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广泛出露厚度巨大、岩性单一、实体化石稀少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因缺乏明显标志而相对困难。最近,在该地区的研究中采获大量遗迹化石,建立了8个遗迹化石组合。古遗迹学的研究表明,遗迹化石丰度、分异度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研究区内的地层序列中存在明显差异。提出将古遗迹学特征作为一定区域内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之一,为解决巴颜喀拉山群中富含遗迹化石的上部板岩组和顶部砂岩夹板岩组的划分对比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贵州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三叠纪遗迹化石丰富,有台地相的遗迹化石组合:Thalassnoides、Gyrolithes、Cerato-morph、Chondrites、Rlazocorallium.Rhabdoichnum等;台缘浅滩相的遗迹化石组合:Cylindricum gregarium、Skolithos、Thalassnoides等;斜坡相遗迹化石组合:Protopalaeodictyon、Chondrites、Huaxichnus、phycosiphon、Oldhami-a、Cochiliclaus、Cosmorhaphe、Pinnatpedus、Thalassnoides、Psilonichnus、Arenicolites、Lophoctonlum、Paleophycus等;其中Arenicolites、Thalassnoides、Psilonichnus、Chondrites遗迹化石含量较多,则为上斜坡,如很少含上述四种遗迹化石,而以Lophoctonlum、Protopaleodictyon、Cosmorhaphe、Cochilichnus、Phycosiphon为主,则为下斜坡;盆地相遗迹化石组合:Protopaleodictyon、Helminthopsis、Paleomeandron等。 贵州三叠纪遗迹化石组合与各岩相带分布一致,主要受含氧丰度、水深、水动力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控制。由遗迹化石组合分布证明贵州三叠纪岩相古地理格局从黔西北至黔南沉积相带展布为台地相—台缘浅滩相—斜坡相—盆地相。同时建立了贵州三叠纪遗迹相—遗迹化石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相富含大量海相遗迹化石,可识别居住迹、进食迹、觅食迹、爬行迹和停息迹5大类14属,包括居住迹:Skolithos;进食迹:Chondrites、Phycode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觅食迹:Cylindrichnus以及Palaeophycus;爬行迹:Cruziana和Monomorphichnus;停息迹:Asterichnus、Lockeia和Rusophycus等,这些遗迹化石分属于4个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分别为:(1)Skolith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沉积于高能砂质环境中,为水动力较强的无障壁滨岸前滨;(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贫氧、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近滨下部环境;(4)Zoophyco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的环境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风暴沉积环境,据此建立了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混积相遗迹化石生活环境分布模式。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发现的3种类型Zoophycos遗迹化石,与腕足介壳富集层、波痕、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等反映浅水环境的沉积特征共存,表明泥盆纪Zoophycos形成于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晋东南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遗迹化石发育,已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常见遗迹化石包括Zoophycos,Helminthopsis,Planolites,Nereites,Chondrite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PalaeophycusTeichichnus等,其中Zoophycos最为发育。依据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产状特征,可建立4个遗迹组合:(1)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2)Planolite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3)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4)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对这些遗迹化石宿主岩石沉积特征的分析表明,太原组灰岩中的遗迹组合分别产生于海湾—潟湖环境(遗迹组合1)、浅海上部(遗迹组合2)、浅海中部(遗迹组合3)和浅海下部(遗迹组合4)。基于遗迹组合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这一成果可为今后该区太原组中煤与煤层气生成的古环境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和基础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5.
