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3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运输系统的区域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小真 《地理学报》1991,46(1):93-102
运输系统改进—运距缩短—产业布局调整这一空间过程对不同的区域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一个两区域—两部门经济模型的研究得出结论:当较落后的资源产区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由于运输系统的改进而缩短时,资源产区的经济结构向单一化转变,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加工工业逐渐萎缩,地方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而且这种变化是在距离的某一特定值处突然出现的,带有跃变的性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区域运输系统的任何改进措施都应该慎而行之,以免造成与本来目标相悖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3.
区域地理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地理学在地理学发展史中与地理学本身一样久远,它一直占据地理学的核心部分。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以野外实地考察和文献统计资料为基础,应用一套统一的格式,向人们展示异国他乡风土人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曾经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然而,那时的区域地理著作主要表现为地理学部门资料和地区资料的总和。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形象地形容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屋顶》。这确实是一个恰当的比喻。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对10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求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利用ARCGIS,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省域经济发展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按照2008年甘肃省各县级行政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可将甘肃省县级行政单元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空间聚集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及河西地区.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可知,减小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应该增加投入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汽车主导工业(此处指二汽,下同)在十堰市的布局建设,促进工业发展的载体——十堰城市个体的兴起,引起十堰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十堰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始终与以汽车制造为其主导工业部门的发展相伴而行。说到底,汽车主导工业部门的成长过程,就是十堰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符合罗斯托提出的可广泛用于研究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从初始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经济成长模型。这一模型共分为传统农业、第一起飞(或称起飞前准备阶段)、第二起飞、趋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全面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综合指标体系测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质量,运用Moran’s I指数观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区域之间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集群特征明显。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关系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质量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效应上;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结构性、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均有积极的作用,区域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仅对经济增长结构和生态环境具有正向带动作用;劳动力数量是一把"双刃剑",对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存;物资资本存量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质量主要体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结构贡献统计的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1951—2012年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间差异和2002—2012年广西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不同政策手段与方式的影响,在时间上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两阶段波动收敛,在空间上三大经济区呈自西向东梯度推移的规律性变化,因受二产不断增加因素的影响,14个城市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差异显著,且三大经济区和14个城市的经济政策使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化。后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开放统一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资源流动,构建分工合理与布局科学的产业体系,逐步以间接调控方式并遵循市场规律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应成为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需要考量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发展历程评述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悠久,是传统地理学初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文旨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从而探讨其继承和发展问题.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经历了起源、描述与分析、区域研究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经济地理学建立与应用4个阶段,前2个阶段逐步深入形成了中华文化范畴内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特色,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基础,后2个阶段继承传统与引进学习并重,在解决区域经济地理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评述区域经济地理研究所经历的独特过程,分析其在当今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继承与发展等对现实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成长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区域经济成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的均质无序状态,走向局部聚集不平衡发展的低级有序状态。扩散效应则使聚集逐步向全区域推进,终而走向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高级有序状态。极化与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动因,其作用的结果,使区域经济空间不断扩大,非经济空间逐渐变小,生产部门、生产要素、生产环节的空间组合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区域经济成长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提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与高层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相协调;正确分析区域经济优势,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明确区域发展专门化方向,建立区域经济主导部门;建立开放体系,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和合理竟争;充分发挥各级城镇中心作用,建立合理的空间经济网络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 是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战略导向。本文着力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我国地级区域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分析探讨四化协调指数与区域发展主要指标的关联关系,建立识别方法开展基于四化发展状态的问题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四化各自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越高,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越低;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及自然地理类要素对四化协调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农业和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及金融支持,以及大中型企业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等因素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更为稳健而积极;识别出四化发展存在若干问题的7 类计145 个地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传统农区、西南山地丘陵区和青藏高原区。在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推进四化协调发展既需要共性制度创新,还需要针对问题区域及其区域问题研制区域政策,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与金融扶持力度,积极扩大内需,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城镇投资和教育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欧向军  赵清 《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状态评价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从县域、地州区域和三大区域(北疆、南疆和东疆)三个层面,选择综合指标体系,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论述区域农业生产布局的若干理论模式及其演变过程之前,要先明确两个概念: 一是区域是指自然、社会、经济等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有机组合成的综合体。 二是生产布局是指生产的再分布。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在特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地区分配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分布地区、地点的选择;②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生产部门、各生产要素空间组合的安排,包括地区内投资结构的确定;③各经济区域之间、各经济中心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及其发展比例关系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俄罗斯城市的产生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在遵循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文章回顾了俄罗斯的城市发展在沙俄时期、苏联时期和转型时期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指出苏联时期是俄罗斯城市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总结了俄罗斯城市发展具有大城市较少、结构单一的市镇较多、城市化进程中的"伪城市化"现象、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发育不够完善和城市群发展不成熟等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在俄罗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着重探讨了莫斯科市及莫斯科集聚区具有突出地位。文章最后就俄罗斯的"逆城市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苏联的区域政策:从地理区域角度考虑计划苏联的计划首先是一个协调工具,包括:在制订计划时决择方面的协调,在计划实施期间管理方面的协调。这种协调应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中央协调,也称“横向型”协调。这种协调可以保证全苏范围内劳动分配、财政经费使用、收入分配与社会产值等等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是中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调整,尽管如此,目前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中国区域发展仍不协调、不平衡,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小觑。在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如何统筹区域发展,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成为各级政府认真对待的重要命题,也使各种时贤新论层出不穷。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深…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速度型发展战略向效益型发展战略转换的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对于既能发挥地区优势,又能实现国民经济总体最大效益,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我们认为,我国区域政策的主导思想应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区域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南京大学召开。全国21所高等院校、12个科研单位及有关计划管理部门和学术刊物编辑部共90名正式代表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2篇。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文彦教授致开幕词,中  相似文献   

20.
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全球化、知识化已经影响到区域发展模式,一种新型区域-学习型区域日显强大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地理学界、区域科学界关于学习经济、学习企业等的最新研究,总结了这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探讨了营建学习型区域的途径,联系的内涵,学习型区域的基本特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而提出营建学习型区域,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的能动性以及利用区域的复杂网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