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孟公坳组     
孟公坳组的标准地点在湖南邵东县界岭乡孟公坳附近,位于岳麓山砂岩或锡矿山组之上和马栏边组之下,为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一般以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生物屑灰岩。该组的湘中地区属法门阶上部,其顶界与珊瑚Cystophrentis的消亡基本一致,在湘南和粤北,其顶界则在Cystophrentis延限带之下。  相似文献   

2.
从综合地层学观点论华南浅海相泥盆系—石炭系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训练 《地质论评》1997,43(4):394-402
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层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lapraesulcata带和S.sulcata带之间的界线相当的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楔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  相似文献   

3.
华南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训练  李世隆  王约 《地球学报》1997,18(1):98-105
本文把华南法门阶上部和杜内阶分为4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0、SQ1、SQ2和SQ3。其中SQ0属斯图年阶(Strunian)(泥盆系最顶部),其余3个层序归杜内阶。这4个层序可以与欧美等地同期的层序进行对比,表明当时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其由此而产生的沉积层序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apraesulcata-S.sulcata界线一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顶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因此建议以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a间隔带中最明显的一个海进面,即SQ1的海进体系域的底界作为华南浅海相区泥盆-石炭系界线。这条界线与泥盆-石炭纪之交海退事件层的顶界正好一致,大致相当于Pseudouralina组合带底部。  相似文献   

4.
山西宁武煤田的大同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武煤田的大同组主要由黄绿色、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夹有薄层灰岩及煤层,为一套湖泊到湖泊三角洲相含煤沉积。底界置于铜川组紫红色泥岩之顶,顶界为云岗组灰绿色砂岩之底,厚283~461m。本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可归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5.
现就本刊1992年第4期刊出的“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编图——以中国南方泥盆纪地层为例”一文与原作者商讨以下几个问题: 1.泥盆系的顶界据最近几年对南方浅水型泥盆纪地层的研究表明:无论从微体化石(牙形石、有孔虫、孢子)还是大化石的演化来看,泥盆系顶界应从孟公坳组上部(或顶部)以  相似文献   

6.
王绍芳 《现代地质》1994,8(2):163-171
本文对湖南孟公坳组Cyaophreatis-Chonetipustula群落和刘家塘组FinospiriferMarginatia群落进行了生态演替过程分析.研究表明,化石群落的生态演替体现了当时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若干生物群落的动态发展.化石群落演替过程的形成和保存与生活环境和沉积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分析化石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恢复当时沉积环境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有助于研究群落与环境在时空上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几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业明  徐安武 《地质论评》1998,44(6):568-575
海南岛有无泥盆纪地层?有无加里东运动?有无加里东期花岗岩?历来是大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1:5万昌江县幅和邦溪幅地质调查研究中,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首次在海南岛发现珊瑚化石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 Yu,结合旋回地层学研究主为,在昌江县鸡心-鸡实一带南好组(C1n)中下部可能存在中晚泥盆世地层;首次发现并圈定了加里东期花岗岩体,时代为36  相似文献   

