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锐  官致君  刘耀炜 《地震学报》2015,37(2):347-356
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流体观测点进行现场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选择川西地区观测环境较好、 干扰较少的温泉水温观测资料进行回溯性分析. 结果表明, 康定龙头沟和二道桥温泉、 道孚龙普沟温泉、 理塘毛垭温泉、 泸定共和温泉水温在芦山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 距离震中较远的理塘毛垭温泉和道孚龙普沟温泉水温在震前2年左右出现中期尺度异常, 距离震中较近的康定龙头沟和二道桥温泉水温在震前3个月内出现短期异常. 通过温泉水化学及δD-δ18O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认为这些温泉水具有深循环特征, 能灵敏地反映地壳深部地热及构造变化信息, 是芦山地震前观测到异常的可能原因. 加强对这些温泉点的观测, 对区域地震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高采样率的观测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与地下构造活动有关的信息,如何从高频观测资料中提取有效的地震前兆异常,成为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人员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概率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邻近区域400 km范围内17个流体台共计30个测项的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分钟值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在岷县—漳县地震前,共有10组水位和水温数据出现了异常变化,即概率密度  相似文献   

3.
地震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观测是地震地球物理台网主要观测手段,其数据集包含水位、水温测项的原始数据、预处理数据、产品数据和均值类数据,可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用于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区域应力变化特征、含水层参数反演、观测机理等研究。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数据集不仅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四川理塘毛垭51泉46年的人工观测水温数据,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气象等资料,分析了水温的基本动态特征、水温异常的映震特征及其在漾濞MS6.4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并初步讨论了异常机理。结果表明:理塘毛垭51泉水温在不同背景温度下的震前水温上升幅度指标存在差异,2009年以来温泉变为低温温泉,水温上升异常阈值由原8℃降低为6℃。理塘毛垭51泉具有深循环特征,且处于构造交汇部位,水温异常变化能够反映地壳深度热流和构造活动信息,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中强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优势预测区域为川滇交界西侧。  相似文献   

5.
汕头台地下流体正常动态与地震短临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永芳 《华南地震》2000,20(1):48-51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信息识别是前兆研究的基础.分析了汕头观测站地下流体各测项如水位、水温、气氡和气汞等观测资料,对其正常动态和短临异常信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上述各测项能够较有效地反映出某些中等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6.
王喜龙  贾晓东  王博  王熠熙  王俊  向阳  靳浩  付聪 《地震》2018,38(1):35-48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过数字化改造以后, 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显著提高。 流体观测资料中的高频数据含有丰富构造信息, 为我们捕捉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 高频信息的出现激发了对数据分析方法改变的需求, 如何研发与数字化高频观测资料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方法, 从高频观测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前兆异常信息, 成为目前地震地下研究者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应用概率密度分布法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174组水位、 水温分钟值高频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鲁甸6.5级地震前共有10个水位测点和7个水温测点出现高频信息异常, 异常多集中在滇西南构造带的滇中次级块体两侧, 且随着时间推移, 有向震中区逼近的变化特征。 通过对震源区及附近地区地壳结构、 构造应力作用及更大范围的区域动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异常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概率密度分布可有效反映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 同时也验证了利用概率密度分布在流体观测数据的高频信息异常提取方面具有一定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渭南双王井已经积累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流体观测资料,但并未对该资料进行过系统的清理和分析。本文对双王井自数字化观测之日起至2021年底(2007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的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以双王井水位及水温观测的干扰及震前异常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变化情况,通过其干扰和震前异常下曲线的形态,从水位、水温的趋势变化特征、固体潮特征、同震变化、地震前兆异常与典型干扰异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双王井地下流体资料的变化特征,对观测数据反映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应用,为今后渭南及周边地区水温、水位异常落实和地震预测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引言 众所周知,井泉的水流量是流体前兆观测中最重要的测项之一。地下水流量变化不仅直接反映着地下应力的变化情况,而且是动水位、地热、水氡等其他地下流体测项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量震例总结与现场观测试验表明,中强地震前井泉流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车用太等研究了国内外震例剖析及试验观测结果,认为地下水流量观测无论是对地壳应变的反映还是对地壳破裂的反映,都优于地下水压力与温度的观测,也优于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观测,可能是映震灵敏的地下流体观测项目。张潮明等总结了1990年7月16日菲律宾8.0级和1994年9月16日台湾…  相似文献   

9.
研究川西地下流体化学各观测组分的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强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四川及邻区5.5级以上中强地震前1~2年,均能观测到地下流体化学层次跟踪方法发生异常;在观测台点较多的地区,中强地震前1年时间内,可观测到2个以上台项地下流体化学形态异常及短临异常;地下流体化学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较好;地下流体化学异常台项比在很大程度上受震中附近水化观测台项多少及其台点分布均匀与否的影响,其大小往往不能客观反映川西地下流体化学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地下流体观测环境的评估指标干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地震》2005,25(3):63-68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中的环境干扰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影响了地震监测预报的效能。 如何评估这种干扰, 更加有效地保护台站的观测环境, 是当前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提出了评估地下流体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干扰度, 并进一步规定了水位、 水温、 水氡与水汞观测环境的允许干扰度。 干扰度是指各类干扰引起的异常变化幅度与正常时段最大变化幅度的相对百分比值。 允许干扰度的规定, 是依据各类观测得到的地震前兆异常量的大小, 一般采用异常量百分比的最小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