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
Feng晓  丁丽青 《地震》1993,(2):40-46
地震前,地壳变形引起地球密度重新分布,从而使地球重力场发生某些特征变化。本文对1990年7月菲律宾8级、台湾6.1级两个强震前后的广州重力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及高、低频滤波等处理,并对提取出的重力前兆进行了可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强震前广州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O_1等主波潮汐因子波形畸变,量值下降至最低值然后在回升阶段发震的前兆异常特征。非潮汐重力变化在临震前3天开始出现明显的高频脉冲式异常信息,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信的具有清晰物理意义的地震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预报中,很多地方都在使用电磁学方法,该方法以研究地球的天然电磁场作为基础,这一天然电磁场不仅可能与地球外源有联系,也可能与地球内源有联系,在高空电离层和磁层发生的电化过程就属于外源。由于感应在地球上产生了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大地电磁场(MT),在地表观测它,就可以监测出介质电导率随时间  相似文献   

4.
张春 《地震研究》1994,17(2):191-196
本文分析研究了云南境内1966年-1991年所发生的18次M≥6级强烈地震(含余震)前期雨量和雨量的年变量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对强震前雨量场,雨量的年变量场前兆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出云南强震前兆降水的三种模型。讨论了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与前兆降水模型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大气降水云南强震的宏观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6.
塞迪.  A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53-257
首先介绍了使用的地震活动动态参数,其中3个参数(频度N、重复率曲线斜率γ、假想应变)与构造应力水平有关,2个参数(系数μ、逆断层地震数与地震总数之比N逆/N总)与作用力特征有关,2个参数(Vp/Vs、波速比异常数与总数之比N异/N总)与介质状态有关,一个参数(莫里希特指数Iδ)与地震活动的空间结构有关。随后将地震带划分成小区,分析了上述参数的时间序列特征,指出前兆呈现的时间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提出了强震孕育的4个基本阶段:背景阶段、雪崩阶段、平静阶段和破裂阶段。简要分析了上述参数在各阶段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我们综合分析了大地测量、地质以及地震资料来评估南加州3类地震构造带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概率。A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有充分的古地震数据用于评估发震条件概率。B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缺乏条件概率分析的数据。C类地震构造带则是转换或隐伏断层。假设在各类地震构造带的具体断层上地震加上特征地震呈随机分布,那末我们的“阶式排列”模型就能适合多种断层地震。在每一地震构造带中,假如用古登堡-里克特震级分布平滑曲线上分配地震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大陆强震前兆时空分布的大尺度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献智  高旭 《地震》1993,(3):44-51
依据对中国大陆一些强震(M_s≥7.0)震例前兆异常的分析,初步阐述了中国大陆强震前兆时空分布的大尺度特征:①强震的前兆场及震后的影响场是广阔的;②有些前兆异常的时间较长,可能与几个强震有关,持续十几年。  相似文献   

11.
12.
戈澍漠  郑福婉 《内陆地震》1997,11(3):193-201
强震危险区预测是当前地震预报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以预警活断层、预警活断层分段研究解决断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为主线,配合地震活动动态分析、地震波介质特征早期信息、近场趋势性前兆异常和危险性概率预测,确定了判别几年尺度强震危险区的指标。在“八五”地震科技课题研究过程中,圈这了范围不超过10000km^2的5个强震危险区,已成功地对1993年10月2日若羌6.6级地震、1995年5月2日乌苏5.8级  相似文献   

13.
14.
陈虹  刘冬英 《内陆地震》1999,13(3):201-206
利用2个描述强震前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及丛集的参量,计算了新疆地震区1970~1998年以1年为窗长3个月为步长的活动异常图像,并给出了发生新疆乌恰的2次7.4级地震前后,新疆地区σN异常分布动态演化图像,对异常图像的动态演化过程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对其用于新疆地区地震预测进行了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该参量能较好和直观地描述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时空动态图像,不受样本量的限制,并  相似文献   

15.
(续二)附录 A 复发模型和概率表该概率模型假定地震复发时间 T 服从一对数正态概率密度函数,其均值为μ,中值为,固有(或随机)偏差为(是随机复发间隔 T 严格的自然对数的标准差),概率密度函数为 f_T(t):  相似文献   

16.
17.
新疆7级强震前的围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新疆4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8次7级强震前的围空现象。结果表明,除1974年巴里坤7.1级地震因资料不全外,7级强震前均出现明显的围空现象。研究发现,这种围空一般都经历了三个过程,时间通常为10—20年。最后分析讨论了7级强震前围空的特征以及判别指标。这将为今后确定强震危险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丽  张国民 《中国地震》1999,15(4):310-323
本文选取了我国两个前兆台网较密集的地区进行了前兆异常场时空扫描。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南北带中南段(20°~35°N,95°~110°E)和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在空间上以05°×05°为一个窗口,025°为一个滑动步长;在时间上以4个月为一个窗口,1个月为滑动步长,对这两个地区分别从1994年1月和1995年1月开始进行前兆异常密度时空扫描。所用前兆异常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全国震情研究室和首都圈震情研究室的《月会商纪要》。针对所得扫描结果,试图用一种具有鲜明物理机制的构造块体孕震模型来解释前兆场演化的物理机制。在孕震块体模型中,设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强度是随机分布的,由于模型中各孕震体的强度不均匀,因而在给定边界条件后,模型系统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在系统边界定常应变速率的作用下,模拟的孕震体在应力超过自身静摩擦强度后发生破裂。但由于模型系统是含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结构,各孕震体的应力可以相互传导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孕震系统应力场发展演化和震源孕育破裂之间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图像。多数震源的破裂是应力增高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震源在高应力作用下没有发生破裂,另外有部分应力并不十分高的孕震体由于受周围地震应力调整的影响而发生破裂。以上结果为前兆异常与地  相似文献   

19.
气压场剧烈涨落与四川强震爆发的基本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孕震系统在爆发前夕的外敏性及外力的非线性作用为物理基础,对大气扰动下的地震爆发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不仅归一化了四川省有关台站近30年来的气压数据,而且还分地震带归纳建立了具有灾用价值的气压发震指标,这些自然共性的提示,既是对外力效应的认证,也丰富了短临地震预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强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的模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熙铭  冯德益 《地震研究》1991,14(2):104-111
本文用模糊集从属函数方法,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宁河河6.9级地震前华北地区20多个台站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和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腾冲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以及1989年巴塘6.7级地震前甘孜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共计处理5500多个数据,从中提取了中期趋势与短临异常,并对唐山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进行了概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