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析城市规划引导下山地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规划为视角,通过Google Earth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判别某城市是否为山地城市,然后对74个山地城市的规划图和文本进行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城市规划引导下,作者归纳出该类城市有以下四种空间布局形态:单中心外围组团式结构、(双)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大分散、小集中"式布局结构、带状组团式结构.山地城市空间拓展在城市规划引导下呈现出以下情形:1.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都采取跳跃式的空间拓展模式;2.工业空间拓展和新城(区)规划建设成为该类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模式,而居住空间、科教空间、行政空间等的拓展在该类城市的空间拓展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地城市格局对餐饮业区位选择影响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建军  唐思琪  张骞  吴越  罗运超 《地理学报》2019,74(6):1163-1177
城市格局对产业布局有深刻影响,山地城市尤甚。餐饮业是城市商业的重要“引流业态”,其布局与城市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等空间功能密切相关,山地城市格局对餐饮业布局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尤为明显和特殊。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空间分析工具,探究山地城市格局对餐饮业区位选择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重庆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布局形态呈凝聚多中心特征,形成“一主两副四次级”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是重庆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格局的缩影。② 餐饮业发育成熟度与山地城市扩展时序密切相关,且空间分布方向与城市扩展方向一致。③ 同一类城市空间因子对不同城市组团的餐饮业分布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力,相较圈层式单中心城市空间因子作用模式的空间异质性更为显著,其本质原因在于山水自然分割和城市扩展的特殊性导致的中心组团和外围组团资源要素配置不均。④ 不同城市空间因子对餐饮业布局的作用力也具有空间异质性,城市居住、商业、交通、公共服务、休闲空间等5类因子在不同区域对餐饮业区位选择均有不同程度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商业空间因子对餐饮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蔓延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多针对沿海平原城市,少有对西部山地城市的相关研究。山地城市约占我国城市数量的三分之一,其快速蔓延对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压力。本文针对山地城市的特点,从土地利用、开发密度、可达性等维度,构建了适宜于山地城市的蔓延测度体系。基于1997年、2006年和2016年的三期数据,以重庆主城区为例分析其蔓延特征,结果发现:2006—2016年的城市蔓延程度较1997—2006年有所加剧,山地城市的跳跃式、自发式开发特征显著,从传统的顺应地形开发过渡到跨越山水阻隔的开发;受山水制约与规划导向的影响,山地城市的外围组团蔓延程度较高,表现出低密度、不连续、低可达性和侵占生态空间的特征;山地城市的蔓延形态多样,包括工业园区主导的跳跃式蔓延、郊区住宅导向下的低密度蔓延、半城市化村庄导向下的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街道音象及景观特色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光宇  黄莉芸  陈娜 《山地学报》2005,23(1):101-107
街道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源,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山地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其街道的景观形象对整个城市形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山地城市道路形态特征意象、视觉特征意象及城市街道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探讨了山地城市街道意象及其景观特色,以及如何构筑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山地面积十分广阔,山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重庆市是中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山地在城市建设中,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塑造条件。而南岸区中由长江水域至南山东山脊线这一区域则具有很强的山地城市代表性,具有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化悠久等诸多特征。近年来研究区的城市建设优化与山水环境的联系愈加紧密,但由于山地城市的特殊环境,海拔与地形地貌条件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影响条件。故本文以此区域为例,以遥感数据与实地踏勘数据为主,结合政府数据与学者研究,通过GIS、ENVI等软件进行相关探究。首先,从景观梯度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出发,对城市景观梯度特征进行梳理,并分析各城市地段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各梯度景观特征与各城市地段的耦合关系。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维护山地生态和谐、重建山地特色文化、打造独特山地美学三项主要优化措施,希望能为研究区及相似的山地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周均清  黄光宇 《山地学报》2003,21(4):449-455
我国自1980年代初以来就开始重视山地城市问题的研究。随着国家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和数字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我国山地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在近年来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扩大化趋势,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相对于平原地区城市而言严重滞后。为了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促进山地城市的发展,缩小与平原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必要对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引起重视。山地城市数字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应该强调以资源高效整合利用为核心,突出山地城市特色,突出山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空间资源利用的复杂性,重视前瞻性的山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背景下全新的城市问题研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因地制宜的集中发展重点项目等措施,及时开展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山地城市交通方式单一,机动车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但道路坡陡、路窄、弯多,机动车所产生的交通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并具有与平原城市不同的道路环境特点。从山地城市道路的坡度、线形、宽度等技术特征方面,研究机动车尾气及噪声污染与道路等级、坡度、曲度的关系,提出合理确定道路纵坡与曲线半径的建议;从山地城市道路的流量、速度、密度等交通特征方面,研究机动车尾气及噪声污染与交通流的关系,提出合理确定道路服务水平与设计速度的建议;从规划、管理、政策、技术等方面,提出山地城市机动车尾气与噪声污染控制和引导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城市因山地环境的特殊性,面临城市雨洪灾害频发、多发和危害严重等特点,其雨洪灾害防治方法也不同于其它地域城市。