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湖北省历代地图成果概览》图集文字编撰工作,从文字编撰方案、解读地图特色、典型图例分析3个方面,说明了古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文字编撰的差异及特点,阐述了图与文有机结合、“以图解史、以文释图”之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德梅  尹贡白 《地图》1998,(2):36-40
虽然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地图及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的发现,改变了“宋代地图为我国现存最古老地图”的观点,但宋代地图品种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使宋代地图不仅在中国地图学史上,而且在世界地图学发展进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宋代地图学的成就1.宋代地图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各朝代遗留的地图,总共不过十余幅,而宋代一朝存留至今的著名地图则有《华夷图》、《禹迹留》、《地理图》、《舆地图》、《九域守令图》、《平江图》、《静江府城池图》、《地理之图》及《禹贡论断》中的中国西部水系图、程大昌的《禹…  相似文献   

3.
孙果清 《地图》2005,(4):89-90
元朝测绘名人辈出,绘有多种内容详尽的全国舆图,遗憾的是没有被保存下来。元代至顺年间刻本《事林广记》中有一幅“大元混一图”,但该图作为书籍中的插图,绘画又十分简略,不能代表元朝绘画舆地图的真正水平。而我们从现存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可以看出元代绘画全国性舆地图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凌申 《地图》1993,(1):61-63
宋代是我国地图学发展史上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发展生产、便利交通、巩固边防等的需要,朝廷对地图的绘制颇为重视。其时绘制的著名地图有“淳化天下图”、“九域图”、“十八路州军图”、“十八路图”、“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天下州县图”及“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等,一般学术著作中多见这些图的介绍。而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因研究资料缺乏,其在地图学等方面的价值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文中略作介绍,祁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万邦 《地图》1999,(1):58-59
《辞海》对历史地图一词是这样拴释的:历史地图——专题地图之一。表示人类历史时期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及政治、军事、文化的地图,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地理环境提供明显概念。如反映历史时期疆域、政区、历代政治形势、国内外战争(人民战争、民族斗争等)、民族迁徙、地理环境变迁、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历代舆地图》。仲国历史地图集》均为重要的历史地图。碑海》上没有“古地图”这一词条,但对“古’有这样的释注:①早已过去的年代。与“今’湘对……②历时久远的。如古树;古画……③旧;原来…·‘·(其它不相关的从略)…  相似文献   

6.
地图的奥秘     
杨浪 《中国测绘》2007,(2):62-65
民间收藏的大地图潘家园有卖者告我,他有一“康熙全图”,比划着,说该图有两米多高、三米以上宽,其索价不论,这算是我听说的民间收藏的最大的图了。不过我藏的《中国青藏地图》全套12幅,我有10幅,除“昌都”  相似文献   

7.
毛元元 《地图》1999,(4):42-45
唐宋时期唐宋时代,制图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明令规定各道、州、府定期更新地图内容,并向朝廷造送,全国上下对地图工作十分重视,设置了制图机构和专门从事地图编绘的画工,编纂了不少全国性地图。保存至今的唐宋地图,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制图实践中,涌现了一些对地图的测绘技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唐代的贾耽和宋代的沈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贾耽(730~805年),沧州南皮人,曾任宰相13年。公元801年,他指导编制《海内华夷图》,该图宽10m,高11m,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绘制。这一巨幅唐代全图,比裴秀…  相似文献   

8.
我国郡县制始于秦,至今已有两干多年历史。但是秦郡县却无文字记录。自汉以后历代早都有一些考订,但或是侧重点不同,或是无数次战乱毁坏遗失等原因,大都残缺不全,支离破碎。清末杨守敬编纂的《中国历史沿革地图》中有一幅赢秦郡县图,但因其态度过于矜慎,非古人已经说是秦郡的概不收入,故巴蜀郡县数距他自己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已出版的《湖北省历代地图成果概览》图集的总体方案进行剖析,对图集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思路、关键问题、重要节点进行梳理,从图集的整体定位、结构组成、特色彰显、主体内容、总体框架、图组解读等方面展开思考和阐述,力求以点带面地反映图集的设计理念,实现用地图作品展示湖北璀璨历史文化的愿景。  相似文献   

10.
《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明  杨叔子 《地图》1997,(1):42-46
《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图学发展的水平,它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图的应用,人们对图学的私识以及当时图及图籍资料的管理制度。其内容之详,用图之富,种类之多,论述之精是其它文献典籍所不能比拟的。不少学者曾对《周礼》中的用图作过研究,阐述《周礼》图学的成就,并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或云地图,或云建筑图等等,以回答各学科发展史上的若干问题。但从科学史和文献的角度综合考察惆礼》,以前的工作却做得甚少。本文以《周礼》中的有关记载为内容,以图学为主要研究目标,探讨了其所取得的图学成就,并综述了历代学…  相似文献   

