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通组过去称“五通群”,主要分布在苏、浙、皖一带。其时代争论已久,丁文江(1917)、李四光、朱森(1932)、李毓尧(1935),均认为应属泥盆纪,但缺少化石根据。斯行健(1936)在研究下石炭统植物化石时,将该组划归下石炭统最底部。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擂鼓台附近的五通组上部,发现具中泥盆世色彩的胴甲鱼类(Antiarchi)化石,从而确认该组属泥盆纪。罗兴、潘鹏(1959)在上述含鱼化石层位中,又找到了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to-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湖南泥盆系除下统、中统跳马涧组未见珊瑚化石外,自中统棋子桥组至上统锡矿山组均有产出。其中棋子桥组和余田桥组尤为发育,其丰富、完美程度为华南地区所罕见。是研究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及其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湖南晚泥盆世地层素有“湖南统”之称。  相似文献   

3.
<正> 东北地区至今未见关于泥盆纪陆相地层的报道,暂时归属于早石炭世的陆相地层,仅见于黑龙江省延寿县马鞍山一带,称福兴屯组。1976年,笔者在爱辉县罕达气北小河里河东岸测制剖面,发现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陆相地层(图1)。现将剖面中的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简介如下(植物化石由李星学、蔡重阳鉴定):  相似文献   

4.
青海茫崖地区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含煤岩系的西北延伸部分,地处阿尔金山南麓山前坳陷.青海省煤田地质区划将其称为格斯煤田,中一下侏罗统是本区唯一的含煤地层.对植物化石组合1及植物化石组合2进行了种属和组合特征分析研究,通过与邻区生物地层的对比分析,植物化石组合1与枝脉蕨顶峰带(Cladophlebis Acme Zone)植物组合类似,时代大体相当于普林斯巴赫期.植物化石组合2与锥叶蕨顶峰带(Coniopteris Acme Zone)可进行对比,地质时代为巴柔—巴通期.通过对茫崖地区基本地层层序与植物化石组合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对该区成煤地质时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一) 多年来,在两北地区发现了不少泥盆纪植物化石。虽然对其正式研究报道的还不多,但积累的资料已相当丰富。这些化石所代表的植物群面貌,有的已研究清楚,有的正在进行研究。就目前所知,西北地区泥盆纪植物群的产地主要有新疆的西准噶尔、甘肃的北祁连山和西秦岭(包括四川最北部)地区。其中西准噶尔地区所产的植物群,以内容丰富、保存完美和时代齐全(早泥盆世至晚泥盆世)为特征,开始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西秦岭地区只见有早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植物群比较发育,北祁连山地区仅晚泥盆世植物群保存较好。此外,还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过去这一地区地质研究程度较差,少而零星,且不系统。通过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对该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发现该区泥盆系出露比较齐全,层位连续,含有极其丰富的化石,是我国北方研究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的有利地区之一。笔者参加了该区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亲自参加测制了地层剖面。经分队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华北和东北地质研究所有关同志提供了化石鉴定资料,我们对该区泥盆系重新进行了划分,分为三个统(上统、中统和下统),并新建立了六个组。现由老至新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泥盆系研究以来,发现了大量的古动、植物化石,这是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由于以往综合整理研究工作不细,致使泥盆系各组地层中古生物门类属种的发育状况缺乏系统的资料,给地质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鉴于1980年12月杜定汉等编写的《陕西的泥盆系》(内部出版)及其1986年编写的《陕西秦巴地区泥盆系研究》(即将出版)都不能反映秦巴地区泥盆纪古生物的全貌,现将泥盆纪各门类属种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整理和审定,按其在各地层中的分布发育状况,编撰成  相似文献   

