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单针类纽虫一新记录孙世春(水产学院微藻研究所)1991年4月于青岛太平角(36°04'N.120°19'E)海滨采到一种小型纽虫,经鉴定为一国内新记录──山冈四眼纽虫(TetrastemmayamaokaiIwata,1954)(图1-4)。虫体...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ensis)、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及疣多枝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序列,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他纽虫序列,对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26个中华枝吻纽虫个体共检测到长度为467-468 bp的9个单倍型,5个湛江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均为469 bp,共检测到3个单倍型,2个疣多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均为474 bp,共享1个单倍型;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9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和湛江枝吻纽虫3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002 1-0.004 3;而3种枝吻纽虫16S rRNA基因序列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却均超过0.24,显示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特别大,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3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结果支持3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中华枝吻纽虫与2种脑纹纽虫(Cerebratulus lacteus、C.marginatus)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54、0.169,明显低于与其同属的湛江枝吻纽虫的遗传距离(0.242),表明中华枝吻纽虫与前两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后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在NJ树上,中华枝吻纽虫没有与湛江中华枝吻纽虫聚为1支,而是其9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2种脑纹纽虫(C.lacteus、C.marginatus)聚为1支,且有高达94%的支持率,这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也提示将中华枝吻纽虫划入脑纹纽虫属(Cerebratulus)会更合适.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纽形动物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世春 《海洋科学》1995,19(5):45-48
首次报道台湾海峡产的纽形动物,包括沙栖原细首纽虫、浮游拟脑纽虫、椒状岩田纽虫、中华平裂纽虫和马顿氏潘丁纽虫,共5种。除椒状岩田纽虫在琉球群岛有报道外,均为东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这个扩大海洋管辖区域范围的时代中,对于大多数沿海国家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海洋政策方面是边界划分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区域边界管理。加拿大与法国就纽芬兰南部海域的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两岛及附近小岛名称缩写:SPM,下同)周围的海洋空间划分争端已长达两个世纪,随着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及国家实践进展,两国关于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内海新发现了一种具分枝吻的纽虫——疣多枝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这种新发现的纽虫在分枝吻的形式上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的种类相似,但在吻的组织结构上和神经系统上则完全不同。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吻主枝的基部仅有一层纵肌;吻主枝基部以上的部分则有三层肌肉,吻主枝的环肌层没有肌肉交叉,却有一肌肉质疣状突起(muscle papilla)。脑的腹神经纤维髓周围有2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主要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特点以及构成新属和新种的分类依据,并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与已报道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做了系统比较。  相似文献   

6.
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pH及摄食后不同时间扁额原细首纽虫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扁额原细首纽虫蛋白酶活力在pH为3和10时出现2个峰值,酸性条件下其蛋白酶的活性明显高于碱性条件.在20~80 ℃温度范围内,纽虫酸性和碱性蛋白酶活性表现出2种不同的变化趋势.酸性蛋白酶活力在50 ℃达到最大值;而碱性蛋白酶活力在40 ℃达到最大值,50 ℃酶活性急剧下降,对高温比较敏感.扁额原细首纽虫在摄食后,酶活力有明显变化,酸性蛋白酶在摄食后2 h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摄食后8 h达到最低水平,之后又有所回升.而碱性蛋白酶活性在摄食后8 h达到最大值,16 h后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研究3个温度下(5℃、15℃、25℃),扁额原细首纽虫在外界渗透压变化时体内渗透压的的变化以及手术(切头和中切)对其渗透压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扁额原细首纽虫的渗透压调节具有较大影响。在25℃、96 h内,当纽虫处于低渗环境(盐度10和20)时,其体内渗透压先降后升,当其处于高渗环境(盐度40)时,其体内渗透压先升后降,表现为1个渗透压调节者。在15℃和5℃,纽虫的体内渗透压基本上是随着环境的渗透压变化而变化,表现为1个渗透压随变者。手术对扁额原细首纽虫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具有明显的影响。去头纽虫丧失了调节渗透压的能力,其体内渗透压随着环境渗透压变化而变化。当纽虫被中切为两段时,具有头部的身体前部能像完整纽虫一样调节其体内渗透压,而身体后段的渗透压随环境的渗透压变化而变化,没有明显的调节能力。结果显示头部器官(脑神经节)对这种纽虫维持渗透压调节能力是必要的,该纽虫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来调控其渗透压调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南海新发现了一种具分技吻的纽虫——疣多技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这种新发现的纽虫在分枝吻的形式上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s)的种类相似,但在吻的组织结构上和神经系统上则完全不同。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吻主枝的基部仅有一层纵肌,吻主枝基部以上的部分则有三层肌肉,吻主枝的环肌层没有肌肉交叉,却有一肌肉质疣状突起(muscle papilla)。脑的腹神经纤维髓周围有2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主要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特点以及构成新属和新种的分类依据,并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与已报道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做了系统比较.  相似文献   