8.
大灰厂组沉积在北京西部大灰厂一带发育良好。该组由陆相火山碎屑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砾岩组成,富含狼翅鱼、叶肢介、拟蜉蝣等动物化石和孢子花粉化石,厚度120-200米。与下伏东狼沟组整合接触,与上覆辛庄组假整合接触。其孢粉组合是以classopollis占显著优势为特征(60-80%).含有较多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umsporites及少量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Aequitriradites、Hsuisporites及Densoisporitesvelatus,D.microrugulatus等。与国内外早白垩世的孢粉组合比较,时代为早白垩世韦尔登期。属于旱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9.
湘中地区底栖相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湘中锡矿山欧家冲剖面邵东组上部产法门阶牙形刺costatus带,大致相当于牙形刺praesulcata带。该组还产孢子lepidophyta-nitid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法门阶上部孢子LN带。该剖面孟公坳组底部出现孢子vallatus-incohat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杜内阶孢子Ⅵ带。另外湘中新邵马栏边该组产牙形刺Polygnathus inornatus,它应相当于牙形刺sulcata带。因此,湘中泥盆系和石炭系界线置于邵东组和孟公坳组之间。以牙形刺和孢子为依据,湘中及华南底栖相邵东组和孟公坳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早石炭世珊瑚的地理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中国早石炭世珊瑚群特征的研究,岩关期珊瑚的地理区系可分(一)北方珊瑚大区--中国北方珊瑚区;(1)兴安珊瑚分区以Ankhelasma和Homalophllites等北美分子为主体的单体不具鳞板的珊瑚;(2)准噶尔珊瑚分区以Kassinella,Hebukephyylum等欧亚分子为主体的单体无鳞板珊瑚。(二)特提斯珊瑚大区--中国南方珊瑚区;(1)华南珊瑚分区以Cystophrentis-Ps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早石炭世牙形石、珊瑚、腕足等化石的对比研究,认为贵州独山及睦化一带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应划在革老河组底部,主要依据如下:(1)者王组的牙形石Bispathodusaculeatus,B.anteposicornis,最早出现在晚泥盆末期的Wocklumeria带内;(2)者王组中Actinostroma,Pseudolebechia,Stromatoeerium等层孔虫的一些属种,与西欧晚泥盆世艾特隆层的分子极为相近;(3)革老河组产腕足,珊瑚、牙形石等,与上覆汤耙组的一些属种,具有密切的演化关系,但与其下伏者王组的属种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作者提出将泥盆-石炭系的分界线,置于革老河组Cystophrentis-compsite-Shuchertella组合带之底部。  相似文献   

12.
类Galowayinela长期以来被当作长兴阶的带化石,是长兴阶底界的标志。江西上高七宝山剖面表明Galowayinela富集层并非像以往认为的那样是稳定的一层,在此剖面上至少有二层:下层在Clarkinaleveni带之下,其上下均有典型的吴家坪期的菊石(Konglingites等);上层与吴家坪期的牙形刺Clarkinaorientalis,C.guangyuanensis,C.demicornis,C.liangshanensis共存。这一事实表明Galowayinelameitienensis是吴家坪期的而不是长兴期的。为此建议,长兴阶的底界不用类定义,而以牙形刺Clarkinasubcarinata和/或C.wangi的首次出现为准。  相似文献   

13.
太阳顶群是一套黑色含碳硅质碎屑岩系,化石贫乏。笔者1988年在拉尔玛地区该群拉尔玛组上部发现有CylindrochitesdaiznuangziensisLiu和HyoLithellusqingheesisLiu等微体小壳化石,分别相当于陕西宁强、湖北房县、四川峨嵋麦坪和云南昆明梅树村产的Hyolithessp。和Auabarites-Circotheca化石组合,是下寒武统底部梅树村阶的标准带。根据微体小壳化石组合和岩性特征,将原太阳顶群拉尔玛组的上部,以铁质条带硅质板岩风化壳为标志的沉积间断为底界,时代定为下寒武统。将拉尔玛组中下部以下地层,时代定为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4.
太阳顶群是一套黑色含碳硅质碎屑岩系,化石贫乏。笔者1988年在拉尔玛地区该群拉尔玛组上部发现有CylindrochitesdaiznuangziensisLiu和HyoLithellusqingheesisLiu等微体小壳化石,分别相当于陕西宁强、湖北房县、四川峨嵋麦坪和云南昆明梅树村产的Hyolithessp。和Auabarites-Circotheca化石组合,是下寒武统底部梅树村阶的标准带。根据微体小壳化石组合和岩性特征,将原太阳顶群拉尔玛组的上部,以铁质条带硅质板岩风化壳为标志的沉积间断为底界,时代定为下寒武统。将拉尔玛组中下部以下地层,时代定为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5.
桂林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末,海平面变化表现出高频率的特点,由此产生了5级旋回──PAC(punctuatedaggradationalcycles)。PAC是一种地层的幕式堆积方式,表现为间断加积的特点。本文讨论了桂林D/C界线层的PAC,并认为PAC中向上变浅之后出现的暴露面加上代表海水陡然加深的的页岩是短距离内不同相地层对比的极好标志,文中以额头村剖面新发现的可形刺:Pseudopolygnathusdentilineatus和Pseudopolygnathuscontraversus作为参照物,对额头村剖面和南边村剖面的PAC进行对比,从而提高浅水相D/C界线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地区井下中侏罗统煤系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的西山密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分别建立了孢粉组合,依次为Cyathidites-Cycadopites-Quadraeculina组合、Cyathidites-Classopollis-Piceites和GranulatisporitesClassopollis-Podocarpidites组合;通过组合特征分析和孢粉组合对比,认为上述3个组合均为中侏罗世产物,根据各组的上下关系和重要分子的分布可以推测它们分别属于中侏罗世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相似文献   