8.
云南景洪东南地区出露一套泥盆纪地层,前人将以粗粒碎屑岩为特征的部分命名为怕当组,根据腕足类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中泥盆世;以碎屑岩、凝灰岩为特征部分命名为南光组,根据植物化石划归上泥盆统。本研究发现,粗粒碎屑岩层序位于剖面上部,南光组位于剖面下部,两者构成完整的浊积扇层序。粗粒碎屑岩层序中发现晚泥盆世标准植物化石斜方薄皮木(Lepotophloeum rhombicum),说明两者地质时代均为晚泥盆世。故建议废除怕当组,两者合并为上泥盆统南光组,属于深海浊流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9.
罗兴  潘鹏 《地质论评》1959,19(7):310-312
本文系报导南京附近五通系地层中所发现的植物化石 Leptophlbeum rhorhbicum Dawson(斜方鳞皮木),此化石的发现对该地层中已知的古植物群种属可作一重要补充,并对商讨五通系的地质年代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于我国东南部五通系的地质时代问题,意见颇为纷纭,在化石未发现以前,有的认为应属于志留纪(相当于北美的Digaran统),又有人认为应属于泥盆纪或下石炭纪;直到1933年德国高腾和斯行健先生研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西昆仑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对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地层区中的泥盆纪地层,开展剖面测量和区域填图,系统收集其岩性岩相、岩石组合、分布特征、接触关系、生物化石、基本层序等资料,并展开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区内泥盆纪地层由中下统大王顶组,中统黄羊滩组、落石沟组和上统天神达坂组组成,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除天神达坂组未获生物化石外,其他层位均获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新建大王顶组和黄羊滩组2个岩石地层单位,以及腕足类3个、珊瑚类1个、菊石类1个、三叶虫类1个,共计6个生物地层单位。全面系统厘定和完善了区内泥盆纪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序列,黄羊滩组是重要的铜矿和石膏矿赋矿层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喀喇昆仑山地区泥盆纪地层研究程度,也为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分析提供了必要地史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甘肃北山中泥盆统砾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于甘肃北山地区墩墩山一带中泥盆统三个井群砾岩内的硅质岩砾石中发现放射虫,经鉴定主要为空滴虫类(Inaniguttids),有两个属:Inanigutta sp.(空滴虫)和Inanibigutta sp.(双壳空滴虫)。这两个属在世界上主要见于奥陶-志留纪,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产在奥陶纪。表明北山于泥盆纪碰撞造山时,墩墩山之北被抬升成山系,奥陶系含放射虫的硅质岩被剥蚀后向南搬运到墩墩山山前磨拉石盆地中沉积下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放射虫的发现为北山地区泥盆纪碰撞造山作用和磨拉石盆地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西藏申扎地区下泥盆统达尔东组珊瑚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描述了采自藏北申扎地区下泥盆统达尔东组的部分珊瑚类化石。其中,皱纹珊瑚7属5种(含1新种Hunanaxonia xizangensis sp.nov.)及2个未定种;床板珊瑚形珊瑚4属4种,含2个新种(Pachycanalicula sparcula sp.nov.,Paraheliolites zakangensis sp.nov.)。这些珊瑚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本区早泥盆世珊瑚动物群的共生组合、演化以及珊瑚的古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13.
在1∶25万岔路口幅区域地质填图时,在原划中泥盆统落石沟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该套地层可与西邻区域地层进行对比,对此新建下石炭统帕斯群。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南阿尔腾柯斯组硅质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放射虫化石,共计21属34种,11个未定种,1个未定种属。研究表明,两个样品的放射虫组合时代分别为中-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中-晚泥盆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库车地区泥盆纪放射虫生物群组合,为确定阿尔腾柯斯组的时代奠定了生物化石依据。结合前人对该组生物化石的研究,该组为跨时代岩石地层单元,应予解体。而具有早泥盆世-晚石炭世放射虫硅质岩的深水海相沉积地层为古南天山洋盆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地层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南阿尔腾柯斯组硅质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放射虫化石,共计21属34种,11个未定种,1个未定种属。研究表明,两个样品的放射虫组合时代分别为中—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中—晚泥盆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库车地区泥盆纪放射虫生物群组合,为确定阿尔腾柯斯组的时代奠定了生物化石依据。结合前人对该组生物化石的研究,该组为跨时代岩石地层单元,应予解体。而具有早泥盆世—晚石炭世放射虫硅质岩的深水海相沉积地层为古南天山洋盆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地层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都兰晚石炭世牙形类的发现1季强(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100034)青海都兰地区石炭纪地层分布广泛,均属浅水相台型沉积,含有丰富的珊瑚、腕足类、类等底栖化石,尤以大海滩、关角牙河和落山一带出露最佳。60年代,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青海东昆仑中段早寒武世小壳动物化石,计有Anabaritestrisulcatus,Hylithelustenuis,Hylithelussp.,Conothecasp.,Palaeacmaeasp.以及Latouchelasp.。这些化石的发现丰富了该区早古生代古生物资料,对于万宝沟群和纳赤台群的定义、层序和时代归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首次利用锆石LA-ICP-MS U-Pb法定年, 发现甘肃北山营毛沱地区火石山西北处原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中有结晶年龄为早石炭世((333.1?9.8) Ma)的玄武岩, 同时发现公婆泉群中存在晚泥盆世物质的信息(继承性锆石年龄(358?17) Ma), 结合北山各地段公婆泉群中志留纪化石部分可延至泥盆?石炭纪, 认为公婆泉群形成时代可能从志留纪跨越至早石炭世, 进而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俯冲效应可能延续到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中6个习性类、9种遗迹群落中28个遗迹属的野外和室内观测,首次从遗迹化石个体或群体间排列状态和空间分布角度提出了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的概念,并将其区分为3类15型.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的研究对详细的古环境、古生态分析和对蕴含在遗迹化石中尚未揭示的奥秘的探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