殷继成  李大庆 《地质学报》1993,67(2):146-158
滇东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含有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经对27条剖面系统地采集化石和研究,共鉴定有遗迹属45个,遗迹种87个。其中新属2个,新种7个,已知属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1个,已知种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8个。根据不同遗迹属在界线层中出现的顺序和组合特征,将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遗迹化石由老到新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带,并与国外相当层位的遗迹化石进行了对比,对地质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桌子山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组合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安玮 《现代地质》2000,14(3):366-372
据遗迹化石新资料 ,将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 8个组合 :Taenidium组合、Zoophycos组合、Volkichnium组合、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组合、Granularia组合、 Circulichnus组合、 Chondrites组合及 H elminthopsis组合。其中 ,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与 H elminthopsis两组合属于 N ereites遗迹相 ,并分别出现于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与陆隆浊积扇环境 ;其余 6个组合与 Seilacher( 1 967)的 Zoophycos遗迹相相当 ,代表有机质丰富、平静而贫氧的大陆斜坡环境。遗迹组合序列和遗迹相的递变表明 ,本区在公乌素组沉积期经历了两次由陆棚边缘盆地—大陆斜坡—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 (或陆隆浊积扇 )的环境演变。指出了本组遗迹化石与波兰喀尔巴阡山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在分布上的相似性。认为 Zoophycos相各遗迹组合所赋存的泥灰岩等是很好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7.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i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的Z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中下部—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中6个习性类、9种遗迹群落中28个遗迹属的野外和室内观测,首次从遗迹化石个体或群体间排列状态和空间分布角度提出了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的概念,并将其区分为3类15型.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的研究对详细的古环境、古生态分析和对蕴含在遗迹化石中尚未揭示的奥秘的探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豫西登封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系一套河湖相沉积,通过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建立了8种类型的沉积序列,并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已鉴别出8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和分布特征,建立了3种遗迹组合:1)Scoyenia遗迹组合,出现于周期性暴露的极浅水河漫滩及小型河漫湖泊环境;2)Arenicolites遗迹化石组合,产生于水体较动荡的滨湖沉积环境;3)Taenidium-Planolites遗迹化组合,形成于水体较平静的浅湖沉积环境。基于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及伴生遗迹化石组成与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该区早三叠世地层中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0.
贵州望谟纳夜中-晚二叠世领薅组上部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主要识别出Chondrites,Planolites,Keckia及Helminthopsis等。含遗迹化石层段下部以Chondrites为优势化石种属,具有较高的丰度,向上逐渐被Planolites和Helminthopsis替代,整体形成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化石组合。根据领薅组上部岩石组合、沉积构造以及露头尺度遗迹化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纳夜地区在中-晚二叠世整体为相对闭塞的浅海还原环境,遗迹化石是高水位体系沉积作用下的产物,其分布与海平面升降关系密切。化石组合的纵向变化规律指示向上水体整体变浅。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贵州南部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斌  周方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2010,12(5):577-588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 (砂质滩、坝) 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 括Zoohycos brianes,Zoohycos villae,Teichichnus rectus,Nereies isp.,Chondries isp.,Rhizocorallium isp.,Thalassinoides suevivus,Ophiomorpha nodosa,Gordiamaina,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 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 全浮痕保存,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 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组合:(1) Zoohycos-Nereites遗迹组合,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 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2) Zoohycos-Taenidium遗迹组合,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近岸 浅海沉积环境;(3)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湖沉积环境,遗迹化石 往往保存在泥质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和薄层细砂岩中。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 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2.
