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寒武系变质岩的含金性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静兰 《地质论评》1988,34(4):311-321
本文列举的国内外大量、较精确的前寒武系变质岩中金丰度值及佳木斯中间地块624个变质岩金的分析数据表明,前寒武系变质岩中的金丰度值绝大多数在1.0-2.0ppb之间,明显低干金克拉克值。本文指出前寒武系变质岩中的金丰度值与金矿床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研究前寒武系变质岩的含金性,应在于研究引起变质岩金异常值变化的各种地质因素,也就是使金活化、迁移及富集的种种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列举的国内外大量较精确的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的金丰度和大别变质地体1270个变质岩样金的分析数据表明,前寒武纪变质岩和大别变质地体中金丰度值大多数在1.0—2.36ppb之间,明显低于金克拉克值,指出前寒武纪变质岩、大别变质地体中的金丰度与金矿床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不能单纯依据岩石中金丰度值的高低来判别金矿床的矿源层,应着重研究岩石中易溶金的含量和使金活化、迁移、富集的各种机理。  相似文献   

3.
太古宙太华群绿岩带金的丰度低于克拉克值。本文论证了中生代成矿以前金的大规模活化迁移是造成现有低金丰度的根本原因,并依据世界超深钻探及其它大量实际资料,提出了变质期后金的迁移方向主要是向下并在太华群深部形成衍生矿源源层--“下迁预富”的新理论,较合理地解释了“低金丰度”与“矿质来源”问题,阐述了金的下迁条件和机制,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小秦岭地区文峪和东闯金矿床均是华北地台南缘的大型金矿床,金和金(铅)矿化主要在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层内呈脉状产出,并且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养分。文章对文峪金矿床、东闯金(铅)矿床、花岗岩类侵入岩和变质岩地层的硫和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不同地质体的硫和铅同位素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花岗岩体源于太古宙变质的重熔和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金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中生代燕山期,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类侵入岩,岩浆热流体对太古宙变质岩地层的淋滤作用亦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主要花岗岩—绿岩带含金丰度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十余年来,在华北地台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金矿的研究中,获取了许多有关地层、岩石金丰度值的资料。早期获取的资料因化验分析方法灵敏度不高且样品中常常包含矿化、蚀变和构造破碎的岩石等原因而使其金丰度值偏高。最新的数值采用了高灵敏度化验分析方法且剔除了矿化、蚀变和破碎的岩石样品,计算出的金丰度值均明显低于或接近于地壳金丰度值。结合其它研究成果,提出绿岩带有关金矿矿源是多源的(变质的、岩浆的),甚至是深源  相似文献   

6.
近十余年来,在华北地台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金矿的研究中,获取了许多有关地层、岩石金丰度值的资料。早期获取的资料因化验分析方法灵敏度不高且样品中常常包含矿化、蚀变和构造破碎的岩石等原因而使其金丰度值偏高。最新的数据采用了高灵敏度化验分析方法且剔除了矿化、蚀变和破碎的岩石样品,计算出的金丰度值均明显低于或接近于地壳金丰度值。结合其它研究成果,提出绿岩带有关金矿矿源是多源的(变质的、岩浆的),甚至是深源的(下地壳或上地幔)认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宁清原太古宙地体中代表性剖面的地层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太古宙上壳岩浑南群和清原群金含量明显低于地壳金丰度值,反映了金在后期成矿能量作用下,发生了迁移-聚集成矿的趋向,形成了各种类型金矿床。地层中金和其它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表明,金常与亲铁和亲铜元素形成多元素组合。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台北缘太古宙麻粒岩带位于北纬40—42°和东经100—125°。西起内蒙大青山,东延至冀东和辽西,近东西向分布,长达1000多公里,与克拉通北界大致平行。区内出露的太古宙变质岩系是华北地台最老结晶基底之一。主要地层有:集宁群、乌拉山群、谷嘴子群、密云群、迁西群和建平群。除集宁群上部变质岩组合相当于孔兹岩系外,其他各群变质岩系主要由麻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变粒岩组成,夹有磁铁石英岩,局  相似文献   

9.
小秦岭地区文峪和东闯石英脉型金矿床铅及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小秦岭地区文峪和东闯金矿床均是华北地台南缘的大型金矿床,金和金(铅)矿化主要在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层内呈脉状产出,并且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具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文章对文峪金矿床、东闯金(铅)矿床、花岗岩类侵入岩和变质岩地层的硫和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不同地质体的硫和铅同位素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花岗岩体起源于太古言变质岩的重熔和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金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中生代燕山期,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类侵入岩,岩浆热流体对太古富变质岩地层的淋滤作用亦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0.
徐一伟 《福建地质》1991,10(2):128-141
本区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地球化学剖面的213件样品的金、银等元素定量分析结果的统计表明,金、银丰度值分别是1.78×10~(-9)和0.18×10~(-6),浓集克拉克值分别为0.45和2.19。讨论了变质岩系中的金、银在不同时空、不同岩石类型和不同变质相带中的分布规律。提出震旦系下统中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建造是区内主要含金建造。论证了后期叠加的地质作用是导致成矿元素金富集成矿的主要因素;银的成矿作用和物质来源主要与燕山期岩浆-火山作用有关。认为: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含金性研究,主要不在于研究其丰度值的高低,而在于研究有无多期次叠加的地质作用促使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台南缘出露有晚太古宙—早古生代的变质火山岩。本文通过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其Co丰度随时代的变化与上地幔的温度演化有关。 1.样品及其分析方法本文研究的样品均取自华北地台南缘的太华群、熊耳群、秦岭群、宽坪群、丹凤群和二郎坪群中的(变)火山岩。其中太华群斜长角闪岩样品取自河南灵宝、洛宁、鲁山地区,其原岩是拉斑系列的基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2841±6Ma,2806±7Ma,锆  相似文献   

