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形变与油气圈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脱构造广泛存在于地壳形变过程中,也是盆山结合带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变形机制。雪峰山西侧地区发育的一系列“隔档-隔槽式”褶皱为多层次滑脱控制下变形的结果,双冲构造是本区的重要变形方式,也是区别典型滑脱褶皱构造的重要特征。由于滑脱系统变形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各个滑脱层在剪切运动过程中变形量、变形规模、变形强度、缩短量等的不同,必定造成地貌高点与深部构造高点之间不一定存在吻合的对应关系。通过系统的变形构造解析,结合油气勘探实例,提出雪峰山西侧地区存在滑脱冲断圈闭、滑脱褶皱圈闭、断坡遮挡圈闭、滑脱层圈闭4种可能的油气构造圈闭形式。雪峰山西侧深部滑脱层变形、展布等的精细研究,应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和优选区圈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雪峰山西侧贵州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_3—K_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3.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3—K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 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4.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3—K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 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地质、地震和钻井等成果探讨了该区遥感图象中的线性构造与油气分布关系,建立了线性构造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指出了区内线性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其次为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许多产油气的圈团就是位于多组隐伏断裂的交汇部位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和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点。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和纵向分层的差异变形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变形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山前断褶带主要发育断弯背斜、断展背斜和断挡背斜等,变形适中,油气保存条件好,龙门山山前断褶皱带有利于油气富集,形成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层叠覆关系、沉积序列、层序地层和旋回沉积特征等油气地质的调查研究,表明雪峰山西侧盆地演化与四川盆地一样,均经历了从被动陆缘(Z-O1)→类前陆(O2-S)→克拉通-大陆边缘盆地(D-T2)→内陆湖盆(T3-J)和山间盆地(K-Q)5个演化阶段;发育9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1个角度不整合,构成5个构造层,即①南华系-震旦系;②下古生界;③上古生界-下中三叠统;④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⑤上白垩统及其以上。总体构造活动性不强,对油气长期保存和演化有利。5个构造层孕育了4个一级生储盖组合,其中Ⅰ、Ⅱ为有利组合。因此,该地区原生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后期改造较强,特别是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以来的造山和隆升剥蚀量大,是该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梵净山-桑植地区是雪峰山西缘扩展构造带的一部分,该区构造变形复杂,阐明该地区构造变形特征,不但能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江南-雪峰隆起带及其周缘的构造变形特征,而且能够更好的指导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复杂构造特征的详细解析,厘定出该区发育了NEE-EW和NE走向两幕印支期变形,以及NE向和NNE-NS走向两幕...  相似文献   