壤塘南木达地区中—晚三叠世遗迹化石及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省壤塘县南木达地区中-上三叠统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19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3个遗迹组合;Paleodictyon组合;Chondrites组合;Paleodictyon-Impoglyphus组合。这些遗迹组合大致相当Seilachet(1967)的Zo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组合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古代深海底质氧控的遗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中国 9个深海沉积区近 2 0条研究剖面的沉积地质学和古遗迹学的研究 ,获得了判别深海底质遗迹化石群落与含氧量关系的几点认识 :1深海贫氧的底质中因相对含氧量的差异 ,其代表性的遗迹化石组合也不尽相同。以Megagrapton,Paleodictyon和 Protopaleodictyon为代表的 A组合 ,以 Scalarituba和 Phycosiphon为代表的 B组合 ,和以 Chondrites和 Zoophyeos为代表的 C组合 ,所指示贫氧底质中的溶解氧含量 ,是随组合的不同而依次降低 ;2遗迹化石潜穴的粗细通常与底质含氧量呈正相关 ,即潜穴直径随含氧量降低而变细 ;3遗迹化石的分异度随底质含氧量降低而变低 ;4应用个别遗迹化石属判识贫氧环境要慎重 ,如 Chondrites或者 Zoophycos,不能不加分析地视为贫氧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 ,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后 ,才能得出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地层中含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海相遗迹化石。以野外剖面实测为基础,对北川甘溪石沟里剖面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描述,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遗迹化石属种,包括Chondrite、Changchengia、Rhizocorallium、SkolithosZoophycos。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Chondrites-Zoophycos遗迹化石组合类型,反映了受风暴影响的浅水沉积环境。通过遗迹化石的分布位置、相互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了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风暴岩中各种遗迹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Chondrites、Zoophycos、Rhizocorallium、ChangchengiaSkolithos。发育于风暴岩中的ChondritesZoophycos遗迹化石,具有鲜明的机会种特征,对沉积环境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保存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岩中丰富的具细小分支直径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反应水体氧含量并非控制Chondrites潜穴直径大小的唯一控制因素,可能与造迹生物生活环境的恶劣与否间存在着一定关系;风暴沉积中发育的Zoophycos遗迹化石,指示其在泥盆纪可以沉积于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陆相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该盆地20余口取心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发现了6大类动物遗迹化石15属20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分布规律,在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划分出5种遗迹化石组合:(1)Scoyenia遗迹组合,主要成分有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和Planolites,偶见停息迹化石,反映的是遭受周期性暴露的极浅水环境;(2)Skolithos遗迹组合,主要以Skolithos和Cylindricum十分发育为特征,分异度小,丰度高,反映的是高能动水环境。(3)Arenicolites遗迹组合,主要以Arenicolites和Polykladichnus大量发育为特征,还见有Skolithos、Planolites、Thalassinoides和逃逸迹等化石,分异度较高,反映了水流能量较低的浅水环境;(4)Planolites遗迹组合,以密集分布的Planolites十分发育为特征,分异度小,丰度高,见有少量指示缺氧环境的Chondrites化石,反映了水体较平静的还原环境;(5)Fuers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由Fuersichnus、Glockeria、Gordia、Megagrapton和Planolites等遗迹分子构成,反映了相对平静的深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Phycodes等遗迹化石在吉林南部早寒武世地层中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4,13(1):24-30
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浑江北线公路的北侧五台山(水洞西山)的早寒武世水洞组中发现了Phycodespedum等遗迹化石。从国际上近年来研究上前寒武系(“新元古Ⅱ”)─寒武系界线的一些重要成果,均以全球的一些典型剖面的实际材料,讨论了遗迹化石组合和序列特征,都说明含此类遗迹化石的岩石地层,其地质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而从遗迹化石组合表明应属Skolithos遗迹相,指示古沉积环境为潮间带。  相似文献   

17.
藏南吉隆地区二叠系主要为一套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石英砂岩夹泥质岩岩性组合,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菊石及海百合茎、遗迹化石等多门类化石,包括5个腕足动物组合、1个菊石带、2个珊瑚组合、1个海百合化石层、1个遗迹化石层。根据岩性二叠系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基龙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阿丁斯克期—萨克马尔期。曲布日嘎组时代以栖霞期—茅口期为主,顶部可能包括部分吴家坪期。  相似文献   

18.
杨逢清  熊伟 《沉积学报》2000,18(1):73-79
四川壤塘金木达日基沟晚三叠世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 38个遗迹属、6 3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的相对丰度,建立了 5个遗迹组合 全部遗迹组合均属于Nereites遗迹相。同时应用遗迹化石的生态习性分类、特征遗迹化石和遗迹相来进行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金木达晚三叠世中晚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边缘-大陆斜坡中下部-深海盆地-大陆斜坡下部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中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造迹生物的行为方式,将化石分为停息迹、居住迹、觅食迹和行移迹四大类。在形态上有单槽型、双槽型、分枝型、环圈型、简单潜穴型。对剖面中自下而上遗迹化石形态和组合特征的分析,认为本区的环境演变经历了潮间—潮下浅水—潮间—潮下较深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动物遗迹化石共鉴定出6个遗迹属8个遗迹种,其中1个为未定种。包括Taenidium barretti、Taenidium satanassi、Beaconites coronus、Cystichnum curvativum、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Skolithos verticalis和Skolithos linearis等。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进食迹和居住迹,呈全浮痕或半浮痕保存。根据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两个遗迹化石组合:1)Taenidium—Beaconites遗迹组合,主要由具新月型回填纹构造的进食迹组成,反映了周期性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湖沉积环境;2)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合,主要由居住潜穴组成,代表了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环境。生物扰动根据扰动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均一型,反映了湖平面缓慢上升之后较长时间保持稳定;2)增强型,反映了湖平面整体稳定条件下的小幅度快速上升,然后保持稳定和缓慢下降;3)复合型,反映了湖平面先缓慢上升,然后缓慢下降。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支河道沉积序列中遗迹化石的类型、丰度、分异度和扰动指数垂向上呈规律性的变化,结合其沉积学特征分析,可分为四个沉积单元,每个沉积单元的内部物理成因构造和生物成因构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