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三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三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规模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供给.发育于陆架边缘的三角洲-滨岸碎屑体系和共生的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2.
葛毓柱  钟建华 《地质论评》2017,63(4):927-940
灵山岛早白垩灵山岛组发育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野外踏勘船厂、灯塔和千层崖三个剖面,根据沉积外观可分为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两个部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均有发育。其中,变形层段中可见褶皱变形、变形层理及大型负载构造。非变形层段可见火焰构造、同沉积布丁构造和同沉积微断层。研究发现,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尺度大(厚度可至十多米,长度可至数百米),侧向连续性好;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尺度小(厚度仅几个厘米),侧向连续性差。且变形层段和未变形层段厚度统计数据表明,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砂岩厚度无必然联系,而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多出现在粒序砂岩层底部或旋回砂岩层变厚过程中。沉积环境表明,非变形层段和变形层段为一深水低角度斜坡沉积产物。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形态和数量受到斜坡地形的控制。结合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分析,认为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为地震,而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为负载作用。锆石测年数据表明灵山岛组与上覆流纹岩沉积时间相近,因此地震活动可能与岩浆侵入或早期火山喷发活动相关。此外,汇总早白垩世重要事件,发现灵山岛组沉积、变冷事件、恐龙迁移、海平面变化和同位素偏移具有时间一致性,因此推断这些事件可能共同对应了早白垩世一次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短期灾难性事件(如早白垩世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3.
三角洲沉积为滑塌型重力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它对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的沉积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东营凹陷洼陷带沙三中亚段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钻井岩心、三维地震、测录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总结不同类型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和分布特征,分析三角洲作为物源对滑塌型重力流的形成、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和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滑塌型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滑动岩、滑塌岩、碎屑流沉积和浊积岩4种类型,不同类型其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差异显著.研究区砂质碎屑流沉积最为发育,滑动滑塌沉积次之,浊流沉积和泥质碎屑流沉积少量发育.不同地区重力流沉积发育程度及常见垂向序列存在差异,博兴南坡与辛133区块重力流类型以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常见多期次砂质碎屑流沉积相邻或相间垂向组合;牛庄南坡与中央隆起带地区类似,由近及远,重力流类型及垂向序列存在较大差异;营11区块以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为主,浊流比例相对其他区块较高;丰14区块单井重力流类型整体较单一,为砂质碎屑流沉积或滑塌沉积.三角洲砂泥百分含量控制了滑塌型重力流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特征;三角洲沉积物粒径控制原始前积角大小,前积角越大,滑塌型重力流越发育,但滑移距离相对越近;三角洲的坡折点控制下,滑动滑塌沉积主要分布在斜坡坡脚和同沉积断层附近,浊流沉积主要分布在深水平原,碎屑流沉积在斜坡坡脚-深水平原均有分布;三角洲高的堆积速率通过减小内摩擦力促使滑塌型重力流的形成,其堆积速率与构造沉降速率的差异对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的垂向叠置和侧向连续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岩芯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解释等为主要手段,研究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岛西部斜坡带沙三段主要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探讨不同触发机制下的沉积物重力流演化过程和构造活动对重力流沉积过程及砂体展布的控制,总结源-汇耦合体系,建立斜坡带重力流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异重流、碎屑流、浊流、液化流和滑动-滑塌五种沉积物重力流,具有洪水型和滑塌型两种触发机制,流体演变总体处于碎屑流向浊流演化的早期阶段,推测研究区以北深水区仍发育碎屑流沉积且开始广泛发育浊流沉积。构造作用对研究区沙三段流体性质与演化、同生变形构造和重力流成因砂体的发育与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体上,研究区具有断槽沟谷、断裂坡折、断裂走向斜坡及缓坡沟谷等4种主要的源-汇耦合体系。纵向上,研究区沙三段自下而上由(半)深湖、近岸水下扇、滑塌扇沉积演变为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扇三角洲沉积;平面上,研究区东部主要发育来自孤岛凸起的扇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西部主要发育来自陈家庄凸起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部主要发育串珠状滑塌扇体。  相似文献   

5.
