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分析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旅游资源、资源交通和旅游线路变化的影响,指出三峡理促进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预测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趋势,针对即将产生的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新格局,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大三峡旅游圈具有文脉渊源关系和旅游协作的基础条件,三峡工程兴建引发的三峡旅游空间聚散效应,促使三峡旅游由线型结构向圈层结构转变。该文运用旅游圈理论、统筹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大三峡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提出渝鄂湘黔川五省市协作共建无障碍大三峡旅游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刚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4):825-833
城市旅游科技创新是长江旅游带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旅游科技专利申请总量作为指标,分析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发现:(1)总体呈现显著且缓慢上下波动的演变特征,带内城市群旅游科技创新差异大小依次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洲城市群。(2)空间分布形成“核心-边缘”的城市聚散发育格局,旅游科技创新较强的城市聚集于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及带内省会城市。(3)呈现锁定的高水平和低水平俱乐部,活跃的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俱乐部, 不同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概率居多,尤其是2010—2017年期间向上转移类型的数量增加了11个,增加城市主要分布于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旅游形象感知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核心认识,对旅游地形象建设与塑造具有指导意义。为揭示国外游客对长江三峡旅游形象的感知内容,以猫途鹰(TripAdvisor)网站的长江三峡英文游记为数据样本,运用扎根理论建构国外游客的感知体系,借助Nvivo Plus 12软件对感知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国外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形象感知符合三峡自然属性;国外游客对游轮设施与服务的情感形象感知呈现极化的特点;旅游购物对提高国外游客的三峡旅游形象感知具有潜在价值;良好的旅游软环境有助于激发国外游客的三峡旅游积极意愿;国外游客对峡谷奇观印象深刻,对三峡旅游总体形象感知较好。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是瞿墉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但三峡旅游区今泛指三峡为中心,西起忠县石宝寨,东至宜昌葛洲坝,北及大宁河小三峡、包括三个大峡间的大宁河、香溪河两个宽谷区。今三峡工程将正式开工,这片绵延千里的名胜景地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今夏我乘江轮夜停昼航、浏览这闻名国内、饮誉世界的灿烂明珠——长江三峡区。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吴媛媛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18,38(9):1491-1498
基于中国地级单元2005~2015年旅游经济及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运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为正,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三大经济区以及闽东沿海地区内,低低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及东北北部地区。②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不断减小,旅游外汇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在东南-西北和东-西方向上空间差异最大。③ 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条件、信息化程度共同影响着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海  孙建平  余菲菲 《地理研究》2015,34(9):1795-1806
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市2001-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① 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②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南强北弱”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③ 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市和合肥市之间展开竞争;④ 旅游产业要素从时间角度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等地;⑤ 影响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从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等数理特性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这一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结果显示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绝对差异上升,基本收入相对差距和目标收入相对差距演变态势相反;旅游购物收入对总基尼系数贡献趋大,是今后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对象;合肥、黄山、安庆是安徽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中心也是旅游空间中心南移的主要因子;地带空间格局演变分2000~2005年的收敛趋同、2005~2006年的发散分异、2006~2010年的收敛趋同3个阶段;市域间差异分析表明淮北、宿州、淮南、阜阳、蚌埠、六安、马鞍山7城市呈向下发散,是现阶段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有待扩大旅游规模。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地空间自组织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以旅游地域系统的自组织性为依据,基于游客的微观需求决策机制,反演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宏观组织秩序,探求旅游目的地空间网络结构。从游客选择区域旅游线路的预计效用最大化问题出发,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的网络组织模型,并提出系统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给出模型的一个特解,即由支配子网和覆盖子网构成的自组织网络结构,并以长江三峡区域为例,构建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的支配子网和覆盖子网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建设背景下的洞庭湖区治水方略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贺清云  朱翔 《地理研究》2003,22(2):160-168
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水灾减灾机制,探讨了洞庭湖区的治水方略,提出应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调蓄功能,协调江湖关系,改善冲淤关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三峡水库与湖南四水水库的优化调度  相似文献   

12.