通过对典型山地城市重庆近10年水文数据的观察,将雨洪灾害的形成、发展与城市水文过程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借助水循环模拟分析的理论基础,结合山地流域多元化、城镇空间组团化、社区空间多维化等特点,以多尺度空间下的水文模拟过程为依托,建构应对山地城镇雨洪灾害防治框架体系:(1)流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体系建构;(2)城镇尺度雨洪防灾基础设施布局及空间优化;(3)社区尺度雨洪设施的低冲击设计。研究探索山地城镇雨洪灾害发生的规律特征和科学价值,可为全球气候变暖下的山地城市雨洪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加强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山地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我国山区发展的严重滞后、山地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以及山地科学综合研究工作严重不足的背景,提出加强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山地科学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在阐述山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山地人山关系地域系统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山关系除具有平原、城市人地关系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山地所特有的3个特点:1.人山关系动力系统复杂性和不稳定性;2.人山关系物流和能流循环系统的不完整性;3.人山关系利益公平分配的困难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山地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对现代山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所包含的学科作了界定.最后,对山地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与现代山地科学学科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关键理论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山地城市的分形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形美学以一种新观念和方法研究城市美学,通过建立简单分形模型探讨和度量城市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使山地城市美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模糊走向科学。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比较,在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分形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对热岛分布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尺度上探究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对城市热岛(UHI)影响研究,对于城市规划中通风环境改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为例,利用2009-2018年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资料和2018年NPP/VIIRS夜光卫星资料,分析了UHI时空分布特征;利用2017年1∶2000基础地理信息和Landsat8卫星资料...  相似文献   

12.
厦门市热岛强度与相关地表因素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中健  曾坚 《地理科学》2020,40(5):842-852
以厦门市为例,基于遥感影像与建筑普查数据,分析了各局部气候区中相关地表因素与热岛强度之间的空间响应规律,以及厦门市各局部气候区中热岛强度与相关地表因素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热岛强度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集中于东南部的建设用地及耕地和裸地,低值区聚集于湖泊、河流等水体、湿地以及北部、西北部的林地;普通回归模型不能有效解释空间中相关地表因素与热岛强度之间的关系;空间误差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可以更准确分析地表因素与热岛强度之间的空间关系;各局部气候区中可以作为回归模型自变量的地表因素有所不同。作为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时,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天空视域因子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建筑密度、不透水面比例与热岛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建筑体积密度、建筑平均高度、建筑高度差与热岛强度的相关性在各气候区中并不一致。根据研究结论建议保护"补偿区"、分隔"作用区",综合考虑规划实施策略的可行性,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effect in Lhasa City of Tibet us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data obtained from Earth Observing System/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EOS/MODIS) information, and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 (1) Area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or nearby counties, while low temperature areas are in the suburbs of counties. The area with high temperature has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and some high-temperature centers have even migrated to certain other regions. (2) The UHI intensity tends to be stronger both in 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especially in winter. Also, LST is somewhat positively related to mean air temperature. (3) A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changes of LST and NDVI with the increase of vegetation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in different seasons. (4) The UHI intens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whil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d spee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HI intensity and evaporation varies with the seasons, namely, the inten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mmer evaporation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ter evaporation. (5) UHI intensity might be enhanced by intensified urbanization, wherein built-up areas expand, there is increased heat from human activity, and there is more artificial heat input to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4.
