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时代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各具不同的演化历史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横贯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有一条蓝片岩-白片岩-榴辉岩系组成的高压变质带。这条高压变质带与区域大地构造线方位一致,展布于原岩建造性质相同的晚元古代地层中,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相互挤压产生的典型矿物和岩石组合,其形成时代可以代表两个板块碰撞的时代。实测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高压变质矿物蓝内石、多硅白云母等粘土矿物^40Ar-^39Ar法和榴辉  相似文献   

2.
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各具不同的演化历史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横贯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有一条蓝片岩-白片岩-榴辉岩系组成的高压变质带。这条高压变质带与区域大地构造线方位一致,展布于原岩建造性质相同的晚元古代地层中,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相互挤压产生的典型矿物和岩石组合,其形成时代可以代表两个板块碰撞的时代。实测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高压变质矿物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等粘土矿物 ̄(40)Ar- ̄(39)Ar法和榴辉岩Sm-Nd等时年龄数据一般都集中在210~240Ma之间。因此,华北板块和杨子板块主体碰撞时代应属于印支期210~240Ma。  相似文献   

3.
下扬子区中一下三叠统广泛分布一套厚几十至数百米的石膏、硬石膏矿层,具较大的经济价值。笔者经多年野外工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由于扬子板块在三叠纪期间从赤道附近的暖湿气候带向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气候带漂移,并与亚洲板块碰撞抬升,造成其地理环境由热带陆表海向亚热带潮坪一泻湖转变,同时导致其生物群、沉积相及地球化学等发生一系列演变,是这套石膏、硬石膏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研究区钻及二叠系的井甚少,现有的几条地震剖面质量欠佳的状况,采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在8条主干剖面、数十条辅助剖面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二叠系划分为11个Ⅲ级层序(栖霞阶为3个层序,茅口阶为3个层序,吴家坪阶为3个层序和长兴阶为2个层序)。以具区域性分布的生物化石带为主,辅以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垂向相序特点及地质事件,对研究区二叠系进行详细区域层序对比,总结了二叠系层序特点。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安徽巢县平顶山、鬼门关剖面为例,阐述了二叠系沉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即灰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及稀土元素组成特点;划分出七种沉积相类型,即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斜坡相、盆地相、三角洲相、汪 相和陆缘泻湖相;识别出七个Ⅲ级层序,其中四个为Ⅰ型层,三个为Ⅱ型层序。对栖霞组灰岩的地球化学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的氧碳同位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差异,并认为造  相似文献   

6.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层序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扬子区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和特点的研究,认为该区存在T型、H型和TH型三种基本样式,它们的层序特点不同,沉积特征有异,成因模式有别。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成藏条件,认为层序样式对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克拉通沉积区,烃源岩主要位于H型层序样式的TST;储集岩主要与H型层序样式的HST有关;良好盖层主要与H型层序样式的TST有关。  相似文献   

7.
8.
下扬子区在三叠纪期间接受了早-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沉积、中-晚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湖沼沉积.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和古地理格局的变迁明显地受到区域构造的控制.区内盆地发育与演化是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进行的.早-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是下扬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改变的决定性因素,使下扬子海盆闭合,沉积类型由海相沉积变为陆相沉积.下扬子区三叠纪古地理的演化特征也为板块碰撞提供了沉积证据.  相似文献   

9.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在贵州及其邻区发育较为完整。在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台地淹没事件之后,寒武系形成一个从深水盆地相黑色页岩系到大套台地碳酸盐的沉积序列,其中下寒武统包含5个三级层序而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中上寒武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而且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奥陶纪艾家山世末期的都匀运动、奥陶纪末期的与冈瓦纳大陆冰期相响应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以及志留纪末期广西运动的共同作用,造成扬子地台大幅度的古地理变迁以及残留不全的奥陶系和志留系。详尽追踪和对比的结果可以将奥陶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且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在残留不全的的志留系中可以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并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可以大致解读许多有趣的地质现象,如寒武纪碳酸盐台地的生长过程,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浅海静水”型黑色页岩系的发育特点,志留纪由北而南的海侵所造成的复杂的志留系展布特征等等;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早寒武世数次快速海侵事件与生物事件的关系,奥陶系顶部特殊的“观音桥灰岩”的成因,奥陶系红花园组海绵生物礁的基本沉积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区三叠纪古生物和古地理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迈平  郭佩霞 《江苏地质》1996,20(3):156-165
根据下扬子区三叠系生物化石和沉积相的研究,该区三叠纪古地理环境先后经历陆表海,萨布哈潮坪-泻湖,下三角洲平原滨海河口湾及三角洲平原河,湖和沼泽一系列变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扬子板块从赤道以南附近持续向北进行跨气候带漂移抵达北回归线以北附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assic sequences developed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 display some great changes in both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was a transition from marine to continent via alternating environments. The change of climate was a transition from tropic (torrid) to warm and wet climate via subtropic dry climate. The type variations of the sequences were from the marine sequences to the continental sequen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s and climates. Sequence 1 is a type II of sequence of mixed e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s; sequence 2 is a type I of sequence of carbonate platform; sequence 3 is a type I of sequence of carbonate tidal flat-salt lagoon, sequence 4 is a type iI of sequence of lacustrine within marine layers, and sequence 5 is a sequence of lacustrine-swamp. The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ose sequences reveal the tectonic control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background.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plate and the North China plate was a great geological event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but the timing of the collision is still disputed.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 level changes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 responded to this collision. The collision started at the beginning of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great regression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 started 22Ma earlier than those in the world. The tectonic conditions occurred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llisio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es and type changes.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地层学,在古地理格局演化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进行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研究,将下古生界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各层序主要或基本由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两个超层序最底部的层序为Ⅰ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Ⅰ类层序界面(SB1),其余的层序均为Ⅱ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Ⅱ类层序界面(SB2)边界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东北地区重磁数据重新处理,从重磁场特征角度分析和讨论目前地质界一直争论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的位置问题,并得出了新的认识.认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缝合带为约240 km宽的近似等宽带.该缝合带的走向自东北地区西部朝阳北、通辽南,走向北东东,过沈阳北、长春北折向南东东,直到通化北和珲春南.这样的认识主要来自区域重、磁资料的综合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垂向及水平各方向导数、水平梯度模、不同上延高度、小波、小子域及插值等多种滤波、信号提取及增强等多种处理后反映出的异常特征.该带南与北、内与外的重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通常表现为带内与带外的异常错动、曲线扭曲、走向改变、规模差异、特征冲突.比如松辽盆地就在带的南北宽度上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包括山势也因其存在而变得内外有别.  相似文献   

