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东部平原和浅海地区石油及其他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岩相识别、地层对比、恢复古地理及古气候等所依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965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打渔张灌溉区(以下简称"灌区")七个钻孔岩芯中的有孔虫分析任务。目的是根据有孔虫在灌区地层中的出现情况,识别其海相层,进而划分出海、陆相地层,以便为探讨灌区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更合理地利用水利资源、进一步改造灌区的盐碱化土地等,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一任务已于同年完成,并已将初步分析结果送交有关单位。 为了配合生产单位对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研究,近来,我们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又将灌区的有孔虫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除对93种底栖有孔虫进行分类记述外,并试图以灌区地层中的有孔虫群与现今渤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群进行粗略对比,以便根据有孔虫的区系特点和生态组合等,探讨灌区地层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 由于在划分灌区地层的海相层和探讨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时,我们仅是以现有有孔虫方面的资料为依据,因此,所讨论的问题必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地层被大量钻孔揭露出来,并在其中发现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本文通过浮游有孔虫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建立南海北部新生代晚期浮游有孔虫分带序列及其对比.  相似文献   

3.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环境、少数种类生活于与海有联系的半咸水环境外,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环境;其生活方式,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由于有孔虫具有个体小、种类多、数量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敏感、地理分布广泛、地质历程长久、其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等特点,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现代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海洋生态学、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识别海相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等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生物考察队于1957年采自赵述岛、北岛和中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对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在我国有孔虫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极其丰富多采,种类当远远超过本文所记录的种数。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样品数太少,只能是一个极其初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以探讨历史海洋学为目的的新生代海相地层的有孔虫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海陆相第四系的生物地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是我国第四系研究的典型地区,很多研究者曾对其作过较为全面的讨论.但过去仅研究陆相地层与生物群,缺乏海相化石与年代地层学控制,致使一些有关地层时代与地层对比问题未获解决.六十年代以来,华北地区第四纪海相层与化石的发现、为进行第四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作者及何炎对华北第四纪有孔虫做了一系列研究.安藏生及本文作者对北京平原第四系磁性地层学、海相微体与超微化石做了研究.1975年与1978年,河北省地质局七队与其它单位对河北第四系作过比较全面的总结.基于上述资料及某些磁性地层学资料,我们有可能探讨华北海、陆相第四系的划分、对比及地层界线问题.一、华北第四纪海相生物地层系统作者将华北约300万年以来的海相第四系与上上新统划分为十个海相化石组合带(以有孔虫为主,见附表.)这十个带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年代学资料为佐证.各带多有可靠的区域对比资料确定其上、下接触关系,仅有Ⅰ、Ⅱ带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各带的代表性化石皆以它们在我国的首现资料为准.兹扼要分述如下:(一)Ⅰ组合带 代表化石为Ammonia tepida,Evolutononion weiheense,代表剖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的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漫长而曲折,全程约32000公里(包括岛屿岸线).沿海除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三大平原外,还有许多狭长的小块沿海平原,它们与中国坦荡的大陆架相连,伸向太平洋.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地区有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如台湾西部云林县北港地区第四系海相沉积厚达686米;华北平原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也厚达400—500米左右.这些海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对中国及其沿岸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地理变迁的解释、新构造运动的判别,都有很大意义.近年来作者对辽宁、河北、浙江和福建等省区45个钻孔(图 1)的微体动物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了配合对这些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还对我国24个现代陆上水域进行了有孔虫概略调查,同时参考了兄弟单位大量资料,对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及上新世与更新世的界线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东沙群岛东北陆坡地带晚第三纪海相地层露头的发现经过,并从浮游有孔虫、地震剖面和海绿石同位素年龄资料初步确定其时代属中中新世。同时还探讨了露头形成的原因,是受海流、更新世低海面、新构造运动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沾4孔650m岩芯中共发现海相软体动物化石29属37种,淡水种5属5种分布在8个层位,另有2个疑似海相小双壳的层位。凡出现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层位,同时含有孔虫化石。另有3—5个层发现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表明本地300万年来受到8—13次海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杭州湾海域2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鉴定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71种,浮游有孔虫6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偏低,最高丰度仅41枚/克干样,且以底栖有孔虫占绝对优势,浮游有孔虫很少;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以异地搬运沉积为主,主要以广盐广适的属种和小个体的海相属种为优势种,如Ammonia beccarii,Ammonia annectens,Quinqueloculia lamarckiana,Elphidium advenum,Spiroloculina communis,Pararotalia nipponica,Poroeponides lateralis等;并根据属种分布特征划分了两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分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西琛1井和西永2井400m以上井段岩心样品中的有孔虫鉴定结果,将西沙礁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为6个组合段,并依据有孔虫带化石的分布对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分。