庄元  薛东前  王剑 《干旱区地理》2017,40(2):276-283
基于2000 年、2008 年和2015 年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以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包头市区近15 a 的城市热岛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对下垫面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NDVI 与城市热岛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包头城市热岛15 a 来呈逐步扩展趋势,且主要集中于裸地区、工矿区、商业和人口密集区三类区域,空间演变趋势与城市扩张格局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强,但2008-2015 年以来,市中心区高温区面积比重大大降低;下垫面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是影响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地表温度呈现出裸地>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农用地>水体的规律;地表温度与 NDVI 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植被指数越高,城市的地表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15.
尺度效应及空间异质性决定了同一种影响因子在不同地理单元中对生态过程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论文选择城市热环境效应这一典型城市生态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地理单元划分对热环境效应响应规律研究较少的现状,选择土地利用分类、网格、街区、局地气候区4种地理单元,选取常用景观组分指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  相似文献   

16.
自然因子对四川植被NDVI变化的地理探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多研究已表明基于遥感的植被指数在地表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认识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自然因子对植被变化影响仍然难以量化。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四川地区自然因子变化对植被分布的空间模式和植被变化的交互影响,并确定了促进植被生长的各主要自然因子最适宜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0-2015年,四川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中高、高植被覆盖面积之和均超过9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转化表现为NDVI > 0.4以上区域转化明显,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呈显著下降和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差异显著,植被覆盖较高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较低区域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城市密集区域。② 土壤类型、高程和年均温度变化等因子较好地解释了植被状况的可变性。③ 自然因子对植被NDVI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自然因子协同效应呈现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单因子的影响。④ 研究揭示的促进植被生长的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s a well-documented phenomenon occurring in cities across the world resulting in city centres often being several degrees warmer than their surroundings. This local elevation in temperatures could potentially impact upon local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residents in the warmer central section of the city using more energy to cool their homes in summer and less energy to warm them in winter. This study uses a combina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MODIS LST and NDVI), a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to asses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HI, urban greenspace, household income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Birmingham, UK. It provides simple and repeatable steps, based on freely available datasets, for urban planners, industry,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ers, and non-specialists to reproduce the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impact of the UHI is limited and instead highlights the dominance of household income over local climate in explaining consumption patterns across Birmingham.  相似文献   

18.
北京周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及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大城市周围建设用地比例高, 分析和解释大城市周围的建设用地格局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本文 以2005 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 km 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 由内而外, 建立5 个宽度为10 km 的缓冲带, 分析了北京2005 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变化, 并从自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此格局作出诠释。主要结论如下: 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格局呈现出四条非常清晰的放射带, 这几条放射带和2200 多年前的秦朝驰道吻合; 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图斑的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并没有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 缓冲带30-40 km 可能是北京城市中心区在平面上的影响界线; 在缓冲带10-20 km 和缓冲带30-40 km 内, 城市用地比例呈现出两个峰值。  相似文献   

19.
Influence of urban expansion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Shangha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effect resulting from rapid urbanization 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among the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UHI effect utiliz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including urban land interpretation and 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for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between 1984 and 2014 in Shanghai,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UHI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and rapid urban expansion leads to an expansion of the UHI, in particular along roadways. (2) The mode of urban expans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UHI effect. Urban sprawl (urban expansion in the edge-expansion way) is a form of typical expansion that leads to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UHI. When the urban compactness ratio is less than 0.15, a compact desig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xpansion rate of the UHI and mitigate its range of influence and intensity. However, when the urban compactness ratio is greater than 0.15, the urban design has a marked influence on the UHI ratio index: a more compact form produces a stronger UHI effect. So, finding an equilibrium between urban compactness ratio and urban expansion rate is good for effective urba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20.
“源-汇”景观格局的热岛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静  龚健  李靖业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770-1782
论文基于2017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选取城市地表温度、源汇景观密度、源汇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局部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及其效应。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城区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热岛强度大、范围广,呈“大”字型分布,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产生的UHI更显著;② 武汉市城区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距市中心约8 km处达到峰值后沿城乡梯度逐渐下降,呈现“倒钩型”特征,这一现象与景观密度变化密切相关;③ LST与源(正向)、汇(负向)景观密度存在极强相关性,不透水表面是城区热岛的主要贡献因子;④ 相同密度的水体和绿地,水体更具有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⑤ 一般当汇-源景观面积比>0.89(汇区密度>0.47)时,局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有缓解作用,且局部汇区越集中缓解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