17.
本溪组指中国北方奥陶系灰岩不整合面之上、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由碎屑岩夹灰岩或灰岩凸镜体所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及认识的不同,对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形成了多种争议。本文按地层多重划分的观点和方法认为组是一个岩石地层的自然实体,并有区别于相邻自然实体单位的岩石内容和反映其发育的某一特定过程。为此,建议以层型剖面(本溪市新洞沟与蚂蚁村沟间的牛毛岭)为准,将本溪组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到《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成果上来。即奥陶系灰岩顶部不整合面之上、下蚂蚁沟灰岩底界之下的一套碎屑岩层。从该灰岩层(即华北各地下部第一层灰岩)始,到最上部一层灰岩顶界(如山西太原的东大窑灰岩、河南禹州L8灰岩)为上覆太原组。该组下部产G、F两层铝土页岩,称为湖田段;上部为紫色-杂色富碳岩系(夹一薄煤层或碳质页岩)称为新洞沟段。本溪组的地质时代或年代地层,依据各地所产化石及上覆太原组第一层灰岩(即顶界)所产化石,不同地区时限不同,在吉南-辽东地区为大塘阶-德呜阶;在晋冀鲁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而在河南禹州其顶界进入逍遥阶(或小独山阶)-阿瑟尔阶;明显地反映出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四川攀枝花地区的上震旦统把关河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攀枝花地区的上震旦统把关河组为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建造 ,以灰白色、灰色中厚层细至中粗粒含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灰色薄层至极薄层粉砂岩、页岩 ,在盐源 -丽江台缘坳陷区与下伏冰水湖泊相杂色列古六组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而在康滇地轴上与前震旦纪基底变质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全区均与上覆观音崖组为整合接触。新建的把关河组在民政、务本及其以西地区相当于《四川省岩石地层》(1997)中的下震旦统澄江组 ,在米易县则相当于下元古界五马箐 (岩 )组的上部 ,而在盐边红格 ,则相当于 1∶ 2 0× 10 4 永仁幅中的会理群力马河组下部。主要论述新建把关河组的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潮水盆地侏罗系陆相含煤地层由下而上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带,在组合三建立了两个亚组织。①Cyathidites-Chasmatosporites-Disacites组合(J1^1)。②Cyathidites-chasmatosporites-cycadopites组合(J3^1)。③Cyathiditesminor-Cycadopites typicus组合(J1^2);上部:Cycadopites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东部及邻区震旦纪大塘坡期事件沉积与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明华 《贵州地质》1997,14(1):21-29
本文以大量而翔实的锰矿钻孔原始编录及人工与自然露头剖面的观测资料为素材,运用当代事件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重新划分并论证了黔东及邻近地区各聚锰盆地大大塘波组(Z1d)/铁丝坳组(Z1t)的自然分层界线,即大塘坡组底界应以标志海平面迅速上升,温暖气候条件下菌藻类生物的空前繁盛及海底缺氧环境沉积的黑色炭质页岩(或富真藻类灰(云)岩或者真是同时异相的页岩)为对比依据,其底界恰好代表一个初始海泛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