冲绳海槽的晚第四纪浊流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的浊流沉积发育在海底斜坡带和坡折处静水环境,属阵发性纵向浊流。物质来源于海槽中心斜坡区的滑塌沉积物、岛坡、陆坡和台湾宜兰浇滩的碎屑沉积物。受控于海底地形、滞流环境和构造岩浆活动以及伴生的浅源地震。 冲绳海槽海底表层浊流沉积物,形成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最盛期、末次冰期末和冰后期三个阶段,以末次冰期最盛期阵发频繁,浊积物最发育,与气候寒冷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浙江常山蒲塘口剖面由下至上出露上奥陶统砚瓦山组、黄泥岗组、三衢山组和长坞组,发育斜坡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凯迪阶中含碎屑流沉积和以滑塌构造为主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砚瓦山组发育多期斜坡上部常见的中—远源碎屑流沉积、底流作用形成的含纹理条带状灰岩以及以钙质细砂岩为主的水下河道充填,出现大量原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火焰构造、小型泄水构造、沉积物挤入构造和塑性变形褶皱。黄泥岗组和三衢山组以含滑塌构造的深水相泥质灰岩为主,水体较砚瓦山组有所加深,至少有三期滑塌构造层。综合分析沉积岩相、软沉积物变形机制、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海底地形的坡度变陡和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可能是砚瓦山组中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并且对其瘤状灰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贡献。黄泥岗组、三衢山组中的滑塌构造可能与当时华夏古陆快速向北扩张、古地形逐渐变陡及地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深水沉积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近年来已成为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油气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以共和盆地下三叠统为例,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描述,结合室内镜下薄片鉴定与粒度分析,对深水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垂向组合、成因机制以及沉积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共和盆地早三叠世深水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底流沉积以及深水悬浮沉积,其中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又可识别出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三种类型。滑塌沉积常见以同沉积褶皱为代表的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砂岩为主,内部可见砂质团块、泥砾或泥质撕裂屑,块状砂岩顶底与相邻岩层均为突变接触;浊流沉积普遍发育正粒序,可见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底面常见多种类型的底模构造;底流沉积发育多种牵引流沉积构造。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丰富,其中滑塌层内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在斜坡滑塌过程中形成;未发生滑塌层内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因地震使沉积物发生液化作用及流体化作用而形成。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背景、深水沉积分布规律、重力流触发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共和盆地早三叠世滑塌型重力流主导的深水沉积模式。滑塌型重力流主要由地震以及火山事件触发,水道化的地区会形成大面积的海底扇沉积体系。底流作为深水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往往会对重力流沉积进行后期改造而使其物性变好。深水悬浮沉积作为一种背景沉积,在重力流事件的间歇期成为主要的深水沉积物。研究显示内扇、中扇可作为致密砂岩油气的勘探区,外扇可进行页岩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8.
陆相重力流沉积是现今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发育在歧口凹陷滨海斜坡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的大型重力流沉积体(沉积范围达到1 700 km2)具有多物源供给、长距离搬运、多级断坡传输、沿路沉积的发育过程与沉积机理特征.以渤海湾盆地富烃凹陷-歧口凹陷的大型重力流为研究对象,在构造-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下,以"源-渠-汇"的整体过程为思路,(1)研究多物源的形成、持续供给及匹配关系;(2)分析古地貌(断控陡坡带+多级断阶坡折带)的演化,及其对沉积物搬运、堆积、发育过程的控制作用;(3)针对该重力流具有大规模、多期次的沉积特征,解剖其平面展布及空间分布、沉积模式、时空演化规律;(4)综合探讨陆相重力流沉积体的成因机制、控制因素.综上可知:(1)歧口凹陷大型陆相重力流沉积体发育受多个物源体系的影响与控制,湖盆中心的重力流沉积体与供给物源之间有明确的匹配关系.在古近系沙一段沉积时期,滨海斜坡沉积区主要受北部燕山物源区的大神堂物源、茶淀物源以及西部沧县隆起物源区的葛沽物源和小站物源4个物源共同供给,持续的物源供给使得在歧口凹陷的陆相湖盆中,发育了大规模的重力流沉积体.(2)沙一段同沉积期,歧口凹陷滨海斜坡周缘整个古地貌格局主要表现为断控陡坡带与多级断阶坡折带复合体,断控陡坡带主要发育于滨海斜坡北部,多级断阶带主要呈近东西向发育于斜坡西部.这些断坡带既是物源水下搬运通道又是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分布区,再加上这些断坡带差异性的持续沉降,对砂分散体系和相带展布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3)歧口凹陷沙一段重力流沉积过程机制主要表现为重力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等多种成因,具有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沉积样式.   相似文献   

9.
