变化。认为亚洲中部山地古风化壳可能是中国北方早期风尘沉积,尤其是第三纪红粘土的重要物源之一;晚新生代的粉尘源区类型由山地因干旱化被风蚀的红色风化壳逐渐向盆地周边被抬升的中、新生代砂泥岩过渡,再由盆地周边过渡到盆地内部的中生代与新生代的河湖沉积物和沙漠。同时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相应地导致了粉尘源区分布和传输路径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史料记载,达斡尔族是以洮尔河流域为发祥地的契丹民族的后裔。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地区,大约有三千人。“达斡尔”意即“开拓者”。十七世纪中  相似文献   

15.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浅山区,在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脉东南端边缘地带。历史上,神镇曾是我国北方的钧瓷的主产地,因此其瓷器精美而闻名全国,素有"中国钧瓷之都"之美誉。2005年11月,神镇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二  相似文献   

16.
一、乌江流域的经济社会现状和在国土开发中的地位 乌江,古称“延江”、“黔江”,是长江上游第三大支流,贵州第一大河。发源于贵州西部威宁县乌蒙山东麓的香炉山,自西南向东北流贯贵州中部,由沿河县出有入四川,于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37公里。乌江流域位于东径104°22′——109°12′、北纬26°07′——30°22′  相似文献   

17.
大理地处云南省西中部,是滇西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由 24个民族组成。  相似文献   

18.
吉尔吉斯斯坦矿产资源及投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尔吉斯共和国位于中亚核心地带,北临哈萨克共和国,南邻塔吉克共和国,西接乌兹别克共和国,南面和东面与中国新疆接壤。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土面积19.85万平方公里,1998年全国人口466.6万人。全国共有80多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吉尔吉斯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全国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吉尔吉斯共和国全国共设6个州,贾拉勒阿巴德州、伊塞克湖州、那伦州、奥什州、塔拉斯州、和楚河州。首都比什凯克市(原伏龙芝市)位于共和国北部,人口60.16万。吉尔吉斯共和国是山地国家,全国平均海拔高度2750米,大约40%的国土在海拔3000米以上。吉尔吉斯共…  相似文献   

19.
《西部资源》2010,(6):56-56
<正>隋朝建立之初,就加强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此时,内蒙古东部的契丹、奚、霫和室韦各族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开皇三年(583),隋幽州总管李崇击破前来犯塞的突厥,契丹、奚、霫等族脱离突厥控制,争来内附。隋朝把这些归降的北方族仍旧安置在各自的故地,以营州、幽州等地总管负责统摄。契丹、奚、霫和室韦则经常遣使隋朝,并上贡地方物产,表示愿意接受隋朝统一管辖。隋朝确立了对内蒙古东部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近5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利用1961-2008 年四川省133 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四川省近50 年大气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影响。研究发现:四川省年均暴雨日数从西到东呈现“增-减-增”的总体变化趋势:甘孜州、凉山州南部、攀枝花等地区年均暴雨日数主要呈弱增加趋势,四川盆地西部、中部呈明显减少趋势,盆地东北部地区则呈较强增加趋势;除了盆地中部、南部部分地区外,四川省其余地区的暴雨强度主要呈增强趋势,其中盆地东北部加强趋势明显。四川盆地西部、中部地区各量级雨日均主要呈减少趋势,无雨日明显增加,年降水减少明显;盆地东北部地区年均暴雨、大雨日数及强度都呈明显增加、增强趋势,此区域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雨、暴雨量的增加导致。近50 年来四川省大气降水的变化形势给不同的区域带来了不同影响: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大气降水明显减少,影响到地表径流以及地下水位,导致水资源紧张;川西高原北部阿坝州降水也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恶化;而盆地东北部、甘孜州、攀枝花和凉山州等地区暴雨日数和强度的增多、增强导致部分地区洪涝、地质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