10.
刘家洪  杨平  谢渊  杜秋定  张娣 《地质通报》2012,31(11):1886-1893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烃源岩的分布规律、有机质母质类型、烃源岩形成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有机质成熟度等。牛蹄塘组烃源岩具有高有机碳、低氯仿沥青“A”、低生烃潜能的特征,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黔北遵义、黔东天柱—城步、渝东南—湘西酉阳—麻阳一带及鄂西咸丰—张家界一带。干酪根镜下鉴定表明,有机质以腐泥组为主(75%~93%),饱和烃/芳烃占0.84%~27%,平均5.77%,牛蹄塘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干酪根δ13Corg较轻,为-34.99‰~-25.36‰,平均-31.80‰,显示沉积母质以浮游生物及海洋性自养菌为主,部分样品有机质来源以藻类为主,结合Pr/ph分析,烃源岩主要形成于缺氧且通常是超盐度的环境中。沥青反射率为2.23%~4.32%,平均3.45%,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1.84%~3.23%,平均2.43%,表明大部分样品已达到过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1.
雪峰山中段金矿区主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峰山中段金矿区内NE向和NW向主要控矿断裂带的宏观地质、显微构造和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NW向断裂为NE向断裂的伴生或派生构造的构造带,NE向断裂的声发射法、动态重结晶石英粒度法、石英亚颗粒法等变形岩石差应力估算值在42.39-68.40MPa之间;而NW向断裂带则介于27.44-53.14MPa之间,声发射法、包裹体测压法推测控矿构造韧性变形时的形成深度为3704-5086m,脆性变形时为375-2944m,岩组分析说明,NE向断裂具有早期逆冲推覆,主压应力属NW-SE向应力系统,晚期正断滑覆,应力方位偏转到SSE-NNW向。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成因机理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背斜构造大致分为三拓是,它们的变形强度各异。该文根据各背斜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与空间展布特征,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成因机制模式。根据这一模式,从构造与生油配套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油气聚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盆地或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场特征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尔盖地区的弧形构造对化探指标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表明地质构造对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泌阳凹陷的两条边界同生大断裂控制了该凹陷的形成、发育、以及凹陷的沉降沉积中心和生油中心,并派生出了一些同生局部构造。凹陷内部构造和断裂构造类型、形成机制多种多样,它们对油气的形成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华北南部地区——古生界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南部地区的地质演化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结晶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台内裂谷发育、古生代稳定地台沉积和中一新生代活化等发展过程。但本区受秦岭褶皱带构造活动的强列影响。因而具有相对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和油气控制条件。早寒武世中期,古秦岭海槽伸展扩张,沉积了一套全区广泛分布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页岩的地层;晚寒武世开始,古秦岭海槽向北俯冲挤压,在本区南部出现一个平行于海槽的大陆边缘隆起;中奥陶世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环状构造特征该区的地层、岩体、多金属扩床明显呈环状分布,放射状断裂十分发育。遥感、航(地)磁、重力和地化原生晕异常也均显环状特征(图1)。在苏州市以西光福镇以东的广大范围内,分布着以燕山晚期苏州花岗岩体为中心的航磁平坦中磁区(100nT)、重力负异常区(绝对值12毫伽)、遥感大型环状异常。它们  相似文献   

17.
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峰山主体地处湖南省境内,位于华南板块的中心区域,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我们将其分为3个构造单元:西部外区,主要以大型箱状褶皱为主;中部区,与西部区以主逆冲断层相分隔,劈理发育呈扇状,是雪峰山构造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变质级别最深、变形最强的区域;东部区,变形集中在脆韧性区域之上,以极性北西构造为...  相似文献   

18.
李椿  郝书翰 《地球科学》1995,20(6):714-718
利用钻井、地质和地震等资料、通过构造发育史研究,认为本区构造特征为在东倾的斜坡背景上,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区域构造格局;断层呈“S”形展布,同生小构造发育,自西向东可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圈闭带,结合本区已证实的含油层位,预测了相应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十万大山地区构造演化和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万大山盆地地构造演化过程为:在华夏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弧间洋盆基础上,经东吴、印支和燕山期碰撞造山运动,形成晚古生代-中生代前陆盆地,又经过短暂的弧后陆内裂谷阶段,形成了喜马拉雅期右列张扭性盆地。共原型盆地经历了镀嵌、交错、披盖、再镶、交错、披盖、再镶嵌等四个叠置过程。其构造发展由正反转向负反转变化,以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后保留的基底部分卷入的冲断-推覆构造形成占主导,并发育典型的楔状前陆盆地、斜坡带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黄桥地区位于下扬子对冲构造带上,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并且保存了较完整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多 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文中采用三维地震工区构造精细解释及运动学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 特征及其变形过程,结果表明黄桥地区中上古生界和下中生界地层在自SE向NW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以前展式发育了多个 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在构造前锋,断层相关褶皱反向发育,于工区中部偏北西侧形成明显的对冲构造,地层遭受强烈的褶 皱、隆升,构造总缩短率高于47.55%;之后,区域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拉张,工区南东侧发育负反转断层,且自南西 向北东负反转程度逐渐变大,由上正下逆复合型转变为似正断层型;此次拉伸正断作用导致断层回滑,形成上白垩统填充 的半地堑构造,对冲构造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油气成藏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黄桥构造变形与其油 气成藏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冲构造背斜、对冲构造下盘及南东侧的广陵构造背斜为黄桥地区的有利油气区块。研究结果对 进一步认识黄桥及下扬子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以及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