华南海相深水重力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华南地区诸多海相盆地深水沉积物的详细解剖,识别出一个由重力搬运沉积形成的完整岩类系列,包括孤立岩块、滑动滑塌和重力流沉积三个基本端元大类。这些重力流沉积以不同的型式组合构成了三大类七亚类各具特征的深水沉积体系。Ⅰ陆源碎屑体系包括(1)海底扇和(2)轴向搬运沉积亚体系。Ⅱ碳酸盐体系包括(1)碳酸盐缓坡,(2)沟槽型碳酸盐斜坡和(3)碳酸盐陡坡。Ⅲ混合物源体系包括(1)碳酸盐斜坡体系与陆屑海底扇组合;(2)碳酸盐斜坡体系与火山碎屑重力流轴向搬运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海底土体失稳过程分类及其声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底斜坡土体失稳是海底比较常见的重力侵蚀过程。由于人们无法直接接触海底,对其研究绝大多数是事后借助于声学和地质学调查手段进行。文章根据一般饱水土体运动机理及变形程度和运动状态对海底斜坡土体不稳定性进行分类:蠕动、滑动和流动,并探讨它们形成过程的力学基础以及声学识别特征。蠕动是指海底土颗粒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但整体上未发生明显的位移。其相应的声学识别特征是:连续不规则波状反射结构。滑动是指失稳土体在海底斜坡上做块体运动。其声学探测记录表现为:张性裂隙、内部结构完整的滑体以及伴有负载形成的地形等。流动是指失稳土体完全崩解形成流体在海底斜坡上运动。沉积物流在流动中出现线形纹理和平行层理非常清楚的中断为标志,而且被没有内部结构或层理的声学透明物质充填等声学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覆盖全区的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在珠江口盆地识别出了大型的陆架坡折及多种小型坡折带,包括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不同的构造背景发育了不同的坡折带类型。自30Ma年以来,坡折带总体呈向北迁移的趋势。古近纪一早中新世中期以各种小型坡折带为主,主要控制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浅水沉积的展布;早中新世中期至今,由于陆架一陆坡体系已形成,坡折带以陆架坡折为主,控制了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海底扇等较深水沉积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The mechanism of slope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overpressure that is caused by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remains unclear.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and gas hydrate drilling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henhu gas hydrate field (site SH5) offer a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bmarine slope fail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flow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a ~2 km-diameter gas chimney developed beneath site SH5 where none gas hydrates had been recovered by drilling and sampling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distinct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 (BSRs) and favorable gas hydrate indication. The mechanism of submarine slope failure resulted from buoyancy extrusion and seepage-derived deformation which were caused by overpressure from a ~1100 m-high gas column in a gas chimney was studied via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9.55 MPa overpressure caused by hydrocarbons that migrated through the gas chimney and then accumulated beneath subsurface gas hydrate-bearing impermeable sediments. This may have resulted in a submarine slope failure, which disequilibrated the gas hydrate-bearing zone and completely decomposed the gas hydrate once precipitated at site SH5. Before the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the largely impermeable sediments overlying the gas chimney may have undergone a major upward deformation due to the buoyancy extrusion of the overpressure in the gas chimney, and slope failure was initiated from plastic strain of the sediments and reduced internal strength. Slope failure subsequently resulted in partial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and sediment permeability increase. The pressurized gas in the gas chimney may have diffused into the overlying sediments controlled by seepage-derived deformation, causing an effective stress reduction at the base of the sediments and significant plastic deformation. This may have formed a new cycle of submarine slope failure and finally the total gas hydrate dissociation. The modeling results of buoyancy extrusion and seepage-derived deformation of the overpressure in the gas chimney would provide new understan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bmarine slope failure and the link between slope failure and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and dissociation.  相似文献   

13.