并对研究西沙珊瑚礁发育与演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早期世界上石油勘探开始不久 ,就发现有孔虫可以用来对比地层 ,于是微体古生物学突然发展起来 ;但当时用的只是底栖有孔虫。今天成为海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化石门类浮游有孔虫 ,却是到了 2 0世纪 5 0年代才发现有地层意义 ,不过当时也只是用作一种年代标记而已。到六七十年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学的研究发展起来 ,才把它看作生活在大洋里的生物 ,成为研究古环境、古海洋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的读者不见得都知道 ,浮游有孔虫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却是一位美国的华裔学者马维骅 (AllanB啨)博士。不同于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很难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12.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次对黄、东海陆架进行了调查,利用薄片分析、数理统计、化学分析及古生物鉴定等多种方法,分别对所采获的砂岩砾石的结构、组成等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砂岩砾石不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而且大小不一,从<1cm到最大60cm不等,形态细长、扁平,成因类型属于风成石类。此外,砾石中普遍含有海绿石及海相有孔虫、介形虫等.证明黄、东海陆架上大面积出露以砂岩砾石为代表的第三系海相地层,经过长期复杂的风化作用后,其破碎产物成为海底沉积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主要为陆架浅海沉积环境,发育良好的海相砂岩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因此,对这些砂体的成因及赋存位置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至关重要。在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资料所建立的珠江口盆地西部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基础上,以有孔虫个体大于0.25mm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百分含量为依据,参照微体古生物化石带、岩性、电测和地震资料,总结出三级旋回边界和最大海泛面识别标志,从而提出具有国际对比意义的三级层序划分对比方案,对盆地内18口井进行了层序划分,识别出了2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和15个三级层序。根据南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建立起的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的定量关系,得出量化古水深数据,辅以古生态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海岸上超分析编制了海平面变化曲线,指出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受拗陷阶段持续沉降影响,形成不同于海退型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台阶式海侵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供了新资料。并对有关的一些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渤海湾西岸39件表层沉积样中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底栖有孔虫20属41种,海相介形类26属32种。底栖有孔虫分布主要受离岸距离、河流入海、潮流与相应的水深、盐度和沉积速率影响,可划分3个有孔虫组合区。南部组合Ⅰ区以阿卡尼圆形五玦虫和毕克卷转虫变种为主,代表了受淡水注入影响的近岸带河口沉积环境;西北部组合Ⅱ区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阿卡尼圆形五玦虫组合,代表了近岸浅水沉积环境;组合Ⅲ区中优势种为具瘤先希望虫,主要位于10m以深水域,沉积环境更近似于正常海相环境。海相介形类分布主要受盐度、水深和沉积物的底质类型与运移规律影响,并大致以10m等深线为界划分为2个介形类组合区。浅部组合Ⅰ以陈氏新单角介为绝对优势种,代表了广温、广盐的滨岸浅海河口环境;组合Ⅱ以美山双角花介为绝对优势种,生存环境少受淡水影响,离岸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6.
此项研究所涉及的种主要为Noelaer habdaceae。本文采用Raffi等(1993)关于Gephyrocapsids形态特征的观点。用于分析的5个岩心取自南部大洋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区。PS2487_6岩心位于非洲角以南大陆坡DSDP360站位附近。由具泥质和超微化石互层的有孔虫软泥构成。PS2076_1岩样位于南极环极海流北部亚南极带厄加勒斯断裂带海岭脊部 ,接近于ODP1088站位 ,同位素和浮游有孔虫地层分析揭示为1—20海相同位素期(MIS)。PS2703_1、PS2708_1和PS2…  相似文献   

17.
现在普遍认为,有孔虫是海生生物。极少数属种生活于泻湖、河口等半咸水环境中。因而,在地层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有孔虫化石,往往被视为海侵的证据。若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均发现有孔虫化石,可根据化石组合所反映的古环境推断一地区海进、海退过程。我们从这点出发,讨论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的范围及其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对蓟县青甸洼南缘的崔辛庄、宁河县北部的岳龙庄、宝坻县北部的牛道口、西部的朝霞村、东部的黄辛庄以及丰润县南部的油葫芦泊等地,厚约5米的地质剖面进行了有孔虫化石分析。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岩性、产状和地貌等特征,对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周缘海岸出露的前全新世海相地层5个典型剖面进行区内对比,以恢复该套地层的产出序列,并推测海相地层的分布范围。结合海相地层的沉积时代和莲花山周缘海岸的地貌特征,探讨了该海岸带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更新世以前,有河流自东南向西北经德义岭、莲花山入海,海相地层沉积区属于滨岸环境,是该海岸带当时受海水进退作用的主要区域,接受着波浪从北面、河流从南面带来的沉积物;中更新世至今,受雷琼地区火山活动的影响,河流被隆起的火山锥阻挡而截流或改道,海相地层沉积区则被抬升成为陆地,并在全新世海岸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今宽广的海蚀平台,海岸后退平均速率约为10 cm/a。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盆地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导致准确获得海相地层速度存在困难。基于本区的多道地震资料,联合使用多数据质控速度分析、初至波层析反演及层控网格层析反演3种方法,提取出了较为可靠的海相中-古生界速度信息。结合提取的地震速度及下扬子区已有钻井信息,总结了南黄海主要海相地层的速度分布。本区海相地层速度整体呈高低相间分布结构,存在速度的突变和倒转。海相下构造层速度高,不同地层间速度差异较小。由于海相下构造层无钻井资料约束,获得的速度信息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对渤海南部BH08孔27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类定量分析,依据化石群落特征及其指示的沉积环境,在孔深180m以上地层中识别出16个海相层,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第1海相层(M1)至第16海相层(M16)。应用Yao等(2014)所建立的BH08孔冰期/间冰期地层层序和年龄框架,初步树立起1 Ma以来能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分期(MIS)相对应的海相层序,其中M1和M2为末次冰期后沉积,M3发生在MIS 3期,M4、M5和M6分别对应于MIS 5.1、MIS 5.3和MIS 5.5,M7至M16分别与MIS 7至MIS 25相对应。依据化石群落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16个海相层的海相性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远岸内陆架(M9)、受径流少许影响的内陆架中部浅海或滨岸浅海(M1和M2)、受径流明显影响的近河口滨岸浅海或前三角洲(M6、M7、M8、M10和M13上部)、河流强烈作用下的三角洲前缘、河口边滩或有河流注入的半封闭半咸水泻湖(M3、M4、M5、M11、M12和M14—M16)和潮上带低盐度浅湖、沼泽(M3顶部、M4中一些薄层和M16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