9.
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得白额纵沟纽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白额纵沟纽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476bp,包含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典型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747bp的非编码区.除tRNA-Thr和tRNA-Pro基因外,其他基因均编码在重链上.基因组碱基组成具有AT偏向性,蛋白质编码基因偏好使用富含T的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多为TAA或TAG,nad1、nad2、cytb基因具有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预测的22个tRNA均具有典型三叶草结构.非编码区未发现在其他纽虫所报道的特殊茎环结构,但在nad4基因上发现有37 bp的发卡结构.白额纵沟纽虫的基因排列、起始密码子、tRNA反密码子与Lineus viridis完全一致,两者rrnL和非编码区长度差别较大,前者具有较少核苷酸插入.  相似文献   

10.
异纽类纵沟纽虫科一新属新种——中华枝吻纽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左芬  曾棻 《海洋与湖沼》1985,16(4):323-336
在我国湛江市海滨发现了一种具分枝吻的纽虫,经研究认为它是异纽目(Heteronemertea)纵沟纽虫科(Lineidae)的一新属和新种,命名为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这种纽虫的吻由一条较长的主枝和13条互生在主枝两侧的初级分枝构成;每一初级分枝按不规则二叉式连续分枝,形成2—4个末端分枝,整个吻共有52个末端分枝。背神经纤维髓在脑中部分为两枝;腹神经纤维髓内侧有一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还将这种纽虫与其他4种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上做了系统比较,并按其分类依据编出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底质中有孔虫埋葬群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世界上有关河口区有孔虫群的研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国外已有近40条河口的工作记录,我国近十几年来也已开始研究.关于珠江口底质沉积中有孔虫的系统工作,迄今尚无报道,同济大学(1980)对本区西江口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群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划分出霜粒企虫-毕克卷转虫组合和同现卷转虫-条纹判草虫组合.H.O.Waller(1960)对台湾岛以南到北部湾的沿海陆架的底质有孔虫群建立了四个组合,其中内陆架组合(20—46m)为异地企虫-日本九字虫组合.本文的工作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李应东  孙世春 《海洋与湖沼》2014,45(6):1353-1358
本文研究了去头术和外源褪黑激素对香港细首纽虫(Cephalothrix hongkongiensis)性腺发育的影响,并对褪黑激素合成酶HIOMT进行了Western blot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去除头部可快速诱导香港细首纽虫的性腺发育,处理40天后配子完全成熟,而对照组(完整个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发现性腺。这说明香港细首纽虫头部具有抑制性腺发育的物质(激素)。外源褪黑激素对香港细首纽虫的性腺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Western bolt结果显示,在38k Da处有阳性条带;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发现,脑神经节的几个神经细胞有阳性反应,说明香港细首纽虫的脑神经节中存在HIOMT,具有合成褪黑激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09,33(10):15-20
为了摸清中国沿海分布的刍秣螺亚科(Ocenebrinae)的物种数量,以及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完成刍秣螺亚科的系统分类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沿海采集的刍秫螺亚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刍秣螺亚科4属,9种,其中1种在中国沿海为首次报道.文中对刍秣螺亚科动物的形态特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大量标本加以鉴定研究写成。共报告肠鳃类 Enteropneusta 6种,即黄岛长吻虫 Saccoglossua hwangtauensis (Tchang et Koo),短殖舌行虫 Glossobalanus mortenseni Horst,多鳃孔舌形虫 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Tchang et Liang,肉质柱头虫Balanoglossus carnosus (Willey),三崎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 Kuwano 和黄殖翼柱头虫Ptychodera flava Eschscholtz。分隶于两科四属。 短殖舌形虫,肉质柱头虫和黄殖翼柱头虫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我们均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作了详细描述,并讨论了与前人描述相异之处。到目前为止,多鳃孔舌形除了在我国沿海分布之外,国外尚未见有报道;张玺等在1965年对此种已有详细描述,本文仅对其特征作了记述。黄岛长吻虫是张玺等在国内发表过的,本文进一步对它作了补充描述和修正。三崎柱头虫,过去张玺等没有对它的内部解剖进行过描述,本文根据在我国沿海采到的标本,对它的内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并与前人描述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关于水螅虫类和水螅水母类的调查研究,林绍文曾于一九三八年发表了浙江舟山羣岛的水螅虫共计十五种;高哲生曾于1956年发表了山东沿海的水螅虫共计30种;魏崇德于1959 年发表了舟山的水螅类17种。关于水螅水母的研究,徐锡藩曾于1928年记载了厦门的一个新种;林绍文曾于1937年发表了浙江沿海的水母共计10种;丘书院曾于1954年发表了厦门的水母共计18种;高哲生等于1959年报告了山东沿海水螅水母  相似文献   