15.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华北晚古生代受限陆表海的性质与特点入手,讨论了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含煤建造研究中的特点:①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造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Ⅰ型层序界面(Ip型),这是在陆表海这一特定背景之下由相对海平面下降形成的,其上缺失低水位体系域;②华北陆表海盆内没有标准的凝缩层,但快速海平面上升期间形成的灰岩和硅质岩具有凝缩层的意义与作用,能够起到大区域对比地层和划分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的作用,③沉积建造内有4种类型的准层序,即底部型准层序、台地堡岛复合型准层序、碎屑滨岸型准层序和河流湖泊型准层序,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露头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华北晚古生代沉积建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强  李志明 《地球科学》1997,22(6):559-564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Llandovery-Wenlock统下部,439~427Ma)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OS1—OS6),其平均延限约为2Ma.OS1由龙马溪组和香树园组构成.雷家屯组包括两个三级层序.OS4由马脚冲组和溶溪组构成.秀山组和回星哨组构成OS5和OS6层序.OS1为I型层序,其余为Ⅱ型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密切关系.加里东运动造成的扬子地台持续上升对二级层序的组成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板块轮南井区三叠系为典型的克拉通内凹陷盆地型陆相碎屑岩,主要由湖泊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构成产油层系。层序单元的划分对比是岩性油气藏圈定的核心技术,以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依据建立井震合一的层序地层格架,所划分的3个层序8个体系域控制了三套区域性和多套局部性储盖组合。区域性储盖组合以层序为单元,层序下部的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砂岩组成区域性储层,上部高位体系域的湖相和三角洲相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以构造圈闭为主;局部性储盖组合以体系域为单元,由同一体系域的砂岩和邻近泥岩组成,以岩性圈闭为主。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可划定新的岩性地层圈闭,高位体系域期和湖侵体系域中发育的局部性储盖组合是岩性地层圈闭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盆地石炭纪层序地层研究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层序地层学概念,探讨石炭纪的下扬子盆地—陆表海盆地。下扬子盆地的石炭系,沉积厚度薄,岩相变化大,界面多而不清晰。研究结果表明,它可以分为 6个三级层序,而且层序的界面大多数与组的界限相吻合。层序 A由金陵组的碎屑岩和灰岩组成;层序 B由高骊山组碎屑岩组成;层序 C由和州组碳酸盐岩组成;层序 D由黄龙组底部碎屑岩和白云岩组成;层序 E由黄龙组中、上部灰岩组成;层序 F由船山组灰岩组成;其中层序 A、 B、 E属于Ⅱ型层序,层序 C、 D、 F属于Ⅰ型层序。石炭纪下扬子海盆的演化可以分为 3个阶段,即坳陷、隆起、扩展沉陷阶段,它们分别对应于层序 A- B、 C和 D- F。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学平  韩作振 《地质科学》1998,33(2):166-179
华北地区的冶里-亮甲山期地层由两个层序组成,“冶里”层序包括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底部的地层,相当于牙形石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至Scalpellodus tersus带,“亮甲山”层序包括其余的亮甲山组地层,相当于Serratognathus bilobatus带至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带。由于海水由东北向南侵入,北部地区以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为特征,主要属开阔海沉积,而南部及西部地区基本为高位体系域,主要属潮坪及局限海沉积,介于两者之间的曲阳-五台一带常以滩相为特征。这种体系域展布格局与生物地层相吻合。在晋南及豫北地区,常缺失海侵体系域的化石带,此外,由于每个层序结束时海退由南向北,因而南部地区又往往缺失高位期晚期或最晚期的地层。华北最北部,如河北平泉、秦皇岛一带,亮甲山组顶部见有一段在华北大部地区缺失的地层(Jumudontus gananda-Scolopodus sunanensis带),它代表了下一层序低位期间的沉积。随着海水再次由北向南侵入,结果形成了下马家沟组底部由北向南的超覆,也就是说,南部的贾汪组可能相当于北部下马家沟组的中下部,而不是底部。  相似文献   

20.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主要为陆表海充填沉积。通过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陆表海充填层序,3个Ⅲ级层序(Sq1—Sq3),分别对应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格舍尔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和隆林期,同时对3个层序的特征及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对Sq1~Sq3进行古地理重建,发现陆表海充填总体上为海退序列,物源主要来自北缘阴山隆起;同时也证实了海侵转换面的存在,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板缘构造运动共同塑造了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特殊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