12.
小秦岭金矿田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与金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金矿田变质岩是由表壳岩经过区域变质、深部重熔、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典型特征是低钾富钠,具有太古宙TTG岩石特点.Au元素在太华群岩层、岩石中分布不均匀、多重母体分布是造成现今太华群金丰度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Au元素在太华群地层和侵入于其中的花岗质岩石遭受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曾经历了非均一化作用并产生早期活化转移,在一些部位贫化,在一些部位富集,富集部位就可能形成矿床.硫、铅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证实了成矿物质来源于该套古老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13.
李俊建  戴薪义 《吉林地质》1999,18(1):26-31,38
本文基于吉南-辽北地区364件最新的微金分析资料,表明各主要太古宙地质单元的金丰度均明显低于地壳金丰度值。同时指出,本区绿岩带有关金矿的矿源是多源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深源。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地质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变质岩-花岗岩区28种岩石Au、Ag、Cu、Pb、Zn、As、Sb、Hg,获得了岩石的元素丰度及研究区元素丰度;并以浓集克拉克值(研究区)和变异系数为主,讨论了不同岩类岩石微量元素丰度及其特征,提出了寻找金银多金属矿、特别是判断有关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善仁  孙世华  毛骞  姜能 《矿床地质》1998,17(Z2):385-388
早期发表的金丰度数据相互不能对比,除了分析灵敏度不够以外,主要原因是不同作者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可能混人蚀变矿化样品所致。该文采用逐步剔除计算成图求拐点以及直方图累积概率曲线求拐点确定金背景上限值为5.0×-9。据此计算出赤蜂地区花岗岩金丰度为1.23×10-9,变质岩金丰度为1.88×10-9,全区岩石金丰度为1.35×10-9。根据变质岩、花岗岩中Au等成矿元素丰度以及元紊组合特征,指出太古宙变质岩为金矿原始矿源层(间接来源,通过花岗岩重熔),花岗岩类岩石是金矿的再生矿源岩(直接来源),而闪长质岩石则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16.
李延河 《矿产与地质》1992,6(6):470-476
在研究燕辽太古宙变质岩地区金矿矿床地质和铅、硫、氧、氢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成矿模式: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太古宙变质岩,成矿溶液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与矿化关系密切的燕山期花岗岩由太古宙变质岩部分重熔形成,它是金矿的重要热源,促使热水溶液淋滤古老矿源层中的金等而成矿。  相似文献   

17.
1986—1987年,作者对迁安水厂—杏山地区进行了两年的野外及室内的地质研究,并结合高温高压实验,对本区变质作用及岩石成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燕辽台陷带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山海关—马兰峪隆起的中部。太古宙变质岩系构成了地台的结晶基底,其上不整合覆盖着中晚元古宙未变质的沉积岩层(图1)。太古宙变质岩系属迁西群中下部,分为五个系列,即超镁铁质系列,镁铁质系  相似文献   

18.
张宣金矿密集区基底及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宣地区是华北地台北缘著名的金矿密集区之一,分布着规模不等的金矿床(点)百余处。区内前寒武纪基底呈双层结构模式:其下层结构是由厘定后的桑干杂岩组成,主体是太古宙晚期-元古宙初期的深成花岗质片麻岩,含规模不等和时代更老的各类表壳岩包体;上层结构是时代上可能和邻区集宁岩群相当的艾家沟岩组孔兹岩系。和基底有关的金矿主要与下层结构关系密切。Au丰度10倍于地壳克拉克值的初始地壳,是该区形成金矿密集区的物质基础。精确的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区内重要金矿床小营盘金矿在吕梁运动期1800Ma左右的退变质作用过程中有一期重要矿化作用;而著名的东坪金矿则形成于其赋矿围岩石英二长岩就位之后约60Ma的350Ma的海西早期。  相似文献   

19.
豫西主要岩石建造的金丰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简述了豫西不同构造单元的岩石建造划分及性质。根据作者和其他学者1982年后获得较精确的金分析数据,计算了不同岩石建造的金丰度。据不同岩性或岩石建造的金丰度不同,探讨了金丰度的分布规律和部分金矿化机制。揭示出绝大多数岩石建造金丰度低于4.3×10~(-9)的维氏克拉克值。  相似文献   

20.
许鸿基 《江苏地质》1999,23(4):197-201
江苏的徐淮地区 ,大地构造属于华北地台 ,以发育一套巨厚的华北型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地层为特征 ,基底为华北地台特有的太古宙变质岩群 ,其上为江苏西部地区普遍发育的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盖层。就该区地层发育和出露较齐全的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岩石地层序列、岩性岩相特征、古生物组合面貌、海进海退旋回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