16.
小头虫的亚种分化及其生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宝铃 《海洋与湖沼》1964,6(3):260-27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0年以来,先后在黄海的大连、烟台、青岛以及东海的浙江大陈岛沿岸进行无脊椎动物调查时都采到了多毛类小头虫科(Capitellidae)的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Fabricius)],特别是在污浊水域小头虫占绝对的优势。在国外有关小头虫的报导很多,但在我国迄今尚未见到有关小头虫的任何报告。本文除对分布在中国海的小头虫的形态和生态特点等进行描述外,并根据查看对比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存的苏联远东海、北极海、黑海和地中海等海区的小头虫标本及参考文献资料,对小头虫的亚种分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淡水池塘及水稻田中的16种介甲目甲壳动物(隶属于5科8属)进行了记述及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描述。有5种是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其中的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sp nov系新种。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本文中附有亚目、科、属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109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下: 1、东北锐眼蚌虫Lynceus manchuricus Daday,1927 2、中国拟圆蚌虫Paracyclestheriasinensis Shen et Dai,1987 3、木场真渔乡蚌虫Eulimnada kobai Ueno,1940 4、涛雒真渔乡蚌虫E.raotuoensisl Hu,1986 5、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5 6、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7、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8、中华蚌壳虫(新种)Cyzicus sinensis Hu,1988 sp.nov.9、窦氏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davidi(Simon,1886)10、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eno,1940) 11、瘦狭蚌虫Leptestheria tenuisSars,1901 12、川内狭蚌虫L.kawachiensis Ueno,1925 13、南京狭蚌虫L.nanjingensis Zhanget Chen,1976 14、新疆狭蚌虫L.xinjiangensis Hu,1987 15、中国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chinensis Daday,1923 16、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  相似文献   

18.
台湾南湾区秋末冬初海樽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1年11月2--3日和12月8--10日在台湾南湾12个测站分别用2种圆锥形浮游生物网(长180cm,网口直径45cm,网目333μm或200μm)采集表层和底层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南湾浮游海樽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鉴定海樽类16利,其中7种为台湾周围海域新记录。东方双尾纽鳃樽和小齿海樽为优势种。南湾海樽类的种类数及个体数量均以12月多于11月。讨论了水文条件与海樽类时空分布的关系,认为外海高盐水团足南湾冬季海樽类生态特征的主要制约因子。典型的高温高盐种大西洋火体虫、长吻纽鳃樽、安纽鳃樽、多手纽鳃樽、书氏纽鳃樽、羽环纽鳃樽和斑点纽鳃樽等可以作为外海高温高盐水入侵南湾的指标种。与邻近海域比较,秋冬季南湾与台湾岛以东海域海樽类的区系特征比与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更加相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于1959年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锥头虫科刺尖锥虫属一新种——中国刺尖锥虫Leodamas sinensis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并编制了刺尖锥虫属Leodamas Kinberg,1866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清中国沿海汇螺科Potamididae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本文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分类系统,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积累的汇螺科标本进行系统性的形态分类学研究,共整理鉴定出汇螺科动物5属18种,将分别进行研究报道.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沿海汇螺科、塔蟹守螺属Pirenella共9个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