杨茜  冯秀丽  李梦帅 《地质学报》2022,96(4):1412-1420
南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构造环境,其丰富充足的沉积物源、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广泛分布的陆坡都为浊流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理想场所.南海北部更是有华南大陆以及台湾岛的大量陆源沉积物搬运至陆坡,加上陆坡区合适的坡度,浊流沉积十分发育.南海北部陆坡发育有大量不同规模的海底滑坡,浊流沉积分布广泛.在南海北部莺琼陆坡的钻...  相似文献   

14.
Mingjing Jiang  Di Wu 《Landslides》2018,15(11):2227-2241
Submarine landslide due to seismic loading in methane hydrate-rich zone was simulated in this study using coupl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ynamic features and Magnus force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coupling scheme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fidelity in dynamic problem. A sinusoidal type seismic loading was applied to a steep submarine slope,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inter-layer of methane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 flow-type sliding occurs and the sliding ends with a gentle slope of accumulated debris material. The fluid flows in an eddy pattern near the sliding mass. The presence of methane hydrate can increase the strength and decrease the damping of the sediment. When MH saturation is low (25 and 30%), the combined seismic loading and particle-fluid interaction damage the MH-rich layer, which allows settlement behind the slope crest and upheaval in front of the slope toe. The two ground deformation patterns (settlement and upheaval) are not observed when MH saturation is high (40 and 50%) because the sediment strength is great enough to resist seismic damage. The lower damping in higher MH saturation sediment allows more energy to be transferred from ground base to potential sliding mass and consequently the sliding initiates earlier. Implication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 the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induced submarine hazard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进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育在大陆架边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三角洲(shelf-edge delta),因其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储层物性好,常常与陆坡深水扇体伴生,成藏条件好等特点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国际沉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油气勘探新领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一般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或低位时期,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可容纳空间和气候变化,并受到陆坡构造活动影响;也可发育在高位时期,受到波浪与潮汐的影响。前人提出了利用陆架边缘迁移轨迹预测深水沉积和基于陆架斜坡发育模式预测深水沉积的模型,即强烈抬升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强烈加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对应的深水区物质传输体系为泥质;水平—轻微下降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强烈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预示着大量砂体被搬运至深水区;轻微抬升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加积与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暗示深水沉积砂体发育介于上述二者陆架边缘迁移与深水扇预测模式之间。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规模砂体毗邻优质烃源岩,具备多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成藏条件良好,是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实例分析表明: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时期构造相对稳定,在古珠江充足的供源条件下,南海北坡珠江口盆地鹤山凹陷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并伴随陆架不断向海迁移而不断进积,S型前积体不断向海迁移,并在晚期发育下切谷及大型盆底扇沉积。