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胜生  林月辉  戈大专 《地理学报》2013,68(12):1619-1631
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和城市沿革分析,对314BC-AD2013 年间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宏观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看,战国西汉时期,三峡地区城市主要沿长江干流缓慢增长;东汉隋唐时期,三峡地区城市由长江干流向支流迅速蔓延;宋元明清时期,三峡地区城市沿长江干流调整稳固;民国以来,三峡地区城市主要依托重庆、宜昌两市极化增长;唐代是三峡地区城市发展的分水岭,明清是三峡地区城市格局的成型期,现代则是三峡地区核心城市的极化期。从空间分布看,2300 年来,以城址论,三峡地区共出现过61 个城市,其中71%的城市分布于长江干流沿岸,73%的城市分布于两河交汇处,82%的城市分布于海拔3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小河流域城市多从河流下游向上游拓展。总体来看,三峡地区的城市发展体现了其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溯江而上的区域开发时序。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影响下三峡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三峡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三峡工程对三峡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构造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并带动三峡区域尤其是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对三峡区域旅游地空间的变化趋势和结构形态进行了阐述,具体为“一轴”模式将转变为“双核”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空间结构骨架和空间拓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在对“告别三峡游”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介绍、描述和预测的基础上 ,从三峡游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应用事件旅游、系统动力学、旅游营销学的理论 ,对“告别三峡游”进行系统和动态的分析 ,试图从理论上论证三峡游下一阶段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为类似的旅游运作提供借鉴。结论是“告别三峡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促销手段 ,可以短时促进旅游的发展 ,但是也具有极高的风险性 ,不能随便使用  相似文献   

15.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n China: past experience and the Three Gorges Da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reviews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resulting from dam-building, which has been ignored relative to the dominant focus of mig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ten of misery and hardship for those displaced. Relocatees affected by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1994–2009) on the Yangtze River face a similar situation. In China priority has been given to building the dam to provide electricity, flood control and navigation.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roblems of the people affected by the reservoir inund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forced to relocate and rural-urban migrants in general have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nation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三峡工程是世界性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推动了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耕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利用三峡库区1990~2004年的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的过程,了解库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探寻了耕地数量模拟预测的新方法,为库区耕地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15年来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不同的库区段也如此;(2)三峡库区历年耕地面积与对应年人均GDP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并且相关年份耕地的变化与GDP的变化不同步,呈现相对脱钩的状态,三峡库区耕地的变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及退耕政策休戚相关;(3)在库区耕地模拟预测研究中表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模拟精度不及BP神经网络的模拟精度,并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了三峡库区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面积,其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蓄水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武  赵新娜  谢更新 《地理研究》2013,32(11):2021-2030
三峡工程的运行给洞庭湖水环境质量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了水质污染指标,采用基于超标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洞庭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典型断面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变化有一定影响,各典型断面多年综合污染指数高于三峡工程建设前,表现为2003 年前水质多以Ⅲ类为主,2003 年后以Ⅳ类为主;ArcGIS 支持下的洞庭湖水环境质量时空分析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环境污染格局发生变化,表现为局部污染区域发生转移,东洞庭湖及洞庭湖出口污染最重。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湿地是巨大的人工湿地,库区形成长江两岸长达数百千米与天然湿地季节相反的消落带湿地。为确保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和库区生态安全,需要建立一套三峡库区湿地监测指标。依据三峡库区湿地的特殊性,探索构建一套包括水文、水质、气象、土壤、碳汇等监测内容的湿地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文基于长江上游271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及三峡水库日入库流量资料,辅以差异t检验、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就长江上游降水对三峡水库入库流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三峡水库蓄水期关键月的入库流量受同年8月及9月的降水影响最为明显;② 依据降水特征将长江上游进行分区的结果是在沿江及以南遵循自然流域划分,长江以北则不同,6个区分别为:I区(嘉陵江流域南部)、II区(金沙江上游、岷沱江北部、嘉陵江北部)、III区(重庆—宜昌)、IV区(乌江)、V区(宜宾—重庆)、VI区(金沙江流域中下游);③ 6个区对三峡水库蓄水关键月的入库流量贡献:I区和III区的降水量最大,汇流距离短,相较其他4个区,贡献最大;II区站点稀疏,降水量最少,汇流距离长,贡献最小;其他3个区(IV、V、VI区)贡献相近;④ 分析2003年以来蓄水期遭遇的3次流量峰值超50000 m3/s的洪水过程,其中2014年9月11—18日I区出现连续强降水,同时叠加III区过程性强降水,导致了19—20日三峡水库入库出现超过50000 m3/s的超大洪峰,证实了I区和III区降水对三峡入库流量的高贡献影响分析结论可靠,该结论也对三峡水库合理蓄水调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