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张量AMT和张量CSAMT测量的电磁方法可用于浅海海底的高分辨电导率填图。手提式垂直线圈发射器作为频率超过1kHz的天然场源的补充,保证1Hz到100kHz频率范围的连续。在加利福尼亚Salinas湾获得的盐水数据反演研究证实了水文地质特征同测井资料一致。 相似文献
5.
根据平阳勘探区实测资料,按地温曲线形态划分出4种类型,并粗浅地分析了各类型与地下水、岩溶发育程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6.
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一些老矿坑(井)急需在原采掘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采范围提高产量,因此有必要对老矿坑(井)进行扩建勘探水文地质工作。本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乌兰图嘎露天煤矿改扩建的水文地质勘探中,利用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对矿坑充水途径,水文地质参数及矿坑涌水量进行了较仔细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减少了勘探费用,又缩短了矿坑(井)建设周期。本文对此谈一点粗浅认识,以便在类似的老矿坑(井)扩建勘探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介绍了1998年5月-2001年12月期间对维苏威火山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多数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这个时间观测的累积时间变化。根据化学性质,把地下水样分成2组(1组和2组),分别说明了火山区南部和北部的水循环特征。与2组相比,1组的水样酸性和温度以及碱性都高于2组。水样中还有较高的CO2和CH4含量,这主要是深部向上部挥发的物质含量过高,加之延长了水-岩石的作用时间所致。时间序列说明整个含水层化学成分相当稳定。本项研究期间,地下水温度、pH值、重碳酸盐和溶解的CO2非常稳定.特别是深井(压力计水位高于100米)。较浅的水体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季节性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瞬时变化。本文还描述了1999年10月地震事件引起的水化学性质的重要变化,特别是位于火山北侧的Olivella泉。在这个位置,观测出水的pH和氧化还原势降低得很多,而溶解性CO2和3^He/4^He比值却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些化学性质和同位索成分的变化证明了地震期间,岩浆诱发的氦和二氧化碳进入含水层(该含水层补给Olivella泉)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分析火山渣吸附去除地下水中大肠杆菌噬菌体作用特性,通过室内实验,考察火山渣吸附地下水中vB_EcoM-ep3大肠杆菌噬菌体效果,同时用等量沸石与石英砂做对照,进一步分析地下水中水化学因素(Fe2+、Fe3+、Mn2+、 、 、 、 、Ca2+、Mg2+、 、 和pH值)对其吸附效果影响;通过微观检测技术,分析大肠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和火山渣吸附前后微观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渣吸附效率优于沸石和石英砂,最大饱和吸附量达到2.245×105 pfu/g;水化学因素对火山渣吸附效果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中Fe2+、Fe3+起到促进作用, 、三氮和碱度起到抑制作用,低浓度Mn2+( <10 mg/L)和Ca2+( <100 mg/L)起到轻微促进作用,超过该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pH值对火山渣吸附效果影响较大,pH值越大,吸附效果越差。vB_EcoM-ep3大肠杆菌噬菌体头部为等边六角形,全身直径约为(53±2) nm,尾部长约为(107±3) nm,由尾管和尾丝组成,可伸缩。具有蜂窝状结构的火山渣吸附大肠杆菌噬菌体后表面孔隙大部分被填充。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河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实地测量数据的采集工作,现场共完成高密度电阻率法电测深剖面7条,剖面长度360~600m,探测深度大于260~350m,每条线的有效物理点552个,通过数据处理和反演结果综合解释分析,基本上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并确定地下水井6个. 相似文献
12.
以石油类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火山渣为天然活性可渗透反应格栅(PRB)反应介质,进行净化总石油烃(TPH)的性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颗粒分级实验表明:粒径为0.25~2.00 mm的火山渣,对TPH及特征污染物苯、萘、菲、十八烷的去除效果均为80%以上。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理论上最大吸附量为1.7mg/g。联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进行作用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渣的蜂窝状孔隙和突起有利于物理吸附作用,火山渣赋存硅盐促进了化学吸附作用,水体中烃类有机化合物和火山渣在微观尺度上的有效碰撞对火山渣中的[SiO4]4-四面体结构产生微扰,同时烃类有机官能团与[Si-O]、[Si-H]键间发生了分子间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热带海洋地区珊瑚岛礁星罗棋布,岛礁地下水对海洋环境和植物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岛礁地下水的演化机制,基于西沙某珊瑚岛礁水文地质勘察和野外水样品采集分析,开展岛礁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离子现场和室内测试,分析珊瑚岛礁地下水水化学总体分布特征和主要离子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研究区地下水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岛礁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和Cl-Na·Mg型,在岛礁地下水潜水面处更易发生活跃的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在海水掺混、蒸发浓缩和含水层矿物溶解及沉淀作用等综合影响下造成岛礁地下水不同离子组分的增加或减少。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长白山火山历史上最大火山爆发火山碎屑物层序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3):313-318
长白山火山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1199~1200年。这次大爆发分为两次普林尼(Plinian)式喷发:第一次(早期)喷发称赤峰期,第二次(晚期)喷发称园池期。赤峰期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赤峰空落浮岩层)—火山碎屑流(长白火山碎屑流层)—火山泥流(二道白河火山泥流层),主要由火山碎屑流诱发火山泥流;园池期火山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园池空落浮岩火山灰层)—火山碎屑流(冰场火山碎屑流层)。两次普林尼式喷发空落火山碎屑物总量约120 km3,长白火山碎屑流层总量约8 km3,冰场火山碎屑流层总量约0.5 km3,火山泥流堆积总量约为2 km3。主要论述了这次大爆发的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的层序和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