鹤山凹陷珠海组沉积时期发育水平—轻微下降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对应于强烈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在珠海组沉积晚期发育较大规模叠合连片深水扇富砂沉积体系,是研究区极好的潜在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变形层理是软沉积变形构造(SSDS)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SSDS的研究又是沉积学、工程地质、地震学及构造地质学等近期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人们对地震SSDS和非地震SSDS的精确辨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建立起地震与非地震SSDS的辨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变形层理又是SSDS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对变形层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黄河下游现代沉积中发育了大量的变形层理,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变形层理与地震毫无关系,因此详细地研究这些变形层理对于建立识别地震SSDS和非地震SSDS标准具有较重要意义。黄河下游(包括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发育的变形层理类型及成因多样,既有典型的包卷层理,也有极不规则的一般变形层理;从成因上,既有密度或重力倒置形成的、也有波浪作用引起的滑动滑塌形成的、还有水牵引和滑动沉积物牵引形成的、甚至还有冰块拖移或压刻形成的变形层理。不同成因的变形层理具有其独特的几何学特征,可以作为其成因的可靠标志,同样也可以作为区别于地震成因的可靠标志。黄河下游发育的变形层理与黄河下游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和气候条件及沉积物粒度极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沙拉岗矿区发育一套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碎屑流、滑动与浊流形成的碎屑岩夹硅质岩与灰岩的沉积。在野外识别出 8个三级层序,包括 2个Ⅰ类层序和 6个Ⅱ类层序;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将处于斜坡背景的沉积演化大致划分为 4个阶段:(1)相对陡的陆源斜坡阶段;(2 )相对平缓的陆源斜坡阶段;(3)硅质海底扇发育阶段;(4 )陆源海底扇发育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Rio Muni盆地深水区1 4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第四纪陆坡开展地形、地貌单元的构型、成因及演化研究。主要取得3点结论:①依据海底坡度,研究区海底地形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②研究区发育水道(顺直水道和弯曲水道)、滑坡(陆坡滑坡和水道壁滑坡)及海底麻坑(孤立麻坑和条带状麻坑)3类典型地貌单元。上陆坡主要发育顺直水道,弯曲水道带发育在中-下陆坡。弯曲水道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而顺直水道在南中北3区均有发育。水道的弯曲程度与海底坡度、重力流供给密切相关。③条带状海底麻坑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孤立麻坑3区均发育。单一麻坑任意方向的剖面均具有“U”形或“V”形特征,其下方的气烟囱具有振幅增强,同相轴下拉特征。条带状麻坑分布在古水道上方或两侧的海底, 其走向剖面具有脊-槽相间地形特征。古水道和浅层气的逸散是形成条带状海底麻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结合带由于地质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河谷切割强烈,岸坡高陡狭窄, 岩体极为破碎,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大型滑坡堵江事件。以白格滑坡两次堵江事件(2018年10月11日、2018年11月3日)为例,采用2009年12月4日至2020年10月16日多期、多源卫星遥感数据源,通过遥感判识、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滑坡体滑前斜坡变形特征、滑后滑坡堆积特征、滑后斜坡残留体变形特征进行特大型堵江滑坡链式特征遥感动态分析。根据多期遥感影像,将白格滑坡变形特征划分为早期滑动变形阶段(2009—2011年)、稳定变形阶段(2011—2015年)、快速变形阶段(2015—2017年)、剧烈变形阶段(2017—2018年)、变形破坏阶段(2018年以后)等5个阶段。根据滑坡第一次滑后的变形破坏特征,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铲刮区、堆积区以及拉裂变形区。根据滑坡第二次滑后的变形破坏特征,将滑坡划分为二次滑坡滑源区、二次滑坡堆积区(堰塞体)、二次铲刮(堆积)区、二次铲刮区影响区以及拉裂变形区。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白格滑坡灾害链式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为金沙江结合带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式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藏南江孜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重力流沉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沙拉岗矿区发育一套晚侏罗至早白垩世的碎屑流、滑动流与浊流等重力流沉积,主要由斜坡相碎屑岩夹硅质岩和灰岩构成。在这个斜坡背景中出现了上斜坡相,下斜坡相与海底扇相等3种类型的岩相组合。其中,上斜坡以各种规模的滑动沉积为特色,下斜坡以不同性质的碎屑流沉积为特征。海底扇具有完整的内扇、中扇与外扇组合,可划分出进积型和退积型两种序列类型,它们多半是由浊流形成的各种砂体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