11.
牛汝辰 《测绘科学》2007,32(6):202-203,170
此文是作者继前几年发表《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一文的续文。此文回顾了自秦代至元代我国地图测绘的主要成就,特别是我国领先于世界的地图成果,这包括秦代大型地形模型图,东晋裴秀的"制图六体",宋代的石刻《禹迹图》和地形模型图,元代朱思本的画方地图《舆地图》和札马鲁丁的世界第一个地球仪等。可以说自秦至元我国的地图测绘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2.
黄锡之 《地图》1998,(2):34-35
我国地图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苏州历史地图,因其特有的状貌和价值,在地图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地图的始创,上溯于商周时期,以商代的《九鼎图》首开先河。至周代,具有明确主题思想和实际使用价值的地图就应运而生。开始初步应用于城建、农牧、军事和墓葬等方面,其中著名的如在城建方面因营建洛邑而出现的《洛色图》。而苏州作为已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在筑城的规划和营建上,足以与洛色媲美。据《吴越春秋》、《越绝书》载,吴王阖闾筑城,有“(伍)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  相似文献   

13.
万邦 《地图》1999,(4):40-41
传说中伏羲时代已有规、矩,大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和表木等测量工具。大禹还“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最早制作了“九州之域”的地理模型。“九鼎之图”即是后来流传过的《山海图》,可惜到晋代就失传了。远古传说时期关于地图测绘缺少史料,实物地图迄今尚无考古发现。直到周、秦时期,测绘职官与地图在信史上才有正式记载,可又过于简略。比如《诗经》中有:“堕山乔岳,允犹翁河”,郑玄笺注说:‘忧,图也,…··借信案山川之图而次序祭之”;《世本·作篇》中记载有“史皇作图”;《周礼》记有与地图有关的‘大司…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地球气候与冰冻圈研究的深入开展,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科院寒、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西安地图出版社合作,在吸纳前人的测绘成果并总结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共同编制出版了1:2000000中文、英文版的《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冰川湖泊图》,首次为青藏高原冰冻圈与环境效应的研究、揭示地球第三极自然环境的变迁等提供了一个透明的、通用的地图平台。从西安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冰川湖泊图》中地图“三性”(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与地图美学谈起,详细论述了地图“三性”之间的关系与实现提高地图审美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董正泉 《地图》1999,(3):46-47
关于1998年国内地图收藏形势,笔者以为可以用简单几句话来概括,即:民间多促动,官方有行动,上下相配合,好戏经常有。现择要记叙,与地图爱好者共同交流。1.京鄂二地同登“加强宣传,改善服务,促进普及,支持收藏”一文该文由福建一图友建议和起草,经笔者修改补充,多位爱好者联署。文章呼吁加强地图出版宣传与地图邮购服务,亦涉及地图收藏、发展等其他意见,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测绘报》在1997年第23期《测绘内参》上全文发表;《地图》杂志在1998年第1期封二、封三上的显著位置全文刊发,并加了按语。…  相似文献   

16.
钟志国  浅训杰 《地图》1992,(1):33-35
近几年来,机助制图的应用逐步推广。《腾冲农业统计图集》、《江苏省人口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地图集》等图集中绝大多数图幅都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这一方面简化了地图制印工艺;另一方面,机助制图的原图质量必须符合制印的成图特点和技术要求,才能保证地图的制印质量。本文试以传统制图与机助制图相互比较为出发点,探讨机助制图与制印的关系以及由绘图机输出地图的复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奇 《中国测绘》2006,(6):13-13
中外老地图精品展9月16日至10周1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观音堂画廊一条街3号都美画廊举行。此次展出的老地图数量有数十幅之多.均为珍贵的藏品,包括:《大清国全图》(1889年).《最新北京内外城产善全图》(清代).《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1913年).《袖珍上海地图》(1919年)、《宜昌商埠详细全图》(1921年)、《黄浦江总图》(1923年)、《满洲地质及矿产分布图》(1938年)、《世界新形势大地图》(1947年)、《新中国经济建设及物产象形挂图》(1953年)、《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鸟瞰图》(1954年)和《台湾形势图》(1962年)等.  相似文献   

18.
陈鸣 《地图》1994,(2):55-57
有关北京的几种新型地图的研制陈鸣(北京市测绘院100038)为迎接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我们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试制了几种新型地图:《北京卫星影像旅游地图》、《北京鸟瞰图》、《北京立体旅游地图》等。现将这几种地图的研制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19.
孙果清 《地图》2004,(3):68-71
在著名的西安碑林中保存有一块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刻的石板.石板的两面分别刻着《华夷图》和《禹跻图》。这两幅图长宽均各为114厘米。 《华夷图》未画方格,方向为上北下南.图上中央竖刻“华夷图“三字。四周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绘图范围,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外地图.但以中国为主要部分。地图较详细地表示了山脉、河流、湖泊、长城及全国各州、府名称。其中长城的画法.形象逼真。  相似文献   

20.
刘肇光 《地图》1993,(3):14-17
“制图六体”是我国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最早记载在《禹贡地域图序》中。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曾随司马昭行军作战。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帝时,他官拜司空,专门负责管理全国的土地和户籍,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要使用和查阅各种地图资料。他在绘制《禹贡地域图》之前,曾把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